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资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8:54 编辑整理:河南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 、“新闻”一词诞生于唐代。

  2 、唐代成为新闻诞生的原因?(唐代新闻媒体的发展原因?):①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②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③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3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观察使牒等。

  4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2002)

  5 、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

  6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7 、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人称“进奏院状”。

  8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9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2001年)

  10、明代邸报在形式上有了重大发展,开始采用活字印刷(公元1638年宋祯十一年开始)。

  11、报房京报:随着士大夫和市民们新闻需求的增加,明末就出现了无官报之名而有官报之实的报房京报。民间报房出的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最终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完全被淘汰。

  特点:①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②是邸报的翻版;③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2004)

  12、世界最早的两份报纸:“敦煌邸报”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博物馆。

  13:隐而号之曰“新闻”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1 、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

  2 、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是1807年从伦敦布道会马礼逊。他先在贵阳、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3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蚀》;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4 :米怜:1813年伦敦布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传教工作。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他是位出色的宣称家,主张文章要通俗简短,1822年病逝。

  5 、《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麦都思创办、主编。

  6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2004)

  郭立士曾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贵阳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

  7 、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新闻纸略论》。

  8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共6 种,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共17种。

  鸦片战争前:《蜜蜂华报》(葡萄牙文周刊),1822年9 月12日,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贵阳纪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后:香港出现最早的报纸:《香港钞报》。

  《中国之友》,澳门、创办一周后迁往香港,台仁特主编。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台仁特曾被捕入狱。

  《德臣报》,又译为《中国邮报》。肖瑞德和德臣创办,历时129 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孖剌报》,莫罗创办。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报纸。

  《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15、《北华捷报》:上海第一家报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后定为《字林西报》,重视新闻,在中国许多边远地区也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1951年3 月31日停刊,出版时间长达101 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现完整保存在上海。

  16、上海最早的教会报刊:《六合丛报》。

  17、《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教会新报》林乐知创办、主编。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

  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诬蔑孙中山。

  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如果变成英国殖民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

  18、林乐知: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生活40多年,最早外国人在华的“中国通”之一。后回到美国受到了总统接见,美国人称他为“在华传播种子的人”。

  19、外国人在上海办的最早的中文商业报刊:《上海新报》,伍德主编。

  20、请你介绍一下《申报》的创办和它早期新闻业务的特点是什么?

  答:《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了《瀛寰画报》。;④印书。

  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 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21、1893年丹福士创办了《新闻报》。

  22、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23、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1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 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 )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1 ,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2 ,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

  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1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玕提出个治国的纲领《资政新篇》,其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2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的论文《日报》提出“通民隐”、“达民情”的主张。

  3 、林则徐,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

  4 、《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5 、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贵阳中国人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述报》。

  6 、《循环日报》:1874年、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2002)

  7 、王韬: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作者王韬。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2001)

  8 、《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受到具有威信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出版3 个月后,由于和上海《万国公报》重名,而改名《中外纪闻》。

  9 、京师强学会成立后,在1895年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

  《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中外纪闻》特点:1 :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10、《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南方的代表。

  11、梁启超: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

  12、《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7 万份。

  13、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14、《时务报》的影响:《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 万份,最高达1.7 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5、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澳门创办,由康有为胞弟康广仁任总经理。

  16、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湖南的《湘学新报》、《湘学报》、《湘报》。唐才常主编。

  17、《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在长沙创办、唐才常、陈为镒先后主编。

  18、唐才常: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报人。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事前暴露,被张之洞逮捕并立即杀害。

  19、《湘报》主要撰稿人:唐才常、谭嗣同。

  20、《国闻报》: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它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1897年严复创办,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但它“尤以通外情为要务”。在副刊《国闻汇编》上发表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该文提出“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21、《国闻报》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首先,它以“通外情为要务”;其次,讲究办报的策略;再次,消息迅速,稿源茂盛。

  22、我国第一次出现的报刊:《指南报》最早的消闲小报,上海。《农学报》、《算学报》最早的专业性科技报刊,上海。1898年康同薇和李惠仙等在上海创办《女学报》是我国最早由妇女主编,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

  23、维新派报刊思想:(2003)

  (1 )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办报主张。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早期的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主要来自于王韬,郑观应,陈炽等人。

  康有为的“通时务”、“知新政”是和变法维新相连的;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中把报纸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还将其比作人的耳目、喉舌;谭嗣同提出报纸就是民史民口,更有民主民权和言论自由的色彩,这些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范畴。早期维新派还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2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办报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办报,新闻思想有所转变,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

  1 :戊戌变法时期,随着办报实践的增多,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志士对报刊的认识不断深化。

  其中阐述最多的仍是报刊对于国家的积极作用,他们将报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为“通”。可送三方面论述。第一,维新派极力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重视报刊传播信息和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作用。第二,强调并利用了报刊的开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终把开民智作为报纸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三,重视并自觉的运用了报刊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

  2 :对报刊性质的认识超出了早期维新派人士的程度。维新派已经把办报视为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

  3 :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

  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国外办报的同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新闻理论对他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1 ,“宗旨定而高”。2 ,“思想新而正”。3 ,“材料富二当”。

  4 ,“报事确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报馆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识;二曰真诚;

  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节制。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和煽动法。

  梁启超这时的新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新闻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此时他的新闻思想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鉴。(2001)

  24、维新派办报活动的作用与贡献:作用:①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维新派通过报刊陈述当前中国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愤怒地谴责了列强的种种恶劣行径,发出了建设一个强盛,独立的新中国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抵御侵略,振兴中华的爱国、激情。

  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维新报刊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西学和西方情况,热情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使广大知识分子的头脑为之一震,思想得到解放。

  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各地维新派新团体的报刊活动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获得了一大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仁人志士的支援和支持,对变法起到了很大帮助。

  主要贡献还有: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②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③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25、“时务文体”(新文体):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③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起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2004)

  26:“新文体”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

  “新文体”: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在日本办起了《新民丛报》,他的报刊政论在原来的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也更加减少,人称“新民体”。

  “新文体”的形成:起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

  27:梁启超在日本办起了《新民丛报》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 、《中国日报》:1900年1 月5 日在香港创办,孙中山选择香港作为办报的基地。陈少白主编,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它对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2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①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和反对封建制度;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③报道革命党人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④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荼毒京津的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⑤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3 、《鼓吹录》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4 、《中国日报》特点: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

  5 、《开智录》:横滨,郑贯公主编,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略迟于它出版的是《译书汇编》。

  6 、其他留日学生所办报刊:《译书汇编》、《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

  7 、留日学生印发的革命宣传小册子: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通俗易懂,发行面广,革命的教科书。

  8 、“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

  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经多次开庭,1904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2004)

  一个月后,即8 月7 日章士钊又在原班人马的基础上,办起了《国民日日报》,内容和形式都继承了《苏报》的传统,人称“《苏报》第二”。

  9 、《清议报》,在横滨创刊,保皇会第一个机关报,出满100 期后,报馆发生大火,损失惨重,被迫停刊。

  10、《新民丛报》:在横滨创刊,宗旨:“开民智”、“造新民”,成为保护皇会最主要的言论机关。发表长篇论文《新民说》。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但由于梁启超思想受革命拍的影响,也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谈论“破坏”,“革命”,后来梁的思想回到了保皇派的老路子上去,报纸也逐渐为思想激进的青年所厌弃而悄然停刊。

  (从此,《新民丛报》就变的“柔声缓语,形同妇妾,梦绕大清,心恋小丑”。)

  11、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国外办报的同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新闻理论对他的新闻时间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1 ,“宗旨定而高”。2 ,“思想新而正”。3 ,“材料富二当”。

  4 ,“报事确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报馆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识;二曰真诚;

  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节制。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和煽动法。

  梁启超这时的新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新闻时间的概括和总结,此时他的新闻思想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

  12、《时报》,上海、狄楚青、罗普主笔。

  13、《大公报》,天津,

  14、《京话日报》,北京彭翼仲创办兼社长。

  15、《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该报最高发行量答到1.7 万份,第6 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16、《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答:《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第二,进行民权革命?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第一、《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第二、《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第三、《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 :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也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次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在“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上,革命派占了上风。

  2 :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也开始转向革命派,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17、《中国女报》:1907年创刊于上海,由秋瑾创办并自任主编兼发行人。该报属装订成册的杂志形式,内容有论说,新闻,译编,小说等。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取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共出版两期,刊载几乎全是白话文。

  18、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被人们称为“竖三民”。

  19、《大江报》詹大悲总编辑,发表过两篇振聋发聩的评论:《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20、“大江报案”:《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1911 年7 月17日,该报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 月26日又发表了黄侃撰写的言词更为激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鄂督瑞徵极为震恐,8 月1 日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动投案。瑞徵原拟对二人判重刑,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大江报案”是清政府迫害报人,压制舆论的专制统治的又一典型事例。(2003)

  21、清政府加强对报业的控制而制定的报刊法规:1906年7 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1908年1 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22:、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神州日报》1907年4 月2 日创刊,这是于佑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而用干支和公元。办了80天,报馆被焚。1909年5 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揭露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驱逐出租界,该报只办了92天。1909年10月3 日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吁”字在沉痛中尤含幽默意味。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进而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该报又发表文章赞扬安的英勇行为,说伊藤之死罪有应得。日本政府串通清政府于11月19日查封《民吁日报》。《民吁日报》被查封近一年,于右任又于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

  该报的出版,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中华民国监时政府成立后,它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以及临时政府的各种消息,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故被人们称为“竖三民”。(2001竖三民)

  23: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但是,他们的新闻思想与改良派的也有质的不同,他们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①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革命党的纲领和主张。②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③把报纸视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③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除上述几点外,革命派报人还发表了一些鼓吹言论自由、重视开发“民智”、反映民意、指导舆论等方面的主张。但总的看来,革命派报人的办报主张都比较零碎,他们的“先知先觉”观点,还有唯心主义色彩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烙印。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1 、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法令:湖北军政颁布的《中华民国鄂轴临时约法》;《浙江军政临时约法》;《江西临时约法》。

  2 、“暂行报律”事件: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基本内容: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3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4 、“横三民报”:《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

  5 、反袁斗争:在上海火车上,袁世凯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案情的真相被报刊揭露了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终于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的过程中,国民党系统的报刊都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以《民立报》为首,每天以正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刊登凶手的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等,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元凶。有的报纸发表题为《强盗政府》的社论。贵阳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不得人心,大多数报刊都站到了袁世凯的对立面。中华革命党等都拒用“洪宪”年号,就连原先拥袁、亲袁的一些报纸和报人,在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制的震撼下,也转而加入了反袁的行列。梁启超写了一篇反对复辟帝制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派人送去20万元请他不要发表,被来梁启超拒绝。《申报》,《华字日报》等,也改变态度支持反袁。(2004)

  6 、“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7 、《亚西亚日报》:由帝制分子薛大可主编,是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二次革命期间,连续刊登帝制分子劳乃宣和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古德诺鼓吹复辟帝制的文章。袁世凯称帝期间,该报带头改用“洪宪”年号,称袁世凯为“今上”,记者署名“臣记者”。主要在北方创建,在上海出分版,遭到革命当人和爱国人民的强烈抵制,报馆两次被炸。

  8 、袁世凯控制新闻事业所采取的手段:①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较有影响的《亚细亚日报》,是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

  ②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报纸条例》和《出版法》等。

  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据统计,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内,全国报纸至少有71家被封,49家受到传讯,9 家被反动军警捣毁。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9 、真正的职业记者从黄远生开始。

  黄远生(黄远生的新闻活动):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北京通讯。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久被枪杀。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

  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10、这一时期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还有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

  11、1917年11月10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第三天,(最早)北京《晨钟报》(李大钊)、上海《民国日报》等报纸就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个消息。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 、《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到1922年7 月止,共9 卷。陈独秀主编。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18年1 月,第4 卷第1 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上中主要的宣传贡献有哪几个方面?

  答:《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它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驳康有为致总理书》、《宪法与孔教》、《袁世凯复活》、《复辟与尊孔》等,并在《通信》栏对尊孔言论“词而辟之”。他以袁世凯称帝的事实理论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青年》提倡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现象。陈独秀撰写《偶像破坏论》支持此观点。

  ③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紧接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好似春雷初动,惊醒了一代青年。

  2 、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

  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3 、《敬告青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4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 卷第5 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5 、鲁迅,他给《新青年》写的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首次署名鲁迅)。还写了论文、小说、杂文,工五十多篇,鞭挞封建主义,痛斥尊孔复辟势力,鼓舞青年投身发封建斗争。后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孔乙己》、《药》等小说,并在该刊《随感录》栏发表了二十多篇杂文,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胡适,被称为“白话圣人”。

  6 、“双簧戏”:《新青年》第4 卷第3 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一封是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辑部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一封是刘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书《致王敬轩信》,逐条批驳王的论点,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这二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

  7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撰写,为了宣扬倡导民主与科学,哪怕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这是坚持反封建文化运动的战斗宣言,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传的基本总结。

  8 、《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从第26期起,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每周评论》大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每周评论》配合《新青年》,支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斗争。《每周评论》是4 开采版小型报,栏目新颖多样。《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

  9 、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的带动下,一年之内全国这类新出版的刊物就达到400 种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青年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和青年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0、1920年9 月,《新青年》从第8 卷第1 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

  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启蒙教育,激励、团结一代新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11、《共产党》月刊,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11月7 日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毛泽东称赞它:“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

  12、1920年7 月,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中俄通讯社”(后来简称“华俄社”)由来华小组成员兼翻译杨明斋主持。

  13、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创办《劳动界》(上海)、《劳动音》(北京)、《劳动者》(贵阳)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唤起了工人的觉醒。它们的出版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和工人运动结合,是先进知识分子从事工人运动的良好开端。

  (《劳动者》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

  14、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特点?

  答:三个历史条件:1 :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和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 :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

  3 :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特点: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为他们提供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改组后的《新青年》,增设了《编辑室札礼》专栏,加强编者和读者的联系,听取读者批评,改进工作。

  15、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2002)

  答:一、自由讨论风气的出现与政论的发展;《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报刊政论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丰富。

  二、倡导新文风;《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风一新。在《新青年》

  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在推广白话文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三、新闻业务的改进;加强记者队伍的建设,重视直接采访,迅速报道,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1920年秋,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合筹经费,向美、英、法、德、俄等欧美5 国一次派出7 名特派员,开辟国外新闻来源。瞿秋白、俞颂华、李宗武3 人,成为我国采访报道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际情况的第一批新闻记者。

  四、副刊和杂志的革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革新,出现了影响较大的4 大著名副刊,它们注重知识性,宗教、哲学、科学、美术各类稿件兼收并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短小生动,很吸引人。他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五、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个门科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

  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报学系成立,徐宝潢任系主任。他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著作。邵飘萍主讲新闻采访,并知道会员的实习。他们为我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 期《新闻周刊》,它是我国早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

  四大著名副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革新,分别是北京《晨报》的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

  它们各有特点,但都具有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的进步性质,它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2002)

  五四时期的进步副刊的特色:答:它们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刊登短小政论和犀利杂文,联系社会生活和政治文化实际,“论时事,砭锢蔽”,爱憎分明。

  它们强调文化娱乐性,介绍新文学,发表大量新诗、散文、短篇小说、知识小品等文艺作品。

  它们注重知识性,宗教、哲学、科学、文学、美术各类稿件兼收并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短小生动,很吸引人。

  他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①北京《晨报》的副刊;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改革。李大钊还指导它出版了1919年五一《劳动节纪念》专号。(中国第一张结合劳动节的报刊)1921年第7 版改成4 开4 版的单张出版,刊名《晨报副镌》,由孙伏园主编,鲁迅撰稿支持。《阿Q 正传》就在该报刊上连续刊载。

  ②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邵力子主编,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

  ③《京报副刊》,孙伏园主编。

  ④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由张东荪主编,曾刊登李大钊的文章和郭沫若早期的诗作。

  16、瞿秋白五四时期的新闻活动和贡献是什么?

  答: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17、周恩来采写的旅欧通信,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应天津《益世报》邀请,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为它撰写海外通信。连续在《益世报》上发表56篇通信,深刻反映了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旅欧华人的斗争和中国留学生的艰苦生活。

  18、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 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徐宝璜、一是邵飘萍。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 期《新闻周刊》,是我国早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学会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

  (2001)

  新闻学研究会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毛泽东当时正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他参加新闻学会,并取得了听讲半年的证书。他一生重视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和学会给予的良好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有些会员,如高君宇、罗章龙等,后来都曾担任中共早期报刊《劳动音》、《向导》周报、《工人周报》、劳动通讯社等的出色记者和编辑。

  19、徐宝璜:最早赴美国研究新闻学的人,回国后任北京《晨报》编辑,北京大学教授。他讲授新闻学概论基本知识,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他为学会讲课写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后改名为《新闻学》。蔡元培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 、《向导》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答:《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1922年上海创刊。1927年停刊,共出201 期。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

  《向导》注重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宣传斗争,大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

  《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中共“四大”评价指出: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向导》“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 万份、4 万份,最高达10万份。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 、蔡和森,《向导》的首任主编。

  3 、继《向导》之后创办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还有《新青年》季刊,是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还有《前锋》月刊,由瞿秋白主编。

  4 、北京团组织于1922年1 月15日创办的《先驱》半月刊。1922年5 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构建立,《先驱》改组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

  5 、《中国青年》:1923年8 月,团中央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10月,《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经常发行1 多份,最多时2 万份,1927年10月停刊。在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是办得最出色、影响很大的刊物之一。

  《中国青年》的宣传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答:①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②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

  ③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

  6 、恽代英、萧楚女为办好《中国青年》付出了大量心血,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编撰人。

  恽代英的报刊活动与贡献:答:他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运动后在武汉创办工人和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3年当选为团中央委员,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发表文章百余篇、通信四五十封。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就是:热情加说理。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有求实精神。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余种,撰发报刊文章500 篇,他具有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7 、萧楚女,1925年在上海参加团中央工作,担任《中国青年》编辑,主持《新刊批评》专栏。

  1936年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1927年贵阳“四一五”政变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其文情理交融、分析深刻,感人至深。他还长于论辩,写有著名长篇论著《显微镜下之醒狮派》、《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青年读者称他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

  8 、工人团体创办最著名的是上海《劳动周刊》,和北京的《工人周刊》。

  9 上海《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也是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

  北京《工人周刊》,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机关报,创刊于北京,曾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1924年2 月,改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

  10、《向导》宣称:“本报是有组织的活动的表征。本报并不像别的报纸一样,只是发空议论。

  本报发表的主张,是有数千同志依着进行的。“

  11、《政治周报》:(1925.12.5 —1926.6)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创刊于贵阳,由毛泽东筹办并任第一任主编,并撰写发刊词《 发刊理由》。第5 期起,沈雁冰、张秋人接任主编。注重用事实说话,通过大量事实报道和评论,揭露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阴谋活动,揭示右派分裂的必然性,反击敌对新闻工具的反革命宣传,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每期发行数达4 万份。共出14期。

  《 发刊理由》:是毛泽东为《政治周报》出版撰写的发刊词,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提出,办《政治周报》“是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要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上的幸福”。

  12、《工人之路特号》,省港大罢工中出版的省港罢工委员会机关报,邓中夏兼任主编。它是大革命时期工人报刊中出版最久的一张日报。

  13、1923年8 月,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之一的《妇女周报》创刊,向警予主编。

  天津《妇女日报》创刊,向警予发表《中国妇女宣传活动的新纪元》一文,欢呼该报的出版“是中国沉沉女界报晓的第一声”,希望它“成为全国妇女思想改造的养成所”。

  14、《中国军人》1925年创刊,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

  《军人日报》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主办,1926年创刊。

  15、《热血日报》:(1925.6.4—1927)是中共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专门出版的,是中共创办的第一张日报,共出刊24号。是一张4 张4 版的政治性报纸。具有通俗化、群众化的特色,主编瞿秋白。(2003)

  16、五卅运动中,在《热血日报》创刊的同一天,上海学生联合会机关报《血潮日刊》出版。

  6 月11日,上海总工会机关报《上海总工会日刊》创刊,12日上海工商联合会主办的《工商学联合会日刊》创刊,上海学术界对外联合会早在6 月3 日就创办了《公理日报》。

  17、“《诚言》事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专门成立“出版处”,编印出版《诚言》,出过3 期,共散发和张贴110 万份。群众把宣传品上的“诚言”涂改为“谣言”、“贼言”等,上海《申报》和《新闻报》刊登《诚言》。引起上海人民的极大愤慨。在爱国力量的舆论压力和说服下,《申报》

  刊登向全国人民道歉的启事。

  “《诚言》事件”,标志着帝国主义报刊欺骗宣传的再次破产;同时也说明,中国任何报刊都必须坚持反帝、爱国的方向,否则必将为人民群众所唾弃。

  18、在北方,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展开了对《甲寅》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斗争。

  19、1926年段祺瑞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悲愤地在《语丝》、《国民新报》副刊和《京报副刊》上接连写了一篇篇檄文《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纪念刘和珍君》等。

  20、从“四一二”到“七一五”这段时期,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在血腥屠杀中遇难。其中有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无产阶级报刊宣传活动家、政论家萧楚女、陈延年、赵世炎等。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创建者李大钊亦被北洋军阀残酷杀害。

  21、1926年,著名记者邵飘萍、林白水在北京相继被奉系军阀杀害,成为震惊全国的事件。

  邵飘萍,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入狱。1914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信社。1916年回国,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在北京独立创办日报《京报》,自任社长,同时还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1919年《京报》被查封,邵飘萍再度流亡日本,出任大阪《朝日新闻》特约记者。1920年回国恢复《京报》。日销量平时有四五千份,多时达六千多份。

  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1925年,他秘密加入共产党,1926年,邵飘萍用《京报》全力揭露“三一八”惨案真相,抨击当局,被列入黑名单。张作霖进占北京第三天,邵飘萍被诱骗逮捕,不经审讯,以“宣传赤化”罪名,被枪杀于天桥刑场。邵飘萍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越,英年遇难,是中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邵飘萍被害后,《京报》一度停刊,后又恢复出版,他的夫人继承。

  23、成舍我,报刊大王,创立成氏报系事业。1924年4 月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 月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出版单张《世界画报》。

  24、旧中国民间三大报系:成氏报系、南京新民报系、新记大公报系。

  25、《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1926年9 月1 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天津问世。吴任社长,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北方大报之一。

  26、《申报》在1912年史量才接办初期,销数只有7000多份,到1922年平均日销5 万,1926年超过10万。《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和《新闻报》经理汪汉溪,都致力于经营报业,取得显著成绩。

  27、《商报》:1921年创办,主笔陈布雷以“胃垒”笔名撰发的评论,受到广泛注意。

  28、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创办于1920年11月2 日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正式开始广播,这被公认是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的广播事业:答:中国的广播事业最早是由外国人经办的。1923年1 月,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办的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这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由于它没有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当年4 月停播。

  哈尔滨广播电台,呼号XOH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29、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8 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1924年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大公报社成立后进,该报成为大公报社的附属机构。

  30、申时电讯社,1924年11月成立于上海。张竹平任社长。1928年成为正式通讯社,先后在南京、汉口、天津、香港等地设立分社。

  31、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高等新闻教育奠定基础的时期。

  1924年燕京大学成立报学系。(后称为新闻系)

  复旦大学中文系1924年秋开设新闻学讲座。1929年建立新闻系。

  32、新文学研究出版新闻学著作:任白涛《应用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任超《新闻学大纲》、蒋裕泉《新闻广告学》、蒋国珍《中国新闻发达史》、戈公振《新闻学撮要》。

  3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戈公振是中国记者、新闻学家。1925年开始撰写讲授《中国报学史》,1926年完稿,1927年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地、系统地记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著作。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曾多次重印、再版,并出有日本译本。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 、“中央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1928年在南京建立。1932年11月该台的发射功率由500 瓦增加为75千瓦,呼号改为XGOA.

  1932年南京的《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中央宣传机构均有改革。

  2 、《布尔塞维克》:1927年10月在上海出版,中共中央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组成由瞿秋白任主任的编委会。为了迷惑敌人的视线,躲避国民党的查禁,《布尔塞维克》采取了伪装封面和目录及化名出版。1932年出至第五卷第1 期停刊,共出52期。

  3 、《红旗日报》,1930年8 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中共中央机关报。由《红旗》三日刊和《上海报》合并组成。李求实主编。

  4 、左翼新闻记者联盟:1932年3 月20日成立。“记联”成立后,通过各种方式,团结新闻界,开展进步宣传活动。出版机关刊物《集纳批判》周刊。创办了“国际新闻社”和小型报纸《华报》,编发抗日稿件。1934年夏,“记联”的活动全部转入地下。1935年秋,又建立了公开组织“中华新闻社”,一直活动到1936年5 月。

  5 、简述鲁迅以报刊为阵地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

  答:鲁迅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帅,率领左翼文化工作者,以报刊为重要阵地,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①他们注意守住营垒,发扬“韧”的战斗精神。鲁迅一生用过一百三十多个笔名,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后十年“围剿”严重时期使用的。仅在《申报》上就先后换用过四十多个笔名。

  ②他们重视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他把杂文当做投向敌人心脏的“匕首和投枪”,“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来的东西”。

  鲁迅的杂文特点:把政论性与形象化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瞿秋白称鲁迅的杂文是“战斗的‘阜利通’”(文艺性论文)。

  鲁迅一生编辑过19种报刊,并指导过许多报刊的编辑出版。鲁迅从事报刊编辑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他的卓越的杂文,都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6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又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1933年秋,仅中央根据地就有各种大小报纸34种,出现了人民通讯事业的萌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红星报》、《青年实话》、《斗争》报及红色中华社。

  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一个新闻机构,1931年11月成立于江西瑞金。红中社的新闻广播呼号是CSR.1931年11月7 日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日。1937年1 月,“红中社”改名“新华社”后,仍旧使用这一呼号。它以出版《红色中华》报为主,出版报纸是红色中华社的主要任务。

  7 、述《红色中华》的创办经过、特点,并论述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答:《红色中华》报,作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同年3 月《红色中华》报出至第240 期,暂时停刊。1935年在陕北瓦窑堡复刊,第325期改名《新中华报》。

  《红色中华》报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双日刊。

  《红色中华》报的宣传报道有以下三方面:①配合党政中心任务,积极进行了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

  ②帮助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

  ③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以及国民党的卖国政策。

  《红色中华》报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用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有力工具。

  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红色中华社是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中艰苦奋斗创办起来的,人手少,条件差。它的编辑部,连新闻台在内,最多时也只有12个人。在每天每人只有半斤糙米的条件下,他们依旧自觉地日夜奋战,编辑部工作人员又当记者又当编辑。他们在号召读者节省开支支援前线中,还从自身做起,每天只吃两餐杂粮,自己开荒种菜,节省粮食和伙食尾子,捐献被毯、衣服甚至部分津贴,送给前方红军。他们辛勤建立通讯网,使通讯员从开始的200 多人增加到400 多人,还选聘有特约通讯员。就这样,他们把《红色中华》报从周刊逐渐办成了三日刊直至双日刊。在《红色中华》百期纪念时,中央领导同志特别提出:《红色中华》向困难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值得全苏区的党政工作同志学习!

  8 、《红星报》,1931年创刊于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军委总政治部主办。

  1933年8 月后,邓小平主编(后期)。被称赞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的喇叭”。1935年8 月初停刊。

  9 、《青年实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10、《斗争》,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11、《救国时报》:1935年中共在法国出版,廖焕星、李立三先后任主编。该报编辑部设在莫斯科,航运纸型到巴黎印刷发行。《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发行43个国家及国内各地,销数达2 万份,影响遍及国内外。该报1935年5 月创刊时名《救国报》。是惟一铅印的西欧侨胞的喉舌。

  12、史量才是一个爱国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报业家。1934年11月13日被杀。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的变革:答:“九一八”前后,《申报》开始改变先前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单纯营业性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坑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改革后的《申报》有了不少明显的变化:首先,言论态度鲜明,加强政治时事评论。1932年《申报》连发了三篇时评:《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鲜明反对内战。

  其次,革新副刊《自由谈》,聘青年作家黎烈文任主编,改变长期庸俗的趣味主义编辑方针,主张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自由谈》成为反文化“围剿”的进步文化阵地;再次,聘请李公朴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相继举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等,团结培养大批青年走向进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此外,创办《申报》月刊,俞颂华主编;发行《申报年鉴》。

  这一系列改革既服务了社会,又增强了报纸声誉,促进了报纸销路。

  13、站在抗日救亡运动前列的学生报刊:清华大学《清华周刊》、《清华副刊》和《觉民报》、燕京大学《燕大周刊》等。

  14、救亡运动中的综合性、时事政治性杂志:邹韬奋主编的上海《大众生活》周刊,全力支持“一二。九”运动,成为爱国学生的代言人。

  15、邹韬奋: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他一生主办过6 刊1 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56处总分支店,对中国进步新闻文化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它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生活》周刊:1926年10月,邹韬奋接手主编中华职业教育社刊物《生活》周刊,正式开始新闻记者生涯。《生活》创刊于1925年,宗旨是“职业教育”、“职业指导”。《生活》渐渐转变成“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报”,以讨论社会政治时事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刊物。

  评价邹韬奋的办报历程和优良作风:答:邹韬奋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等。

  韬奋流亡国外的两年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撰写了海外见闻通讯,后来集印成《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1935年11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最高发行量20万份。1936年出至第16期,被国民党查封。同年3 月,他在香港创办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生活日报》,出版后55天自动停刊,8 月迁上海,在复刊日报受阻情况下,他只好将日报的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出版。由于“七君子事件”

  被捕。在狱中8 个月,韬奋写下了《经历》、《读书偶译》等著作,坚持用笔战斗。1937年《抗战》三日刊创刊,从7 号起一度改名《抵抗》。《大众生活》周刊1941年5 月复刊,1941年12月停刊,他以宣传团结抗日,呼吁建立民主政治为宗旨。

  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目的”。

  第二、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第三、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第四、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邹韬奋1944年病逝,毛泽东题写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16、“《新生》事件”: 1934 年2 月,《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任编辑兼发行人。它重新举起抗日的火炬,实际上是《生活》的继续。1935年5 月,《新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这就是中日反动派合伙制造的“《新生》事件”。

  17、范长江:著名记者。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向平津报纸投写新闻稿件,1934年底,首次用“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署名发稿,并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这是他从事新闻生涯的起点。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1939年加入共产党,《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介绍范长江第一次在西北采访的经历、成果、作品的特点和意义:(2002)

  答:1935年7 月,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他从四川成都出发,历时10个月,行程万余里,他追踪观察了解红军北上动向和考察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沿途采写了数十篇通讯,陆续寄《大公报》发表,不久,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数月内连印7 次。

  不仅揭示了国民党腐败统治下西北的黑暗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并在有些文章中披露了红军北上的动向。从西北回来后,他被聘为《大公报》正式记者。《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长江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反映了时代的脉搏,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说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采访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富于政治敏感,勇于追求真理,不畏艰险,敢于探索,深入研究考察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勤于学习,知识渊博的风格和素质。《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他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进步记者成为一名自觉为民族和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18、《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后改名为《西行漫记》。该书风行世界,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出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该书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

  简评斯诺在华的采访活动及其作品:答: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36年,他勇敢的进入革命地区。1937年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共上海地下党以复社名义翻译出版第一个中文版本,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书名改换为《西行漫记》。大批进步青年在该书影响下,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革命征程。该书风行世界,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出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

  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他是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

  19、史沫特莱和斯诺都在中国活动了13年。

  《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作者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1950年病逝于伦敦,遵照她的遗愿,次年将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20、美国女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到延安采访了四个月,后来写作出版了《续西行漫记》,她曾协助丈夫斯诺编译出版《活的中国》和《红星照耀中国》。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 、抗日战争初创阶段的延安报刊,《解放》周刊、《新中华报》、《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共产党人》、《边区群众报》。

  2 、《新中华报》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抗战开始时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

  3 、毛泽东为其撰写发刊词的报刊有《八路军军政杂志》《共产党人》《中国工人》。

  4 、《解放日报》:1941年抗战时期在延安创刊的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它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在整风改革中走在了新闻界改革的最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解放日报》的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以后是寥承志。历任总编是杨松、陆定一、余光生。经过1942年开始的整风改革,《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报的工作人员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大大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5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 这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是当时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也成了人民广播事业诞生的纪念日。该台创办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2001)

  6 、《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社长、总编辑是邓拓。(邓拓带领报社的同志们把笨重的印刷机改成木制的轻便印刷机。敌人来了,全部印刷器材用八匹骡子驮上就走,隐蔽下来,装好就出报),这就是著名的“八匹骡子办报”。

  7 、《新华日报》(华北版),首任社长兼主编何云在山西反“扫荡”中壮烈牺牲。

  8 、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经过、成就、意义?

  答:1942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整风运动。抗日根据地当时新闻事业的整风改革是全党整风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经过:《解放日报》解决,(1 ):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2 ):克服国内外资产阶级办报思想和做法对他们的影响。

  1942年4 月1 日,《解放日报》改版。它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改版前,《解放日报》过量的刊登国际新闻,严重脱离了延安解放区的实际和群众生活的实际。改版后,第一版主要是反映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改革后的版面,把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

  (二)意义:《解放日报》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在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从而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

  (三)收获或成就: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表现在,①重点报道了党的中心工作;②加强了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和军事宣传;③加强对敌对思想的批判,成功地反击了反共舆论。

  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基础,即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它是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哲学,是极端唯心主义的愚民哲学。

  《解放日报》改版:1942年4 月1 日,《解放日报》改版。它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改版前的《解放日报》过量刊登国外通讯社的消息,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党的中心工作,脱离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斗争的实际。

  整风改革中《解放日报》提出和解决那些新闻理论问题?(2001)

  答:《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文件、社论和署名文章,如(社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致读者》、《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党与党报》、《政治与技术》、《本报创刊一千期》、《提高一步》、《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陆定一)(署名文章)等。

  对一些重大的新闻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批判了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新闻观点,主要在以下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

  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批判唯心主义的新闻观,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实。

  1946年9 月1 日,《解放日报》发表陆定一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指出:“新闻的定义,将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第二、确立“全党办报”思想,批判“同人办报”观点。“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所谓“集体”,“是指整个党的组织而言的集体”。全党办报的实质就是:办报要在党的领导下走群众路线。

  第三、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观点。

  第四、提倡“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点,批判“技术第一”的思想。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

  第五、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反对党八股。

  第六、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第七、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

  经过整风改革,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学,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动了新闻工作的深入改革。

  9 、全党办报:全党办报方针既包括组织建设又包括思想建设。1942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并责成各级党组织在党内进行关于党报的教育。经常看党报,是每个党员应当努力尽到的责任。《解放日报》

  配合该决定的贯彻执行,发表题为《党与党报》的重要社论,比较全面、准确地阐述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1944年《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总结为经验为“全党办报”。

  10、党报的三大优良作风,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11、《救亡日报》:1937年初为国共合作创办。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初为国共合作创办。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实际是中共领导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最多日销3500多份。

  上海沦陷后,先后迁往贵阳、桂林出版。

  共产党迅速在武汉先后出版了它的机关报刊《群众》和《新华日报》。

  12、《群众》(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

  13、《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周恩来任董事长。社长是潘梓年,总编辑先后是华岗、吴克坚、章汉夫、总经理熊瑾玎。

  14、《新华日报》和《群众》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的最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它们直接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了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②向广大人民群众声讨了日寇法西斯暴行;③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地同国民党顽固分子反共进行了斗争;④旗帜鲜明地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⑤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人民军队抗战的成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15、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青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范长江、夏衍等人于1937年11月8 日在上海组成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38年3 月30日,这个协会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武汉正式成立,简称“青记”。它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是范长江。它是中共领导下的新闻统一战线组织。

  从2000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明确规定11月8 日为记者节。(2001)

  以“青记”会员为骨干筹组的国际新闻社,打破了“中央社”的垄断阶段,向国内外和海外华报纸供给新闻通讯稿件,影响很大。

  16、范长江对抗日时期的新闻贡献有?

  答:范长江,抗战时期最活跃、最杰出的记者。他以人民利益为重,全身心地投入“青记”和“国新社”的活动。

  1 :他采写了台儿庄战役的重要通讯。

  2 :他发起和领导了著名的“青记”。培养了大量记者投身抗战宣传斗争中去。

  3 :他1941年4 月在香港创办了《华商晚刊》4 :他后来进入华中解放区后,投身新闻事业的开创和发展。

  17、1938年武汉失守后,重庆成为国民党政府的战时“陪都”,也是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出版中心。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中央通讯社、《扫荡报》、《西南日报》等,迁至重庆的重要报纸《大公报》《时事新报》《新民报》等。

  18、《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的情况和意义:答:《新华日报》自创刊直到1947年2 月28日被国民党封禁为止,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了9 年1 个月又18天。

  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

  (简述《新华日报》反对新闻检查?)

  答:《新华日报》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

  在《新华日报》上刊出了周恩来为皖南事变写的两个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新华日报》报社招收培养了一些穷苦劳动人民出身的报童。

  《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开始了整风运动。

  《新华日报》为了开拓销路,除派自己的工作人员上街发行外,专门组织了自己的发行队伍,采取伪装、分散邮寄的办法,把报纸寄到外埠读者手中。

  《新华日报》最高发行量达5 万份,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称它为“灯塔”、“北斗报”。毛泽东说它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的又一个方面军。

  《新华日报》从领导到各方面工作人员组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新华军”。国民党元老于佑任曾为它题报头。

  《新华副刊》:是《新华日报》整风改革的硕果,是文化性的综合副刊,重视新闻性、知识性、可读性。

  19、邹韬奋1944年病逝,毛泽东题写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华商报》晚刊,筹办人范长江,胡仲特任总编辑,张友渔任总主笔。

  《大众生活》周刊,邹韬奋主编。

  21、胡愈之、郁达夫在东南亚的抗日宣传活动最具影响。

  胡愈之应聘担任新加坡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的编辑主任。他把《南洋商报》办成了“民众喉舌,舆论前驱”,日销数由原来的2 万份增至5 万份。胡愈之在东南亚从事新年问宣传工作7 年多。他自谦是“华侨新闻界的马前卒”。

  胡文虎创办《星洲日报》,郁达夫应担任该社早报副刊《晨星》和晚报副刊《繁星》的主编。

  1945年9 月17日,这位伟大的爱国者惨遭日本宪兵的杀害。

  22日寇和伪满政权,一方面利用御用新闻工具宣扬奴化思想和殖民政策,另一方面严禁抗日报刊的出版和关内抗日报刊输入东北。

  23、《华北新报》,情报局局长管翼贤任社长,成为华北唯一的一家日伪报纸。

  汪伪政权在上海的直属报纸《中华日报》,南京的《民国日报》、《新南京报》,宣传部长林柏生主编。

  24、天津沦陷不久,便出现了二十多种小型抗日报刊,最具影响的如天津高仲明以个人名义出版的油印《记事报》,出版了两年,共出版七百多期。它的主要负责人是原天津《大公报》的编辑顾建平。

  25、上海“孤岛”时期“洋旗报”的奋斗:答:从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从上海撤出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称为“孤岛”。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种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借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做办“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也被称为“三朵花”。

  26、《文汇报》,1938年1 月25日创刊。创办人是爱国人士严宝礼等人。

  27、那时被通缉的报人达43人,被袭击暗杀的报人有10人。

  1939年5 月,敌伪特务机关以“中国国民党铲共救国特工总指挥部”名义,向各家抗日报刊的主持人、编辑、记者分别投寄恐吓信,声言如“冥顽不灵,仍然抗日”,“即缺席判以死刑”。

  《大美晚报》副刊《夜光》编辑朱惺公(2003)在接到恐吓信后,立即在〈夜光〉上发表了公开信〈将被“国法”宣判“死刑”者之自供〉,指斥恐吓信为绑票式之“判决书”,昂然表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警告敌伪:“贵‘部’即能杀余一人,其如中国尚有四万万五千人何!”表示了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和抗日必胜的信念。1939年8 也,日伪特务暗杀了朱惺公。

  “孤岛”“洋旗报”: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种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借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做办“洋旗报”。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 、《救亡日报》后改为《建国日报》。

  2 、《文萃》周刊:1945年在上海创刊,是一份文摘性刊物,以装载进步文字为主,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

  同年7 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3 、1946年2 月中共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解放》报创刊。

  4 、抗日战争后,中国民主同盟会在重庆先后创办《民主星期刊》、《民主报》。简称“民盟”。

  5 、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答: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其中以1945年八九月间发起的“拒检运动”声威最大。8 月7 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社机构的支持下,不顾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重庆16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9 月1 日记者节这天,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此后,由重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为了缓和国内外矛盾,国民党当局被迫于宣布自10月1 日起废止战时新闻检查制度,但留了一个尾巴,即收复区在军事行动尚未完成以前除外。至此,拒检运动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拒检运动”: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其中之一的“拒检运动”声威最大。重庆16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

  6 、羊枣,湖北人,原名杨潮,著名记者、军事评论家。1933年初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因与新四军浙东游击队秘密联系,被国民党逮捕,抗战胜利后转囚于杭州监狱,最后被虐身亡于杭州狱中。

  7 、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当局于1947年2 月28日凌晨,派军警宪特包围〈新华日报〉馆,宣布“限令”中共人员从当天上午3 时起停止一切活动。3 月9 日,〈新华日报〉重庆馆和成都营业分处的工作人员,乘飞机返回延安。

  1947年5 月24日,上海〈文汇报〉、〈新民报〉和〈联合日报晚刊〉三家报纸在同一天被国民党查封。

  8 、北平、上海等地进步学生出版的报刊,成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上的新闻尖兵。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学生导报》、《学生报》、《燕京新闻》等。《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

  9 、《观察》周刊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在重庆出版的《客观》周刊,储安平创办并任主编。

  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观察》周刊不再发表批评共产党的文章,还公开揭露该刊4 受国民党当局压制的情形,为一些失去舆论阵地的民主认识提供讲坛。国民党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中,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队伍。

  10、3 月27日〈解放日报〉停刊后,新华社同时担负起党中央基本功、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三重任务。

  11、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那些?

  答: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一系列新闻报道与评论,如〈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将革命进行到底〉、〈评战犯求和〉、《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

  12、反“客里空”运动:1947年6 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语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客里空”。“客里空”是一些不真实新闻的代名词。

  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收获是什么?(2004)

  答:在土地改革初期,实际工作中宣传地主拥护土改,一派“和平”土改的虚幻景象。《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予以纠正。《晋绥日报》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客里空”。新华社发表署名总社编辑部的专论《锻炼我们的立场与作风──学习 检查工作》。9 月1 日,新华社又发表社论《学习 自我批评》。后各个解放区的新闻界普遍展开反对“客里空”的运动。

  这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13、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说了什么?对新闻学有何贡献?

  答:1948年4 月,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谈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的讲话,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

  毛泽东的讲话,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先* 大家来办,* 全体人民群众来办,* 全党来办,而不能只* 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14、《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1948年8 月15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提出城市党报工作的三大注意事项:①报纸主要为工农兵服务,但同时也要为干部、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服务;②报纸以报道农村与工厂的消息为主,同时兼顾市场、学校以及其他地方;③报纸副刊,必须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入浅出地对读者做教育工作。

  15、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说了什么?对新闻学有什么贡献?

  答:1948年9 —10月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办由华北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10月2 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一是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

  二是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第一要有正确的态度,第二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第三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第四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刘少奇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答:第一要有正确的态度,第二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第三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第四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中共中央是怎样正确处理新解放城市中旧有新闻事业的?制定了那些原则与政策?

  答:1948年11月8 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指出:清理、接管工作的的基本出发点是“报纸刊物与通讯社是一定的阶级、党派与社会团体进行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清理、接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剥夺反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1949年7 月,人民政府下令停止美国新闻处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的新闻机构,8 月下令外国通讯社停止活动,禁止它们对中国报纸发稿。对外国私商主办的报刊,如上海的《字林西报》、《大美晚报》、《密勒氏评论报》,则准其继续出版。

  17、1949年3 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迁入北平出版。8 月,中共中央决定该报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胡乔木、范长江先后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

  18、1949年6 月5 日,中共中央将原新华社的口语广播部,扩充为中央广播电台也迁入北平,廖承志任处长,领导与管理全国的广播事业。

  19、1949年7 月13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在北平成立,胡乔木任筹备会主任,胡愈之、廖承志任副主任。

  筹备会还推出12名正式代表、2 名候补委员,代表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新闻界参加新政协,共筹建国大计。

  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1 、电视、报纸、报业结构的特点和初期报纸工作有哪些工作?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建立起一个公营新闻事业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党报系统、新华通讯社系统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电台系统。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报业的特点:党报与非党报并存,国营、公私合营与私营报纸并存,其中党报、国营报纸占绝对优势。

  有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社。

  解放初期,私营报纸最多的为华东地区,又4 家,其中14家在上海出版,如《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报》、《大报》、《亦报》、英文《字林西报》、英文《密勒氏评论报》等。

  4 、新闻总署:1949年10月19日成立,作为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中国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新闻总署由胡乔木任署长。下属机构与单位有一厅(办公厅)、一社(新华通讯社)、三局(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一校(北京新闻学校)。1952年8 月7 日新闻总署被撤销。

  5 、“邮发合一”:是1949年12月,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的报纸发行方针,即把报纸发行主要委托给邮政局办理,通过全国邮路扩大发行范围。(2001)

  6 、《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噪情绪》:1956年6 月20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的著名社论。这篇着重批评党内出现的急噪冒进情绪的社论,是刘少奇根据中央一次会议上的意见,授意中宣部同志起草并经他审定后发表的。但不久后,这篇社论连同总编辑邓拓遭到了毛泽东的指责。

  7 、抗美援朝的宣传特点是什么?有那些重要作品?

  答:抗美援朝报道,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宣传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新华社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分社在朝鲜前线成立,北京、天津、沈阳三城市广播工作者组成了“抗美援朝广播收音工作团”,活跃在战地、火线。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战地新闻摄影队,近跟前哨部队进行实地拍摄。

  2 :《人民日报》对抗美援朝的时事宣传报道十分重视,开辟了《抗美援朝》专刊。

  3 :战地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被广泛运用。

  重要作品:如《不朽的杨跟思英雄传》、《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人民日报》战地特约记者魏巍撰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周恩来总理赞扬这篇作品“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

  8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胡乔木指出,改进报纸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 ):在新闻体制方面,实行总编负责制与采编合一制。

  (2 ):各新闻机构还建立起广泛的通讯员网与群众性的读报小组。

  (3 ):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工作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

  9 、“三反”“五反”运动期间,各报集中揭发和批评了一批重大典型事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刘青山、张子善盗窃国家资材判死刑案件的连续报道。

  10、练笔运动:1951年2 月新华社开展了练笔运动,颁布《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成立练笔运动委员会。旨在消灭稿件中事实错误、文法错误与文字冗长的现象。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11、《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人民铁道报》、《文汇报》、《河北日报》等10家全国性和省级报纸开风气之先,第一批实现版面编排由传统的直排改为横排。

  12、1952年上海的华东新闻学院、暨南大学新闻系、圣约翰大学新闻系、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北京的燕京大学新闻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改为编辑专业(后改名新闻专业)。

  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创建,为新中国成立后新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

  13、1956年《人民日报》的工作改革(2001)与收获:答:1956年7 月1 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当天的社论《致读者》阐述了改版的目的与重点。

  着重从三个方面改进工作: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

  1956中央批准这个报告,认为《人民日报》改进工作的办法是可行的。中央还希望各地党委所属的报纸也能够进行同样的检查,以改进报纸的工作。

  这次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和意义:首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对于国内外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不能一概否定,可以批判地接受其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

  其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再次,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后,这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因反右扩大化等诸多原因而中途夭折。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事业

  1 、《人民日报》发表的费孝通的文章《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

  1957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研究部、北京大学新闻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联合召开新闻工作座谈会。这是第一次座谈会。

  “左叶事件”:指的是在一次外事活动中,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和中央新闻记录片厂摄影师韩德福发生的一点小冲突。“鸣放”开始后,《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认为是有些官员不尊重记者的一个典型案例,“左叶事件”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热点。但后来据调查,关于“左叶事件”的报道失实。

  2 、毛泽东提出:“……每人至少要看五份报纸,五份月刊,以资比较,才能改进自己的报纸和刊物。”

  大跃进的宣传报道的严重失误是什么?特点?影响?

  答:1958年,全国新闻机构以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者为中心,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宣传报道。

  大跃进的宣传虚假掩盖了真实,高调排斥了真话,声势大,变化快,调子高成了“大跃进”宣传报道的特征。

  大跃进的宣传报道,是脱离了客观实际和违背了新闻规律的,对新闻的真实性、指导性、“集体组织者”等新闻理论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和误解,其结果是极为严重的。

  4 、北京电视台:1958年5 月1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9 月2 日,正式开播。1978年5 月1 日改名中央电视台。

  5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记协)于1957年3 月17日在北京成立,邓拓为会长。这个组织的前身是1937年11月8 日在上海诞生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它是全国新闻工作者的团体。它主办的《新闻战线》月刊,于1957年12月创刊。

  6 、综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做法和意义。(2004)

  答:刘少奇要求《人民日报》好好检查一下三年来在宣传生产建设方面的浮夸风,在推广先进经验方面的瞎指挥风,在政策宣传和理论宣传方面的片面性。

  1960年12月24日至1961年1 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要成为事实求是年。刘少奇同《人民日报》、新华社负责人谈话时,明确提出:记者和编辑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者。

  新闻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蹲点;②点面结合法;③专题调查。

  (新闻工作如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7 、《随行纪谈》:发表于八届九中全会前。作者陶铸到湛江、海南等地考察,在考察途中看到“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恶果时,严肃批评了浮夸风和瞎指挥。随行的《南方日报》总编辑林里及作家陈残云、江林感到陶铸的话很有针对性,便一路记下这些谈话,撰写成文,陆续发表在《南方日报》上,共发表了27篇,广东人民出版社后来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书名为《随行纪谈》。两个月内再版三次,销数达17万册。这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一组调查文章,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作品,它给新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8 、〈燕山夜话〉:邓拓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上开辟《燕山夜话》专栏,发表谈古说今的杂文,知识渊博,妙趣横生。该专栏题材广泛,说古道今,旁征博引,议论风生,妙趣盎然。

  9 、“杂文事件”:1962年5 月6 日,《文汇报》副刊上发表署名骆漠(罗竹风)的杂文《杂家》,认为“编辑也是一种专门家──杂家”,有关领导应该重视。姚文元很快写了《两个编辑同志的想法》把骆漠的看法作为对社会主义中国现实不满的论调加以批评,罗竹风为此被免去上海市出版局代理局长职务,以后多次被批判。

  10、60年代前期,新闻界推出了哪些先进典型报道?

  答:60年代前期,其中影响最大的典型是雷锋、大庆、大寨和焦裕禄。

  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学习先进、奋发向上的新风吹遍全国。

  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 、《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红旗》杂志经常把毛泽东的“最高指示”主要通过这些社论或文章公诸于世。

  “两报一刊”:是指《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红旗》杂志。凡毛泽东的“最高指示”

  主要通过这些社论或文章公诸于世。每当“两报一刊”社论发表,不仅各地报刊全文转载,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而且全国上下都要“学习贯彻”。

  2 、“解放日报事件”:1966年11月,上海大专院校造反派红卫兵,要求将载有批判〈解放日报〉文章的〈红卫战报〉同〈解放日报〉一起发行遭拒绝后,冲进解放日报社,使报纸无法发行。而报社周围有数十万群众,高喊“我们要看〈解放日报〉”的口号,反对占据报社。这一斗争持续了8 天8夜,以中共上海市委接受造反派红卫兵的条件而告终。

  3 、《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这是由陈伯达、姚文元等人炮制的文章,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界十七年的工作,并且对新闻队伍大肆污蔑诽谤,称赞新闻界的“夺权”是“文化大革命”的胜利。

  4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四人帮”一伙直接操纵了几个写作班子,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上海市委写作组,中共中央党校写作组等。这些写作班子以“梁效”“柏青”“罗思鼎”

  等几十个笔名,秉承“四人帮”的意旨,炮制了大量文章。

  “四人帮”在上海的死党严密控制的《学习与批判》杂志,也发表了一系列影射攻击邓小平的文章。

  5 、“天安门事件的歪曲报道”:1978年清明节前夕,群众自发地开展悼念周恩来的活动,声讨“四人帮”。4 月,经毛泽东批准,中央电台广播了报道〈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这是一篇由姚文元指挥炮制的关于天安门事件的所谓“现场报道”。《人民日报》刊载了《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这篇文章,把矛头指向广大群众和邓小平,把邓小平作为“罪魁祸首”,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在全国形成万炮齐轰邓小平的舆论局面。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1 、“两个凡是”,“凡是毛泽东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论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经过与意义。

  答:经过: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标准只有一个》,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客观实践。

  5 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新华社向全国转发了这篇文章,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转载这篇文章。

  5 月底,全国共有30家报纸转载了这篇文章,反响强烈。

  6 月2 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批评“两个凡是”的观点,3 日,《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24日,《解放军报》针对真理问题讨论的种种责难,发表文章进行有力的反驳。

  从6 月到11月,中央和地方报刊都发表文章,掀起了对检验真理惟一标准问题的讨论。

  意义: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有助于全党、全国人民肃清极左思想影响,使拨乱反正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新闻界旗帜鲜明地宣传报道了正确的观点,发挥了巨大作用。

  2 、改革开放后,新闻媒介如何加强经济报道?(2003)

  答:(1 ):我国的经济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开始的。报刊有关总结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报道进一步加强。

  (2 ):“吃大锅饭”的问题一直是阻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的阻力,为提高群众对这一严重弊端的认识,各新闻单位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形成宣传上的强势。

  (3 ):我国南方一些省份相继建立了贵阳、珠海等经济特区。中央及各地方新闻媒介宣传报道了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

  (4 ):各新闻单位广泛宣传了治理整顿的方针和有关部门政策。

  1980年7 也〈工人日报〉和〈人民日报〉同时发表消息,披露了“渤海2 号”钻井船翻沉事故。

  3 、“关广梅现象”:1987年6 、7 月间,《经济日报》进行了对“关广梅现象”的讨论。关广梅带头在企业中实行了租赁制,引起了不同的争论,焦点问题是关于租赁制企业姓“资”还是姓“社”

  的问题。《经济日报》这次的讨论,改变以往通讯配评论的方式,大量发表读者来信,在平等对话中得出结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是深度报道在我国新闻领域的尝试之作。(2003)

  深度报道的崛起是新时期新闻改革的一大成果。

  《中国青年报》对大兴安岭火灾的红、黑、绿三色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

  《贵阳特区报》记者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生动地报道了邓小平在贵阳的活动和谈话。

  4 、中国质量万里行:1992年2 月“中国质量万里行”大型系列报道拉开序幕。对产品质量好的产品和企业进行表扬,对假冒伪劣产品和有关企业进行暴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大力支持并高度评价此次活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容基评价说“中国质量万里行一炮打响,反映甚佳,可喜可贺”。

  5 、1993年5 月1 日中央电视台开播杂志栏目《东方时空》。(2004)

  1994年4 月1 日,另一个评论节目《焦点访谈》开播。

  6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991年1 月,全国记协会通过。1994和1997年进行两次修订。《准则》从六个方面对新闻工作者提出要求,即: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严守法纪;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清正廉洁;团结协作。是我国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准则,对纠正“有偿新闻”具有现实意义。(2002)

  第十五章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

  1 、台湾的第一张近代报纸《台湾府教会公报》。

  2 ,什么是“报禁”?(2003)台湾“报禁”的实质是什么?

  答:蒋介石自1950年元月起在台湾全省实行“戒严”。为了巩固其独裁统治,台湾国民党当局在“戒严”期间严格控制和限禁新闻事业,严格地阻碍了台湾新闻事业发展。

  “报禁”就是1951年开始,蒋介石集团实行的“限证”、“限张”、“限印”政策。1952年至1988年,台湾处于长达三十多年的“报禁”时期。

  3 、台湾地方性报业中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报纸基本上由《中央日报》、《联合报》和《中国时报》三大报纸系统把持。(《联合报》系和《中国时报》系属于民间报系。)

  4 、台湾两大地方性报业集团,《联合报》集团(又称“联经集团”)(还拥有《联合报》、《经济日报》、《民生报》)和《中国时报》集团(以〈中国时报〉为中心,还拥有《工商时报》)。

  5 、台湾第一家电视公司台湾电视公司(简称“台视”)

  中国电视公司(简称“中视”)

  中华电视公司(简称“华视”)

  8 、香港报纸的政治倾向,有进步报纸、反动报纸和中间报纸三大类。

  香港进步报刊在政治上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有《文汇报》、《大公报》、《新晚报》等。

  《新晚报》1997年停刊,结束了香港晚报的发展历史。

  9 、香港《明报》:创刊于1959年,由查良镛和沈宝新创办。读者对象以学界和知识分子为主。

  它重视祖国大陆的新闻。新闻报道强调“理性”、“客观”、“公正”,要代表民众说话。其副刊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日销量10多万份。(2004)

  早在1947年5 月,新华社就在香港设立了分社,1952年正式登记成立分社。

  台湾“中央社”香港分社创建于1952年。

  10、1822年,《蜜蜂画报》,是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11、《澳门日报》:于1958年8 月15日在澳门创刊,后发展为澳门地区最大的报纸。该报重要消息大多采用新华社等通讯社的电讯稿,集新闻性、生活性、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本文标签:河南自考 历史类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资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azikao.net

本文地址:http://www.hazikao.net/lsl/9171.html




《河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河南自考便捷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串讲笔记 > 历史类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资

日期:2018-05-23 12:28:54  整理:河南自考网  浏览(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1 、“新闻”一词诞生于唐代。

  2 、唐代成为新闻诞生的原因?(唐代新闻媒体的发展原因?):①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②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③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3 、唐代官方的新闻传媒:朝报、进奏院状、诏书、露布、观察使牒等。

  4 、“开元杂报”:开元年间(公元713-741 年),朝廷每日分条发布有关皇帝与百官动态的朝政简报。这种找政简报被抄寄外地以使朝廷动态在封建阶级内部更广泛地传播。唐人孙樵《经维集。

  读开元杂报》提到他在襄樊得到数十幅的简明朝政公报的抄件,并称之为“开元杂报”,也是我国最早的封建官报。(2002)

  5 、简明朝政公报,到了后唐,人们便把这类官文书成为“朝报”,又称“进奏院状”。

  6 、进奏院是地方行政机构的驻京办事处,汉朝初建时称邸。

  7 、进奏官呈递和承转文书、查询有关地方政务外,还向他们所在道的军政长官提供京都信息,其中有朝报的内容,也有他们自行采访的特别是与本地有关的新闻,甚至还有朝廷的绝密消息,人称“进奏院状”。

  8 、宋代的邸报改革:(1 )加强了中央集权。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中央政府直接控制了进奏院和官方新闻的发布权,所有公开发布的政府文告都要经过进奏院。变成了中央报纸。

  (2 )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 )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

  9 、小报: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小报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小饱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2001年)

  10、明代邸报在形式上有了重大发展,开始采用活字印刷(公元1638年宋祯十一年开始)。

  11、报房京报:随着士大夫和市民们新闻需求的增加,明末就出现了无官报之名而有官报之实的报房京报。民间报房出的京报的内容基本上是宫门抄、上谕和章奏等。最终随着清王朝的灭亡而完全被淘汰。

  特点:①没有官报之名的官报;②是邸报的翻版;③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和言论,没有标点和标题。(2004)

  12、世界最早的两份报纸:“敦煌邸报”保存在大英博物馆和巴黎博物馆。

  13:隐而号之曰“新闻”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1 、为了强占中国广阔的商品市场,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华。

  2 、最早来中国的传教士是1807年从伦敦布道会马礼逊。他先在贵阳、澳门学习中文,翻译《圣经》和编纂《英华辞典》,同时出版《新约》和许多宣传基督教义的小册子。但中国政府严禁外国人传教、印书,1813年伦敦布道会又派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两人总结了传教:中国方言多,故口头宣传在中国困难很大,米怜建议把传教与出版基地设在马六甲。马礼逊接受了米怜的意见,于是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

  3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它是1815年8 月5 日在马六甲由米怜主编的免费赠送的宗教月刊。该刊以传教为宗旨,绝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后期增辟专栏,介绍世界各国概况,涉及时政,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察世俗》中的中文近代报刊上的新闻之最:①最早的预告性新闻《月蚀》;②最早的广告《告贴》;③最早的新闻图画《事逗娘娘悬人环运图》。

  1815年,标志着中国近代报刊开始。

  4 :米怜:1813年伦敦布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传教工作。米怜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开始印刷所的建立和宗教宣传,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开始出现。任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主编。他是位出色的宣称家,主张文章要通俗简短,1822年病逝。

  5 、《特选撮要每月统计传》,麦都思创办、主编。

  6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郭立士创办、主编,是我国本土上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显示了与《察》的继承关系,在业务上初具近代报刊的基本特征。该刊1835年由“在华实用知识传播会”续办,1838年停刊。(2004)

  郭立士曾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贵阳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楚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

  7 、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篇新闻学论文:《新闻纸略论》。

  8 、鸦片战争前,外国人办的中文报刊共6 种,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共17种。

  鸦片战争前:《蜜蜂华报》(葡萄牙文周刊),1822年9 月12日,澳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

  《贵阳纪录报》,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英文报刊。

  鸦片战争后:香港出现最早的报纸:《香港钞报》。

  《中国之友》,澳门、创办一周后迁往香港,台仁特主编。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台仁特曾被捕入狱。

  《德臣报》,又译为《中国邮报》。肖瑞德和德臣创办,历时129 年,是香港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

  《孖剌报》,莫罗创办。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报纸。

  《遐迩贯珍》:创刊于1853年8 月,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主编,是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的中文报刊,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共出版33期,以新闻为主,对太平天国报道详实,大量刊登介绍西方文明的文章,赠送副刊《布告篇》,刊登广告并开始收费,这是在我国出现的中文报刊首次出现的收费广告。

  15、《北华捷报》:上海第一家报刊。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英国政府的观点,被视为“英国官报”,后定为《字林西报》,重视新闻,在中国许多边远地区也聘有通讯员,曾一度获得独享路透社电讯的特权;1951年3 月31日停刊,出版时间长达101 年,它是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现完整保存在上海。

  16、上海最早的教会报刊:《六合丛报》。

  17、《万国公报》:前身是1868年出版的《教会新报》林乐知创办、主编。它的读者对象由基督教徒扩大为社会各界人士,内容也变的宗教宣传淡化,时事色彩强烈,它全录《京报》并报道全国新闻,此外还介绍西方政治模式和西方科技知识。该报对维新变法起了推动作用,皇帝也经常阅读该报。

  该报还反对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攻击诬蔑孙中山。

  它希望中国的社会改革沿着西方列强所期望的道路即向殖民化的道路发展;维新变法运动走向高潮的时候,《万国公报》发表了林乐知的《印度隶英十二益说》,实质上是说中国如果变成英国殖民地将得到比印度更大的好处。

  18、林乐知:美国传教士,在中国生活40多年,最早外国人在华的“中国通”之一。后回到美国受到了总统接见,美国人称他为“在华传播种子的人”。

  19、外国人在上海办的最早的中文商业报刊:《上海新报》,伍德主编。

  20、请你介绍一下《申报》的创办和它早期新闻业务的特点是什么?

  答:《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1872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一是发表政论文章。报纸的言论要“有系乎国计民生”,要“上关皇朝经济,下知小民稼穑之苦”。

  二是改革新闻报道。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人去台湾采访,这是上海中文报纸中军事通讯的开端,也是《申报》重视新闻真实性的反映。其次是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这是当时中文报刊中最早最长的连续报道,最后披露了冤案的真相。

  三是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四是经营副业。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1876年《申报》创办了通俗易懂的白话小说《民报》。这是我国最早的白话报刊。;③编印画报。1877年《申报》出版了《瀛寰画报》。;④印书。

  此外,《申报》馆还开办了江苏药水厂,肥皂厂等,并由此在1889年组成“美查有限公司”,总资产达白银30万两,超过创刊基金180 多倍,实现了美查的“赢利”的目的。

  21、1893年丹福士创办了《新闻报》。

  22、19世纪90年代上海报坛已形成“申、新、沪”三报鼎立的格局。

  23、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

  (1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前,外人在中国创办了约180 种中外文报刊,这一时期的外报在宣称办报目的时,大多谈其为公众通信息,广见闻的宗旨。

  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外人在华的报刊,总体上是为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服务的,是列强侵略中国的舆论工具,其表现为:①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②为英国倾销鸦片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③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2 )其本身是近代文明的一种表征和近代文化的载体,它们在充当列强侵略工具的同时,客观上对我们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有不少积极的作用:1 ,传播西方民主自由、进步成果、科学技术,推动了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觉醒,它们所刊载的商业经济信息,为新生的中国资产阶级所利用,它们所介绍的文化科学知识被中国一部分知识分子所吸收,进而开始了与殖民主义者意愿相反的争取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斗争;2 ,外报的出现也刺激了国人办报活动和中国人自己近代报刊的产生。

  此外,在印刷设备与技术上,外报也为中国人自办报刊准备了物质基础。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开端与维新派的办报活动

  1 、太平天国后期重要的领导人洪仁玕提出个治国的纲领《资政新篇》,其中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新闻思想:①设新闻馆;②准卖新闻篇;③兴新闻官;④只须实写。

  2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中的论文《日报》提出“通民隐”、“达民情”的主张。

  3 、林则徐,现代有人说他是清王朝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所办的《澳门新闻纸》,它是我国最早的译报。《澳门新闻纸》和《澳门月报》虽然名为报纸,但不公开发行。

  4 、《昭文新报》:1873年艾小梅、汉口创办,中国人创办的最早的中文报纸。

  5 、上海第一家中文日报《汇报》,贵阳中国人办的第一家中文日报《述报》。

  6 、《循环日报》:1874年、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的报纸。

  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要为振兴中华、抵御外敌而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是一张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2002)

  7 、王韬:1857年参加《六合丛报》的编辑工作,是他报刊活动的开始。1864年兼任《近事编录》的编辑工作。 1874 年创办《循环日报》。

  是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后发展于梁启超,对当时的文坛和以后的维新派领导人影响较大。他的部分政论文章后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他关于办报的言论代表了维新变法前报刊理论的最高成就,奠定了近代报刊理论的基石。

  《弢园文录外编》:是我最早的一部报刊政论文集,作者王韬。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他的政论反帝爱国,昌言变法,短小精悍,深入浅出,富于感情,后来被发展为一种新的报章文体,他的部分政论文章被收编为《弢园文录外编》。(2001)

  8 、《万国公报》是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刊,受到具有威信思想的士大夫的欢迎,出版3 个月后,由于和上海《万国公报》重名,而改名《中外纪闻》。

  9 、京师强学会成立后,在1895年将〈万国公报〉改名〈中外纪闻〉并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梁启超、汪大燮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是维新派北方的代表。

  《中外纪闻》:京师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的重要舆论机关,其前身是《万国公报》,由梁启超,任大燮任主编,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的报刊的萌芽。该报的出版使广大官员和知识分子“渐知新法之益”,为改良派政治团体的建立和改良运动的进一步开展创造了有力条件。1896年元月20日停刊。

  《中外纪闻》特点:1 :刊登外文报纸,外文电讯的译文。

  2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情况和自然科学知识,也评论中西方社会的得失,宣传中国应该向西方学习。

  10、《强学报》,上海强学会的机关报。维新派南方的代表。

  11、梁启超:著名的维新派政治思想家、政论家;先后创办10多种报刊,如:《中外纪闻》、《时务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从事报刊宣传活动27年;创造了“时务文体”,一生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人们称之为“舆论界的骄子”,有丰富的报刊实践,为资产阶级办报提供了基础。

  12、《时务报》:1896年在上海创办,梁启超任总编辑。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是旬刊,以“域外报译”为主,同时开设言论栏目。(维新变法的代表作是《变法通议》,此文在《时务报》上连载;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阐明了维新变法主张,是维新派的政治纲领,其新闻思想代表作《论报馆有益于国是》,提出“去塞求通”的观点,认为报馆有耳目喉舌的作用。)

  主要宣传进化论,倡导学校废科举,设议院兴民权,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揭露帝国主义罪行,呼吁捍卫民族独立,该报在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士大夫知识分子和统治阶级中的爱国分子中引起了很大影响。该报是当时发行量最高,影响最大的国人报刊,该报发行量最高达1.7 万份。

  13、在《时务报》上发表的像梁启超的文章那样谈论时务,宣传维新变法的文章,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

  14、《时务报》的影响:《时务报》发行一年后,发行量从创刊时的3000多份增加到1.2 万份,最高达1.7 万份,成为维新派最重要、影响最大的机关报。

  15、维新派在华南的重要舆论阵地:《知新报》。澳门创办,由康有为胞弟康广仁任总经理。

  16、维新派在华中的重要舆论阵地:湖南的《湘学新报》、《湘学报》、《湘报》。唐才常主编。

  17、《湘学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刊,在长沙创办、唐才常、陈为镒先后主编。

  18、唐才常:戊戌时期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杰出的报人。在武汉组织自立军武装勤王起义,事前暴露,被张之洞逮捕并立即杀害。

  19、《湘报》主要撰稿人:唐才常、谭嗣同。

  20、《国闻报》:北方维新派最重要的舆论阵地。它是维新派创办的第一家日报。1897年严复创办,以“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宗旨,但它“尤以通外情为要务”。在副刊《国闻汇编》上发表了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该文提出“物竞天泽,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严复不仅是报刊活动家,也是著名的翻译家,,启蒙思想家。

  21、《国闻报》在维新派报刊中独树一帜,很有特色:首先,它以“通外情为要务”;其次,讲究办报的策略;再次,消息迅速,稿源茂盛。

  22、我国第一次出现的报刊:《指南报》最早的消闲小报,上海。《农学报》、《算学报》最早的专业性科技报刊,上海。1898年康同薇和李惠仙等在上海创办《女学报》是我国最早由妇女主编,以妇女为读者对象的报刊。

  23、维新派报刊思想:(2003)

  (1 )早期维新派思想家的办报主张。

  从19世纪70年代到甲午战争前,早期的维新派的办报思想主要来自于王韬,郑观应,陈炽等人。

  康有为的“通时务”、“知新政”是和变法维新相连的;梁启超在《论报馆有益于国是》中把报纸作用概括为“去塞求通”,即广译五洲近事,详录各省新政,博搜交涉要案,旁载政治学艺要书。

  还将其比作人的耳目、喉舌;谭嗣同提出报纸就是民史民口,更有民主民权和言论自由的色彩,这些都属于资产阶级的新闻思想范畴。早期维新派还带着浓厚的封建色彩。

  (2 )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办报思想。

  梁启超在海外办报,新闻思想有所转变,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

  1 :戊戌变法时期,随着办报实践的增多,以康梁为首的维新派志士对报刊的认识不断深化。

  其中阐述最多的仍是报刊对于国家的积极作用,他们将报刊的功能高度民主概括为“通”。可送三方面论述。第一,维新派极力阐述并努力实践报刊的“通西情”特别是“通外情”的功能。重视报刊传播信息和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作用。第二,强调并利用了报刊的开通民智的功能,因而始终把开民智作为报纸的主要任务之一。第三,重视并自觉的运用了报刊开通风气的功能,即引导舆论的功能。

  2 :对报刊性质的认识超出了早期维新派人士的程度。维新派已经把办报视为为民众的当然权力和政治民主的体现,意识到报刊反专制的战斗作用。

  3 :对报章文体报人素质问题发表了见解,提出制定报律的建议。

  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国外办报的同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新闻理论对他的新闻实践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1 ,“宗旨定而高”。2 ,“思想新而正”。3 ,“材料富二当”。

  4 ,“报事确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报馆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识;二曰真诚;

  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节制。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和煽动法。

  梁启超这时的新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新闻实践的概括和总结,此时他的新闻思想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鉴。(2001)

  24、维新派办报活动的作用与贡献:作用:①向读者进行了救亡图存的爱国主义教育。

  维新派通过报刊陈述当前中国列强环伺的危险局势,愤怒地谴责了列强的种种恶劣行径,发出了建设一个强盛,独立的新中国的号召,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抵御侵略,振兴中华的爱国、激情。

  ②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教育。

  维新报刊以相当多的篇幅介绍西学和西方情况,热情宣扬资产阶级新文化,使广大知识分子的头脑为之一震,思想得到解放。

  ③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各地维新派新团体的报刊活动在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影响,获得了一大部分具有爱国思想的仁人志士的支援和支持,对变法起到了很大帮助。

  主要贡献还有:①冲破了封建统治者的言禁;②开了政治家办报的先河;③创造了报刊新文体,推动了政论写作的发展。

  25、“时务文体”(新文体):①灵活自由,不拘一格;②平易畅达,词汇新颖、生动;③笔锋常带感情,很有感染力。起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2004)

  26:“新文体”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

  “新文体”:戊戌变法后,梁启超在日本办起了《新民丛报》,他的报刊政论在原来的时务文体的基础上更上层楼,不仅思想新,文言成分也更加减少,人称“新民体”。

  “新文体”的形成:起于王韬,发展于梁启超的《时务报》,成于《新民丛报》。

  27:梁启超在日本办起了《新民丛报》

  第四章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 、《中国日报》:1900年1 月5 日在香港创办,孙中山选择香港作为办报的基地。陈少白主编,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早期宣传爱国救亡,后期大力宣传三民主义。该报不仅是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而且是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1913年被袁世凯查封,它对革命派的舆论宣传做出了很大贡献。

  2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①揭露和声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卖国罪行,宣传反清和反对封建制度;②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介绍英国、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赞美民主共和,号召人民起来争取民主自由;③报道革命党人留日学生的革命活动,宣传声援义和团反帝反侵略的行动;④宣传反帝救亡,谴责八国联军侵华、荼毒京津的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⑤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3 、《鼓吹录》中国最早的文艺副刊之一。

  4 、《中国日报》特点:不仅是革命党人的舆论宣传阵地,也是他们的重要活动据点,这种既是舆论机关又是联络机关的组织形式,后为多家革命派的报馆所继承。

  5 、《开智录》:横滨,郑贯公主编,中国留日学生创办的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的刊物。略迟于它出版的是《译书汇编》。

  6 、其他留日学生所办报刊:《译书汇编》、《国民报》、《湖北学生界》、《浙江潮》、《江苏》。

  7 、留日学生印发的革命宣传小册子: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通俗易懂,发行面广,革命的教科书。

  8 、“苏报案”:《苏报》1896年6 月26日创刊于上海,创办人是胡璋。第二阶段即陈范阶段。

  第三阶段是陈范、章士钊阶段。1903年,爱国学生章士钊担任《苏报》主笔,《苏报》增设“学界风潮”

  和“舆论商榷”两个专栏,用来报道学生运动和大造革命舆论,并大力宣传邹容的《革命军》。章太炎发表在《苏报》上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更直呼光绪皇帝其名,成为清政府对其采取镇压的口实,于是清政府勾结租界当局拘捕了章士钊,邹容自动投案,后《苏报》也遭查封。经多次开庭,1904年法庭宣判章太炎监禁三年、邹容二年,《苏报》永远停刊。后邹容在狱中被迫害致死。这就是著名的“苏报案”。(2004)

  一个月后,即8 月7 日章士钊又在原班人马的基础上,办起了《国民日日报》,内容和形式都继承了《苏报》的传统,人称“《苏报》第二”。

  9 、《清议报》,在横滨创刊,保皇会第一个机关报,出满100 期后,报馆发生大火,损失惨重,被迫停刊。

  10、《新民丛报》:在横滨创刊,宗旨:“开民智”、“造新民”,成为保护皇会最主要的言论机关。发表长篇论文《新民说》。总的倾向是鼓吹保皇立宪,但由于梁启超思想受革命拍的影响,也曾一度倾向于民主共和,谈论“破坏”,“革命”,后来梁的思想回到了保皇派的老路子上去,报纸也逐渐为思想激进的青年所厌弃而悄然停刊。

  (从此,《新民丛报》就变的“柔声缓语,形同妇妾,梦绕大清,心恋小丑”。)

  11、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戊戌政变后梁启超在国外办报的同时借用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理论和新闻理论对他的新闻时间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根据亲身的体会,在报刊功能、办报原则、健全舆论、宣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第一,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即“监督政府”、“向导作用”。

  第二,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1 ,“宗旨定而高”。2 ,“思想新而正”。3 ,“材料富二当”。

  4 ,“报事确而速”。

  第三,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报馆要造成健全的舆论必须具有五要素:一曰常识;二曰真诚;

  三曰直到;四曰公心;五曰节制。

  第四,提出了宣传的方法。为了提高宣传效果,梁启超总结出两种宣传方法,即浸润法和煽动法。

  梁启超这时的新闻思想是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报刊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他新闻时间的概括和总结,此时他的新闻思想已经进到了资本主义新闻思想体系,为中国资产阶级新闻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派人士们所借见。

  12、《时报》,上海、狄楚青、罗普主笔。

  13、《大公报》,天津,

  14、《京话日报》,北京彭翼仲创办兼社长。

  15、《民报》: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该报最高发行量答到1.7 万份,第6 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16、《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答:《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第一,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第二,进行民权革命?第三、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第四、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

  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第一、《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第二、《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第三、《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 :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也是革命阵营与反革命阵营、民族民主革命道路与半封建半殖民地道路的斗争,也是一次场关系到中国前途命运的斗争,在“中国往何处去”这个重大问题上,革命派占了上风。

  2 :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了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也开始转向革命派,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17、《中国女报》:1907年创刊于上海,由秋瑾创办并自任主编兼发行人。该报属装订成册的杂志形式,内容有论说,新闻,译编,小说等。该报以妇女为主要读者对象,以争取女权争独立争解放为宗旨。共出版两期,刊载几乎全是白话文。

  18、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被人们称为“竖三民”。

  19、《大江报》詹大悲总编辑,发表过两篇振聋发聩的评论:《亡中国者和平也》《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

  20、“大江报案”:《大江报》是武汉地区颇有影响的革命派报刊,是文学社的机关报。以新军士兵和下级军官为主要读者对象。 1911 年7 月17日,该报发表了何海鸣写的时评《亡中国者和平也》。7 月26日又发表了黄侃撰写的言词更为激烈的评论《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鄂督瑞徵极为震恐,8 月1 日查封《大江报》馆,逮捕詹大悲,何海鸣自动投案。瑞徵原拟对二人判重刑,但慑于民愤,不得不从轻判处。这就是新闻史上著名的“大江报案”。“大江报案”是清政府迫害报人,压制舆论的专制统治的又一典型事例。(2003)

  21、清政府加强对报业的控制而制定的报刊法规:1906年7 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1908年1 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22:、简述于右任的办报活动。

  《神州日报》1907年4 月2 日创刊,这是于佑任办的第一家报纸,也是革命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家大型日报。该报不用光绪年号,而用干支和公元。办了80天,报馆被焚。1909年5 月15日,于右任重新集资在上海租界创办《民呼日报》,自任社长,揭露贪官污吏罪行。于右任被驱逐出租界,该报只办了92天。1909年10月3 日又在上海租界办了《民吁日报》,“吁”字在沉痛中尤含幽默意味。揭露日本政府企图夺取满洲铁路筑路权进而控制我国东北的阴谋。伊藤博文在哈尔滨车站被朝鲜爱国志士安重根刺死,该报又发表文章赞扬安的英勇行为,说伊藤之死罪有应得。日本政府串通清政府于11月19日查封《民吁日报》。《民吁日报》被查封近一年,于右任又于1910年10月11日在上海租界创办《民立报》。

  该报的出版,得到了孙中山的大力支持。中华民国监时政府成立后,它发表《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以及临时政府的各种消息,实际上成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的机关报。于右任创办的《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由于报名都用“民”字打头,创办时间又互相衔接,故被人们称为“竖三民”。(2001竖三民)

  23: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但是,他们的新闻思想与改良派的也有质的不同,他们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①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资产阶级革命派明确宣布自己的报纸是“党报”和“机关报”,必须大力宣传革命党的纲领和主张。②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③把报纸视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③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除上述几点外,革命派报人还发表了一些鼓吹言论自由、重视开发“民智”、反映民意、指导舆论等方面的主张。但总的看来,革命派报人的办报主张都比较零碎,他们的“先知先觉”观点,还有唯心主义色彩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烙印。

  第五章民国初期的新闻事业

  1 、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法令:湖北军政颁布的《中华民国鄂轴临时约法》;《浙江军政临时约法》;《江西临时约法》。

  2 、“暂行报律”事件: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基本内容: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③“调查失实,污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3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

  4 、“横三民报”:《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为“横三民报”。

  5 、反袁斗争:在上海火车上,袁世凯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案情的真相被报刊揭露了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终于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的过程中,国民党系统的报刊都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以《民立报》为首,每天以正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刊登凶手的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等,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元凶。有的报纸发表题为《强盗政府》的社论。贵阳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

  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不得人心,大多数报刊都站到了袁世凯的对立面。中华革命党等都拒用“洪宪”年号,就连原先拥袁、亲袁的一些报纸和报人,在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制的震撼下,也转而加入了反袁的行列。梁启超写了一篇反对复辟帝制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派人送去20万元请他不要发表,被来梁启超拒绝。《申报》,《华字日报》等,也改变态度支持反袁。(2004)

  6 、“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家少了2/3 ,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7 、《亚西亚日报》:由帝制分子薛大可主编,是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二次革命期间,连续刊登帝制分子劳乃宣和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古德诺鼓吹复辟帝制的文章。袁世凯称帝期间,该报带头改用“洪宪”年号,称袁世凯为“今上”,记者署名“臣记者”。主要在北方创建,在上海出分版,遭到革命当人和爱国人民的强烈抵制,报馆两次被炸。

  8 、袁世凯控制新闻事业所采取的手段:①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较有影响的《亚细亚日报》,是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

  ②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报纸条例》和《出版法》等。

  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据统计,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内,全国报纸至少有71家被封,49家受到传讯,9 家被反动军警捣毁。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9 、真正的职业记者从黄远生开始。

  黄远生(黄远生的新闻活动):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北京通讯。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

  被称为“报界之奇才”。

  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久被枪杀。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

  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

  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

  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10、这一时期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还有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

  11、1917年11月10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第三天,(最早)北京《晨钟报》(李大钊)、上海《民国日报》等报纸就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个消息。

  第六章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1 、《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到1922年7 月止,共9 卷。陈独秀主编。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18年1 月,第4 卷第1 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上中主要的宣传贡献有哪几个方面?

  答:《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它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①批判封建的旧道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

  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驳康有为致总理书》、《宪法与孔教》、《袁世凯复活》、《复辟与尊孔》等,并在《通信》栏对尊孔言论“词而辟之”。他以袁世凯称帝的事实理论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新青年》提倡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黑暗愚昧现象。陈独秀撰写《偶像破坏论》支持此观点。

  ③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紧接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好似春雷初动,惊醒了一代青年。

  2 、陈独秀,《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

  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他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敬告青年》一文。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3 、《敬告青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六方面要求: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4 、李大钊,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 卷第5 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5 、鲁迅,他给《新青年》写的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首次署名鲁迅)。还写了论文、小说、杂文,工五十多篇,鞭挞封建主义,痛斥尊孔复辟势力,鼓舞青年投身发封建斗争。后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孔乙己》、《药》等小说,并在该刊《随感录》栏发表了二十多篇杂文,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胡适,被称为“白话圣人”。

  6 、“双簧戏”:《新青年》第4 卷第3 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文学论战的两封信。一封是王敬轩写给《新青年》编辑部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一封是刘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书《致王敬轩信》,逐条批驳王的论点,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这二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

  7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撰写,为了宣扬倡导民主与科学,哪怕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这是坚持反封建文化运动的战斗宣言,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传的基本总结。

  8 、《每周评论》: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月在北京创刊。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从第26期起,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每周评论》大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每周评论》配合《新青年》,支持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斗争。《每周评论》是4 开采版小型报,栏目新颖多样。《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

  9 、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的带动下,一年之内全国这类新出版的刊物就达到400 种之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青年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和青年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

  10、1920年9 月,《新青年》从第8 卷第1 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

  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启蒙教育,激励、团结一代新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11、《共产党》月刊,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11月7 日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毛泽东称赞它:“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

  12、1920年7 月,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中俄通讯社”(后来简称“华俄社”)由来华小组成员兼翻译杨明斋主持。

  13、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创办《劳动界》(上海)、《劳动音》(北京)、《劳动者》(贵阳)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唤起了工人的觉醒。它们的出版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和工人运动结合,是先进知识分子从事工人运动的良好开端。

  (《劳动者》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

  14、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特点?

  答:三个历史条件:1 :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和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2 :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

  3 :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特点: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为他们提供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改组后的《新青年》,增设了《编辑室札礼》专栏,加强编者和读者的联系,听取读者批评,改进工作。

  15、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2002)

  答:一、自由讨论风气的出现与政论的发展;《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报刊政论受到重视并不断发展丰富。

  二、倡导新文风;《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风一新。在《新青年》

  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在推广白话文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三、新闻业务的改进;加强记者队伍的建设,重视直接采访,迅速报道,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1920年秋,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合筹经费,向美、英、法、德、俄等欧美5 国一次派出7 名特派员,开辟国外新闻来源。瞿秋白、俞颂华、李宗武3 人,成为我国采访报道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际情况的第一批新闻记者。

  四、副刊和杂志的革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革新,出现了影响较大的4 大著名副刊,它们注重知识性,宗教、哲学、科学、美术各类稿件兼收并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短小生动,很吸引人。他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五、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

  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个门科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

  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报学系成立,徐宝潢任系主任。他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著作。邵飘萍主讲新闻采访,并知道会员的实习。他们为我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 期《新闻周刊》,它是我国早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

  四大著名副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革新,分别是北京《晨报》的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

  它们各有特点,但都具有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的进步性质,它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2002)

  五四时期的进步副刊的特色:答:它们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刊登短小政论和犀利杂文,联系社会生活和政治文化实际,“论时事,砭锢蔽”,爱憎分明。

  它们强调文化娱乐性,介绍新文学,发表大量新诗、散文、短篇小说、知识小品等文艺作品。

  它们注重知识性,宗教、哲学、科学、文学、美术各类稿件兼收并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短小生动,很吸引人。

  他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①北京《晨报》的副刊;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改革。李大钊还指导它出版了1919年五一《劳动节纪念》专号。(中国第一张结合劳动节的报刊)1921年第7 版改成4 开4 版的单张出版,刊名《晨报副镌》,由孙伏园主编,鲁迅撰稿支持。《阿Q 正传》就在该报刊上连续刊载。

  ②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邵力子主编,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并开始介绍社会主义思潮。

  ③《京报副刊》,孙伏园主编。

  ④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由张东荪主编,曾刊登李大钊的文章和郭沫若早期的诗作。

  16、瞿秋白五四时期的新闻活动和贡献是什么?

  答: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等书。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17、周恩来采写的旅欧通信,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应天津《益世报》邀请,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为它撰写海外通信。连续在《益世报》上发表56篇通信,深刻反映了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旅欧华人的斗争和中国留学生的艰苦生活。

  18、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 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徐宝璜、一是邵飘萍。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 期《新闻周刊》,是我国早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学会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

  (2001)

  新闻学研究会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毛泽东当时正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他参加新闻学会,并取得了听讲半年的证书。他一生重视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和学会给予的良好熏陶是密不可分的。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有些会员,如高君宇、罗章龙等,后来都曾担任中共早期报刊《劳动音》、《向导》周报、《工人周报》、劳动通讯社等的出色记者和编辑。

  19、徐宝璜:最早赴美国研究新闻学的人,回国后任北京《晨报》编辑,北京大学教授。他讲授新闻学概论基本知识,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他为学会讲课写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后改名为《新闻学》。蔡元培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 、《向导》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答:《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

  1922年上海创刊。1927年停刊,共出201 期。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

  《向导》注重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宣传斗争,大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

  《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中共“四大”评价指出:在中国民族革命运动中,《向导》“立在舆论的指导地位”。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 万份、4 万份,最高达10万份。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 、蔡和森,《向导》的首任主编。

  3 、继《向导》之后创办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还有《新青年》季刊,是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

  还有《前锋》月刊,由瞿秋白主编。

  4 、北京团组织于1922年1 月15日创办的《先驱》半月刊。1922年5 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构建立,《先驱》改组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

  5 、《中国青年》:1923年8 月,团中央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10月,《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经常发行1 多份,最多时2 万份,1927年10月停刊。在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是办得最出色、影响很大的刊物之一。

  《中国青年》的宣传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答:①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②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

  ③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

  6 、恽代英、萧楚女为办好《中国青年》付出了大量心血,是最受读者欢迎的编撰人。

  恽代英的报刊活动与贡献:答:他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运动后在武汉创办工人和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3年当选为团中央委员,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发表文章百余篇、通信四五十封。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就是:热情加说理。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有求实精神。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余种,撰发报刊文章500 篇,他具有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7 、萧楚女,1925年在上海参加团中央工作,担任《中国青年》编辑,主持《新刊批评》专栏。

  1936年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1927年贵阳“四一五”政变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其文情理交融、分析深刻,感人至深。他还长于论辩,写有著名长篇论著《显微镜下之醒狮派》、《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等。青年读者称他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

  8 、工人团体创办最著名的是上海《劳动周刊》,和北京的《工人周刊》。

  9 上海《劳动周刊》,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也是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人报纸。

  北京《工人周刊》,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机关报,创刊于北京,曾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1924年2 月,改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

  10、《向导》宣称:“本报是有组织的活动的表征。本报并不像别的报纸一样,只是发空议论。

  本报发表的主张,是有数千同志依着进行的。“

  11、《政治周报》:(1925.12.5 —1926.6)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创刊于贵阳,由毛泽东筹办并任第一任主编,并撰写发刊词《 发刊理由》。第5 期起,沈雁冰、张秋人接任主编。注重用事实说话,通过大量事实报道和评论,揭露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阴谋活动,揭示右派分裂的必然性,反击敌对新闻工具的反革命宣传,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每期发行数达4 万份。共出14期。

  《 发刊理由》:是毛泽东为《政治周报》出版撰写的发刊词,毛泽东在《政治周报发刊理由》中提出,办《政治周报》“是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要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上的幸福”。

  12、《工人之路特号》,省港大罢工中出版的省港罢工委员会机关报,邓中夏兼任主编。它是大革命时期工人报刊中出版最久的一张日报。

  13、1923年8 月,上海《民国日报》副刊之一的《妇女周报》创刊,向警予主编。

  天津《妇女日报》创刊,向警予发表《中国妇女宣传活动的新纪元》一文,欢呼该报的出版“是中国沉沉女界报晓的第一声”,希望它“成为全国妇女思想改造的养成所”。

  14、《中国军人》1925年创刊,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

  《军人日报》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主办,1926年创刊。

  15、《热血日报》:(1925.6.4—1927)是中共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专门出版的,是中共创办的第一张日报,共出刊24号。是一张4 张4 版的政治性报纸。具有通俗化、群众化的特色,主编瞿秋白。(2003)

  16、五卅运动中,在《热血日报》创刊的同一天,上海学生联合会机关报《血潮日刊》出版。

  6 月11日,上海总工会机关报《上海总工会日刊》创刊,12日上海工商联合会主办的《工商学联合会日刊》创刊,上海学术界对外联合会早在6 月3 日就创办了《公理日报》。

  17、“《诚言》事件”,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专门成立“出版处”,编印出版《诚言》,出过3 期,共散发和张贴110 万份。群众把宣传品上的“诚言”涂改为“谣言”、“贼言”等,上海《申报》和《新闻报》刊登《诚言》。引起上海人民的极大愤慨。在爱国力量的舆论压力和说服下,《申报》

  刊登向全国人民道歉的启事。

  “《诚言》事件”,标志着帝国主义报刊欺骗宣传的再次破产;同时也说明,中国任何报刊都必须坚持反帝、爱国的方向,否则必将为人民群众所唾弃。

  18、在北方,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展开了对《甲寅》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斗争。

  19、1926年段祺瑞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悲愤地在《语丝》、《国民新报》副刊和《京报副刊》上接连写了一篇篇檄文《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纪念刘和珍君》等。

  20、从“四一二”到“七一五”这段时期,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在血腥屠杀中遇难。其中有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无产阶级报刊宣传活动家、政论家萧楚女、陈延年、赵世炎等。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创建者李大钊亦被北洋军阀残酷杀害。

  21、1926年,著名记者邵飘萍、林白水在北京相继被奉系军阀杀害,成为震惊全国的事件。

  邵飘萍,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入狱。1914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信社。1916年回国,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10月,在北京独立创办日报《京报》,自任社长,同时还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1919年《京报》被查封,邵飘萍再度流亡日本,出任大阪《朝日新闻》特约记者。1920年回国恢复《京报》。日销量平时有四五千份,多时达六千多份。

  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1925年,他秘密加入共产党,1926年,邵飘萍用《京报》全力揭露“三一八”惨案真相,抨击当局,被列入黑名单。张作霖进占北京第三天,邵飘萍被诱骗逮捕,不经审讯,以“宣传赤化”罪名,被枪杀于天桥刑场。邵飘萍是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越,英年遇难,是中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邵飘萍被害后,《京报》一度停刊,后又恢复出版,他的夫人继承。

  23、成舍我,报刊大王,创立成氏报系事业。1924年4 月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 月创办《世界日报》,同年10月出版单张《世界画报》。

  24、旧中国民间三大报系:成氏报系、南京新民报系、新记大公报系。

  25、《大公报》:创刊于1902年。1926年9 月1 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天津问世。吴任社长,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北方大报之一。

  26、《申报》在1912年史量才接办初期,销数只有7000多份,到1922年平均日销5 万,1926年超过10万。《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和《新闻报》经理汪汉溪,都致力于经营报业,取得显著成绩。

  27、《商报》:1921年创办,主笔陈布雷以“胃垒”笔名撰发的评论,受到广泛注意。

  28、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创办于1920年11月2 日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正式开始广播,这被公认是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的广播事业:答:中国的广播事业最早是由外国人经办的。1923年1 月,美国商人奥斯邦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办的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这是中国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由于它没有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当年4 月停播。

  哈尔滨广播电台,呼号XOH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29、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8 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1924年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新记公司大公报社成立后进,该报成为大公报社的附属机构。

  30、申时电讯社,1924年11月成立于上海。张竹平任社长。1928年成为正式通讯社,先后在南京、汉口、天津、香港等地设立分社。

  31、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高等新闻教育奠定基础的时期。

  1924年燕京大学成立报学系。(后称为新闻系)

  复旦大学中文系1924年秋开设新闻学讲座。1929年建立新闻系。

  32、新文学研究出版新闻学著作:任白涛《应用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闻学总论》、任超《新闻学大纲》、蒋裕泉《新闻广告学》、蒋国珍《中国新闻发达史》、戈公振《新闻学撮要》。

  33、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戈公振是中国记者、新闻学家。1925年开始撰写讲授《中国报学史》,1926年完稿,1927年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地、系统地记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著作。被公认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曾多次重印、再版,并出有日本译本。

  第八章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1 、“中央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1928年在南京建立。1932年11月该台的发射功率由500 瓦增加为75千瓦,呼号改为XGOA.

  1932年南京的《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中央宣传机构均有改革。

  2 、《布尔塞维克》:1927年10月在上海出版,中共中央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组成由瞿秋白任主任的编委会。为了迷惑敌人的视线,躲避国民党的查禁,《布尔塞维克》采取了伪装封面和目录及化名出版。1932年出至第五卷第1 期停刊,共出52期。

  3 、《红旗日报》,1930年8 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中共中央机关报。由《红旗》三日刊和《上海报》合并组成。李求实主编。

  4 、左翼新闻记者联盟:1932年3 月20日成立。“记联”成立后,通过各种方式,团结新闻界,开展进步宣传活动。出版机关刊物《集纳批判》周刊。创办了“国际新闻社”和小型报纸《华报》,编发抗日稿件。1934年夏,“记联”的活动全部转入地下。1935年秋,又建立了公开组织“中华新闻社”,一直活动到1936年5 月。

  5 、简述鲁迅以报刊为阵地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

  答:鲁迅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帅,率领左翼文化工作者,以报刊为重要阵地,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①他们注意守住营垒,发扬“韧”的战斗精神。鲁迅一生用过一百三十多个笔名,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后十年“围剿”严重时期使用的。仅在《申报》上就先后换用过四十多个笔名。

  ②他们重视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他把杂文当做投向敌人心脏的“匕首和投枪”,“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来的东西”。

  鲁迅的杂文特点:把政论性与形象化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瞿秋白称鲁迅的杂文是“战斗的‘阜利通’”(文艺性论文)。

  鲁迅一生编辑过19种报刊,并指导过许多报刊的编辑出版。鲁迅从事报刊编辑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他的卓越的杂文,都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6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又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1933年秋,仅中央根据地就有各种大小报纸34种,出现了人民通讯事业的萌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红星报》、《青年实话》、《斗争》报及红色中华社。

  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一个新闻机构,1931年11月成立于江西瑞金。红中社的新闻广播呼号是CSR.1931年11月7 日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日。1937年1 月,“红中社”改名“新华社”后,仍旧使用这一呼号。它以出版《红色中华》报为主,出版报纸是红色中华社的主要任务。

  7 、述《红色中华》的创办经过、特点,并论述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答:《红色中华》报,作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同年3 月《红色中华》报出至第240 期,暂时停刊。1935年在陕北瓦窑堡复刊,第325期改名《新中华报》。

  《红色中华》报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双日刊。

  《红色中华》报的宣传报道有以下三方面:①配合党政中心任务,积极进行了建设和巩固工农民主政权的宣传。

  ②帮助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

  ③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以及国民党的卖国政策。

  《红色中华》报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用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有力工具。

  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红色中华社是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中艰苦奋斗创办起来的,人手少,条件差。它的编辑部,连新闻台在内,最多时也只有12个人。在每天每人只有半斤糙米的条件下,他们依旧自觉地日夜奋战,编辑部工作人员又当记者又当编辑。他们在号召读者节省开支支援前线中,还从自身做起,每天只吃两餐杂粮,自己开荒种菜,节省粮食和伙食尾子,捐献被毯、衣服甚至部分津贴,送给前方红军。他们辛勤建立通讯网,使通讯员从开始的200 多人增加到400 多人,还选聘有特约通讯员。就这样,他们把《红色中华》报从周刊逐渐办成了三日刊直至双日刊。在《红色中华》百期纪念时,中央领导同志特别提出:《红色中华》向困难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值得全苏区的党政工作同志学习!

  8 、《红星报》,1931年创刊于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军委总政治部主办。

  1933年8 月后,邓小平主编(后期)。被称赞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的喇叭”。1935年8 月初停刊。

  9 、《青年实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10、《斗争》,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11、《救国时报》:1935年中共在法国出版,廖焕星、李立三先后任主编。该报编辑部设在莫斯科,航运纸型到巴黎印刷发行。《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发行43个国家及国内各地,销数达2 万份,影响遍及国内外。该报1935年5 月创刊时名《救国报》。是惟一铅印的西欧侨胞的喉舌。

  12、史量才是一个爱国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报业家。1934年11月13日被杀。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的变革:答:“九一八”前后,《申报》开始改变先前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单纯营业性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坑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改革后的《申报》有了不少明显的变化:首先,言论态度鲜明,加强政治时事评论。1932年《申报》连发了三篇时评:《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鲜明反对内战。

  其次,革新副刊《自由谈》,聘青年作家黎烈文任主编,改变长期庸俗的趣味主义编辑方针,主张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自由谈》成为反文化“围剿”的进步文化阵地;再次,聘请李公朴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相继举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等,团结培养大批青年走向进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此外,创办《申报》月刊,俞颂华主编;发行《申报年鉴》。

  这一系列改革既服务了社会,又增强了报纸声誉,促进了报纸销路。

  13、站在抗日救亡运动前列的学生报刊:清华大学《清华周刊》、《清华副刊》和《觉民报》、燕京大学《燕大周刊》等。

  14、救亡运动中的综合性、时事政治性杂志:邹韬奋主编的上海《大众生活》周刊,全力支持“一二。九”运动,成为爱国学生的代言人。

  15、邹韬奋: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他一生主办过6 刊1 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56处总分支店,对中国进步新闻文化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它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生活》周刊:1926年10月,邹韬奋接手主编中华职业教育社刊物《生活》周刊,正式开始新闻记者生涯。《生活》创刊于1925年,宗旨是“职业教育”、“职业指导”。《生活》渐渐转变成“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报”,以讨论社会政治时事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刊物。

  评价邹韬奋的办报历程和优良作风:答:邹韬奋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等。

  韬奋流亡国外的两年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撰写了海外见闻通讯,后来集印成《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1935年11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最高发行量20万份。1936年出至第16期,被国民党查封。同年3 月,他在香港创办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生活日报》,出版后55天自动停刊,8 月迁上海,在复刊日报受阻情况下,他只好将日报的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出版。由于“七君子事件”

  被捕。在狱中8 个月,韬奋写下了《经历》、《读书偶译》等著作,坚持用笔战斗。1937年《抗战》三日刊创刊,从7 号起一度改名《抵抗》。《大众生活》周刊1941年5 月复刊,1941年12月停刊,他以宣传团结抗日,呼吁建立民主政治为宗旨。

  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目的”。

  第二、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第三、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

  第四、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邹韬奋1944年病逝,毛泽东题写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16、“《新生》事件”: 1934 年2 月,《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任编辑兼发行人。它重新举起抗日的火炬,实际上是《生活》的继续。1935年5 月,《新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这就是中日反动派合伙制造的“《新生》事件”。

  17、范长江:著名记者。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向平津报纸投写新闻稿件,1934年底,首次用“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署名发稿,并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这是他从事新闻生涯的起点。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1939年加入共产党,《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介绍范长江第一次在西北采访的经历、成果、作品的特点和意义:(2002)

  答:1935年7 月,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开始了西北采写的历程。他从四川成都出发,历时10个月,行程万余里,他追踪观察了解红军北上动向和考察西北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沿途采写了数十篇通讯,陆续寄《大公报》发表,不久,汇集出版《中国的西北角》一书,数月内连印7 次。

  不仅揭示了国民党腐败统治下西北的黑暗和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反映了人民的痛苦,并在有些文章中披露了红军北上的动向。从西北回来后,他被聘为《大公报》正式记者。《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长江的西北通讯,内容充实,反映了时代的脉搏,笔墨简洁生动,谈古说今,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采访过程中,充分表现了他富于政治敏感,勇于追求真理,不畏艰险,敢于探索,深入研究考察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勤于学习,知识渊博的风格和素质。《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他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进步记者成为一名自觉为民族和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18、《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斯诺。后改名为《西行漫记》。该书风行世界,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出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该书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

  简评斯诺在华的采访活动及其作品:答: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36年,他勇敢的进入革命地区。1937年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共上海地下党以复社名义翻译出版第一个中文版本,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书名改换为《西行漫记》。大批进步青年在该书影响下,踏上了奔赴延安的革命征程。该书风行世界,被翻译成十余种文字出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

  斯诺,美国著名记者、作家,他是进入革命根据地采访的第一个外国记者。

  19、史沫特莱和斯诺都在中国活动了13年。

  《伟大的道路──朱德的生平和时代》作者史沫特莱

  史沫特莱1950年病逝于伦敦,遵照她的遗愿,次年将骨灰安葬在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20、美国女记者海伦。福斯特。斯诺到延安采访了四个月,后来写作出版了《续西行漫记》,她曾协助丈夫斯诺编译出版《活的中国》和《红星照耀中国》。

  第九章抗日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 、抗日战争初创阶段的延安报刊,《解放》周刊、《新中华报》、《八路军军政杂志》、《中国青年》、《中国妇女》、《共产党人》、《边区群众报》。

  2 、《新中华报》陕甘宁边区政府机关报,抗战开始时改为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

  3 、毛泽东为其撰写发刊词的报刊有《八路军军政杂志》《共产党人》《中国工人》。

  4 、《解放日报》:1941年抗战时期在延安创刊的中共中央的机关报。它是在抗日民主根据地出版的第一份铅印对开大型日报,也是抗战到解放战争初期革命影响最大的报纸。该报在整风改革中走在了新闻界改革的最前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决定,将《新中华报》、《今日新闻》合并,出版《解放日报》。《解放日报》的第一任社长是博古(秦邦宪),以后是寥承志。历任总编是杨松、陆定一、余光生。经过1942年开始的整风改革,《解放日报》的工作有了显著的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而且为马列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中国无产阶级新闻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该报的工作人员不为名,不为利,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工作,大大发扬了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5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0年12月30日,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座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呼号为XNCR. 这是中国无产阶级广播事业的开端,是当时抗日根据地新闻事业发展中的一个重大事件。这也成了人民广播事业诞生的纪念日。该台创办的过程充分体现了艰苦奋斗的精神。

  (2001)

  6 、《晋察冀日报》,中共中央晋察冀分局的机关报。社长、总编辑是邓拓。(邓拓带领报社的同志们把笨重的印刷机改成木制的轻便印刷机。敌人来了,全部印刷器材用八匹骡子驮上就走,隐蔽下来,装好就出报),这就是著名的“八匹骡子办报”。

  7 、《新华日报》(华北版),首任社长兼主编何云在山西反“扫荡”中壮烈牺牲。

  8 、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的改革经过、成就、意义?

  答:1942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了整风运动。抗日根据地当时新闻事业的整风改革是全党整风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经过:《解放日报》解决,(1 ):王明错误路线的影响。

  (2 ):克服国内外资产阶级办报思想和做法对他们的影响。

  1942年4 月1 日,《解放日报》改版。它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改版前,《解放日报》过量的刊登国际新闻,严重脱离了延安解放区的实际和群众生活的实际。改版后,第一版主要是反映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的要闻版,第二版是陕甘宁边区版,第三版是国际版,第四版是副刊和各种专论。改革后的版面,把抗日民主根据地新闻报道提到了首位。

  (二)意义:《解放日报》在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在联系群众,联系实际方面向前迈进了一步,从而大大克服了主观主义和党八股,加强了报纸的党性和群众性。

  (三)收获或成就:改版后的《解放日报》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宣传鼓动和组织作用,表现在,①重点报道了党的中心工作;②加强了大生产运动的宣传和军事宣传;③加强对敌对思想的批判,成功地反击了反共舆论。

  对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的理论基础,即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它是反共、反人民、反革命的哲学,是极端唯心主义的愚民哲学。

  《解放日报》改版:1942年4 月1 日,《解放日报》改版。它登载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为改造党报的通知》。使《解放日报》能够成为真正战斗的党的机关报。改版前的《解放日报》过量刊登国外通讯社的消息,相当程度上脱离了党的中心工作,脱离了抗日民主根据地军民斗争的实际。

  整风改革中《解放日报》提出和解决那些新闻理论问题?(2001)

  答:《解放日报》在整风改革中,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工作的文件、社论和署名文章,如(社论)《为改造党报的通知》、《致读者》、《新闻必须完全真实》、《党与党报》、《政治与技术》、《本报创刊一千期》、《提高一步》、《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陆定一)(署名文章)等。

  对一些重大的新闻理论问题进行了阐述,批判了教条主义和资产阶级新闻观点,主要在以下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中国无产阶级的新闻思想和新闻理论。

  第一、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新闻观,批判唯心主义的新闻观,主张新闻必须完全真实。

  1946年9 月1 日,《解放日报》发表陆定一文章《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指出:“新闻的定义,将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的本源是事实”。

  第二、确立“全党办报”思想,批判“同人办报”观点。“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所谓“集体”,“是指整个党的组织而言的集体”。全党办报的实质就是:办报要在党的领导下走群众路线。

  第三、确立“人民公仆”的思想,批判“无冕之王”的观点。

  第四、提倡“政治第一、技术第二”的观点,批判“技术第一”的思想。坚定政治立场,明确政治方向。

  第五、树立生动活泼新鲜有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文风,反对党八股。

  第六、发扬党报的优良作风。

  第七、坚持无产阶级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

  经过整风改革,初步奠定了中国无产阶级新闻学的理论基础。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新闻学,促进了新闻工作者的思想改造,推动了新闻工作的深入改革。

  9 、全党办报:全党办报方针既包括组织建设又包括思想建设。1942年中共中央西北局并责成各级党组织在党内进行关于党报的教育。经常看党报,是每个党员应当努力尽到的责任。《解放日报》

  配合该决定的贯彻执行,发表题为《党与党报》的重要社论,比较全面、准确地阐述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1944年《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本报创刊一千期》,总结为经验为“全党办报”。

  10、党报的三大优良作风,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

  11、《救亡日报》:1937年初为国共合作创办。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初为国共合作创办。社长郭沫若,总编辑夏衍,实际是中共领导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报纸。最多日销3500多份。

  上海沦陷后,先后迁往贵阳、桂林出版。

  共产党迅速在武汉先后出版了它的机关报刊《群众》和《新华日报》。

  12、《群众》(周刊),是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出版的机关刊物。

  13、《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周恩来任董事长。社长是潘梓年,总编辑先后是华岗、吴克坚、章汉夫、总经理熊瑾玎。

  14、《新华日报》和《群众》的创刊是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新闻事业发展中的最重要的事件,具有重大的意义是什么?

  答:①它们直接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了中共的路线、方针、政策、主张;②向广大人民群众声讨了日寇法西斯暴行;③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地同国民党顽固分子反共进行了斗争;④旗帜鲜明地支持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⑤不断地向国民党统治区人民宣传人民军队抗战的成绩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情况。

  15、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青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范长江、夏衍等人于1937年11月8 日在上海组成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1938年3 月30日,这个协会改名为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学会。在武汉正式成立,简称“青记”。它的主要发起人和负责人是范长江。它是中共领导下的新闻统一战线组织。

  从2000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明确规定11月8 日为记者节。(2001)

  以“青记”会员为骨干筹组的国际新闻社,打破了“中央社”的垄断阶段,向国内外和海外华报纸供给新闻通讯稿件,影响很大。

  16、范长江对抗日时期的新闻贡献有?

  答:范长江,抗战时期最活跃、最杰出的记者。他以人民利益为重,全身心地投入“青记”和“国新社”的活动。

  1 :他采写了台儿庄战役的重要通讯。

  2 :他发起和领导了著名的“青记”。培养了大量记者投身抗战宣传斗争中去。

  3 :他1941年4 月在香港创办了《华商晚刊》4 :他后来进入华中解放区后,投身新闻事业的开创和发展。

  17、1938年武汉失守后,重庆成为国民党政府的战时“陪都”,也是国民党统治区的新闻出版中心。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中央日报》、中央广播电台、国际广播电台、中央通讯社、《扫荡报》、《西南日报》等,迁至重庆的重要报纸《大公报》《时事新报》《新民报》等。

  18、《新华日报》创办的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的情况和意义:答:《新华日报》自创刊直到1947年2 月28日被国民党封禁为止,在国民党统治中心英勇战斗了9 年1 个月又18天。

  它高举“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旗帜,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原则,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法,进行合法与“非法”相结合的两手斗争。

  (简述《新华日报》反对新闻检查?)

  答:《新华日报》围绕着反对新闻检查,反对封锁新闻来源,反对破坏发行工作,争取言论出版自由方面,与国民党展开了长期的、艰苦的斗争。

  在《新华日报》上刊出了周恩来为皖南事变写的两个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

  《新华日报》报社招收培养了一些穷苦劳动人民出身的报童。

  《新华日报》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开始了整风运动。

  《新华日报》为了开拓销路,除派自己的工作人员上街发行外,专门组织了自己的发行队伍,采取伪装、分散邮寄的办法,把报纸寄到外埠读者手中。

  《新华日报》最高发行量达5 万份,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称它为“灯塔”、“北斗报”。毛泽东说它如同八路军、新四军一样,是党的又一个方面军。

  《新华日报》从领导到各方面工作人员组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新华军”。国民党元老于佑任曾为它题报头。

  《新华副刊》:是《新华日报》整风改革的硕果,是文化性的综合副刊,重视新闻性、知识性、可读性。

  19、邹韬奋1944年病逝,毛泽东题写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华商报》晚刊,筹办人范长江,胡仲特任总编辑,张友渔任总主笔。

  《大众生活》周刊,邹韬奋主编。

  21、胡愈之、郁达夫在东南亚的抗日宣传活动最具影响。

  胡愈之应聘担任新加坡爱国侨领陈嘉庚创办的《南洋商报》的编辑主任。他把《南洋商报》办成了“民众喉舌,舆论前驱”,日销数由原来的2 万份增至5 万份。胡愈之在东南亚从事新年问宣传工作7 年多。他自谦是“华侨新闻界的马前卒”。

  胡文虎创办《星洲日报》,郁达夫应担任该社早报副刊《晨星》和晚报副刊《繁星》的主编。

  1945年9 月17日,这位伟大的爱国者惨遭日本宪兵的杀害。

  22日寇和伪满政权,一方面利用御用新闻工具宣扬奴化思想和殖民政策,另一方面严禁抗日报刊的出版和关内抗日报刊输入东北。

  23、《华北新报》,情报局局长管翼贤任社长,成为华北唯一的一家日伪报纸。

  汪伪政权在上海的直属报纸《中华日报》,南京的《民国日报》、《新南京报》,宣传部长林柏生主编。

  24、天津沦陷不久,便出现了二十多种小型抗日报刊,最具影响的如天津高仲明以个人名义出版的油印《记事报》,出版了两年,共出版七百多期。它的主要负责人是原天津《大公报》的编辑顾建平。

  25、上海“孤岛”时期“洋旗报”的奋斗:答:从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从上海撤出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上海尚未被日寇占领的公共租界和法租界被称为“孤岛”。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种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借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做办“洋旗报”。其中最有影响的是《译报》、《每日译报》、《导报》和《文汇报》等。也被称为“三朵花”。

  26、《文汇报》,1938年1 月25日创刊。创办人是爱国人士严宝礼等人。

  27、那时被通缉的报人达43人,被袭击暗杀的报人有10人。

  1939年5 月,敌伪特务机关以“中国国民党铲共救国特工总指挥部”名义,向各家抗日报刊的主持人、编辑、记者分别投寄恐吓信,声言如“冥顽不灵,仍然抗日”,“即缺席判以死刑”。

  《大美晚报》副刊《夜光》编辑朱惺公(2003)在接到恐吓信后,立即在〈夜光〉上发表了公开信〈将被“国法”宣判“死刑”者之自供〉,指斥恐吓信为绑票式之“判决书”,昂然表示:“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警告敌伪:“贵‘部’即能杀余一人,其如中国尚有四万万五千人何!”表示了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和抗日必胜的信念。1939年8 也,日伪特务暗杀了朱惺公。

  “孤岛”“洋旗报”:爱国的中国新闻工作者利用英美法和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借用外国人的名义,创办了一批中文抗日报刊。这种报刊聘请外国商人担任发行人,避免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新闻检查和租借当局的阻挠,继续进行抗日宣传。这种挂出洋人旗号的做法,被称做办“洋旗报”。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

  1 、《救亡日报》后改为《建国日报》。

  2 、《文萃》周刊:1945年在上海创刊,是一份文摘性刊物,以装载进步文字为主,1947年改为地下出版,并改名《文萃丛刊》,每期以一篇文章的篇名作书名,由16开杂志形式改为32开书本形式。

  同年7 月,文萃丛刊社被国民党特务查获,该刊工作人员吴承德、陈子涛、骆何民三人被捕,后在上海解放前夕惨遭杀害,史称“文萃三烈士”。

  3 、1946年2 月中共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解放》报创刊。

  4 、抗日战争后,中国民主同盟会在重庆先后创办《民主星期刊》、《民主报》。简称“民盟”。

  5 、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答: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其中以1945年八九月间发起的“拒检运动”声威最大。8 月7 日,重庆国讯书店在其他进步出版社机构的支持下,不顾国民党当局审查而自行出版了黄炎培撰写的《延安归来》一书,揭开了“拒检运动”的序幕。重庆16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9 月1 日记者节这天,重庆《新华日报》发表社评《为笔的解放而斗争》。此后,由重庆出版界发起的拒检运动扩展到成都,并由出版界扩展到新闻界。拒检运动的兴起与发展,使国民党当局陷入被动局面。为了缓和国内外矛盾,国民党当局被迫于宣布自10月1 日起废止战时新闻检查制度,但留了一个尾巴,即收复区在军事行动尚未完成以前除外。至此,拒检运动获得了巨大的胜利。

  “拒检运动”:抗战胜利后,国统区新闻界掀起了一次又一次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其中之一的“拒检运动”声威最大。重庆16家杂志社拒检声明一发表,立即得到了整个文化界的支持与响应。?

  6 、羊枣,湖北人,原名杨潮,著名记者、军事评论家。1933年初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因与新四军浙东游击队秘密联系,被国民党逮捕,抗战胜利后转囚于杭州监狱,最后被虐身亡于杭州狱中。

  7 、国共合作破裂后,国民党当局于1947年2 月28日凌晨,派军警宪特包围〈新华日报〉馆,宣布“限令”中共人员从当天上午3 时起停止一切活动。3 月9 日,〈新华日报〉重庆馆和成都营业分处的工作人员,乘飞机返回延安。

  1947年5 月24日,上海〈文汇报〉、〈新民报〉和〈联合日报晚刊〉三家报纸在同一天被国民党查封。

  8 、北平、上海等地进步学生出版的报刊,成为反对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二条战线上的新闻尖兵。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国学生导报》、《学生报》、《燕京新闻》等。《中国学生导报》是抗战以来国统区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学生报纸。

  9 、《观察》周刊在上海创刊,其前身是在重庆出版的《客观》周刊,储安平创办并任主编。

  该刊从西方自由主义理念出发,对国民党法西斯统治表示失望与不满。《观察》周刊不再发表批评共产党的文章,还公开揭露该刊4 受国民党当局压制的情形,为一些失去舆论阵地的民主认识提供讲坛。国民党当局下令查封《观察》周刊中,主编储安平愤而离沪去解放区,投身于人民新闻工作队伍。

  10、3 月27日〈解放日报〉停刊后,新华社同时担负起党中央基本功、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三重任务。

  11、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了那些?

  答: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了一系列新闻报道与评论,如〈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中国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将革命进行到底〉、〈评战犯求和〉、《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别了,司徒雷登〉。

  12、反“客里空”运动:1947年6 月起《晋绥日报》认真检查了新闻报道工作中右的倾向和存在的新闻失实问题,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语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客里空”。“客里空”是一些不真实新闻的代名词。

  反“客里空”运动的经过、收获是什么?(2004)

  答:在土地改革初期,实际工作中宣传地主拥护土改,一派“和平”土改的虚幻景象。《晋绥日报》首先认识错误并予以纠正。《晋绥日报》采用在报纸上公开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式,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发动群众揭露假报道,维护新闻真实性原则,反对“客里空”。新华社发表署名总社编辑部的专论《锻炼我们的立场与作风──学习 检查工作》。9 月1 日,新华社又发表社论《学习 自我批评》。后各个解放区的新闻界普遍展开反对“客里空”的运动。

  这场运动发扬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传统,检查、纠正了新闻报道失实现象,维护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克服了土改宣传中的右的倾向,改造了新闻工作者的立场与作风,提高了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素质。

  13、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说了什么?对新闻学有何贡献?

  答:1948年4 月,毛泽东接见了《晋绥日报》编辑部人员,在听取报社工作汇报后作了重要谈话,即著名的《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毛泽东的讲话,对包括《晋绥日报》在内的解放区新闻工作中经历的两条战线的斗争作了全面总结。

  毛泽东的讲话,精辟地阐述了无产阶级党报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①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作用与任务,毛泽东指出:“报纸的作用和力量,就在于它能使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工作任务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广泛地同群众见面。”

  ②关于办报的路线与方针,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报纸也要先* 大家来办,* 全体人民群众来办,* 全党来办,而不能只* 少数人关起门来办。”

  ③关于无产阶级党报的风格,毛泽东指出:“我们党所办的报纸,我们党所进行的一切宣传工作,都应当是行动的,鲜明的,尖锐的,毫不吞吞吐吐的,这是我们革命无产阶级应有的战斗风格。”

  ④关于党报工作者的学习与修养问题,毛泽东认为:“报纸工作人员为了教育群众,首先要向群众学习”。

  14、《关于城市党报方针的指示》:1948年8 月15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布,提出城市党报工作的三大注意事项:①报纸主要为工农兵服务,但同时也要为干部、工商业者和知识分子服务;②报纸以报道农村与工厂的消息为主,同时兼顾市场、学校以及其他地方;③报纸副刊,必须宣传马克思主义,深入浅出地对读者做教育工作。

  15、刘少奇《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说了什么?对新闻学有什么贡献?

  答:1948年9 —10月间,中共中央在西柏坡举办由华北人民日报社、新华社华北总分社的部分记者参加的学习班。10月2 日,刘少奇亲自去学习班作长篇讲话,即著名的《对华北记者团的谈话》。

  刘少奇在讲话中表达了党中央对新闻工作的重视,为新闻工作者适应新的形势、完成新的任务提出了明确的努力方向。

  一是深刻阐明了新闻工作的作用与任务。

  二是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第一要有正确的态度,第二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第三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第四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刘少奇提出了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必备的四个条件:答:第一要有正确的态度,第二必须独立地做相当艰苦的工作,第三要有马列主义理论修养,第四要熟悉党的路线和政策。

  中共中央是怎样正确处理新解放城市中旧有新闻事业的?制定了那些原则与政策?

  答:1948年11月8 日,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处理办法的决定》,指出:清理、接管工作的的基本出发点是“报纸刊物与通讯社是一定的阶级、党派与社会团体进行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清理、接管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保护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剥夺反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

  1949年7 月,人民政府下令停止美国新闻处等帝国主义国家在华设立的新闻机构,8 月下令外国通讯社停止活动,禁止它们对中国报纸发稿。对外国私商主办的报刊,如上海的《字林西报》、《大美晚报》、《密勒氏评论报》,则准其继续出版。

  17、1949年3 月15日华北〈人民日报〉迁入北平出版。8 月,中共中央决定该报为中共中央机关报,胡乔木、范长江先后任社长,邓拓任总编辑。

  18、1949年6 月5 日,中共中央将原新华社的口语广播部,扩充为中央广播电台也迁入北平,廖承志任处长,领导与管理全国的广播事业。

  19、1949年7 月13日,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筹备会在北平成立,胡乔木任筹备会主任,胡愈之、廖承志任副主任。

  筹备会还推出12名正式代表、2 名候补委员,代表国统区和解放区的新闻界参加新政协,共筹建国大计。

  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

  1 、电视、报纸、报业结构的特点和初期报纸工作有哪些工作?

  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共中央建立起一个公营新闻事业系统。这个系统包括以《人民日报》为中心的党报系统、新华通讯社系统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广播电台系统。

  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报业的特点:党报与非党报并存,国营、公私合营与私营报纸并存,其中党报、国营报纸占绝对优势。

  有新华社和中国新闻社。

  解放初期,私营报纸最多的为华东地区,又4 家,其中14家在上海出版,如《大公报》、《文汇报》、《新民报》、《大报》、《亦报》、英文《字林西报》、英文《密勒氏评论报》等。

  4 、新闻总署:1949年10月19日成立,作为领导与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中国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新闻总署由胡乔木任署长。下属机构与单位有一厅(办公厅)、一社(新华通讯社)、三局(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一校(北京新闻学校)。1952年8 月7 日新闻总署被撤销。

  5 、“邮发合一”:是1949年12月,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决定的报纸发行方针,即把报纸发行主要委托给邮政局办理,通过全国邮路扩大发行范围。(2001)

  6 、《要反对保守主义,也要反对急噪情绪》:1956年6 月20日,发表于《人民日报》的著名社论。这篇着重批评党内出现的急噪冒进情绪的社论,是刘少奇根据中央一次会议上的意见,授意中宣部同志起草并经他审定后发表的。但不久后,这篇社论连同总编辑邓拓遭到了毛泽东的指责。

  7 、抗美援朝的宣传特点是什么?有那些重要作品?

  答:抗美援朝报道,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政治宣传报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新华社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分社在朝鲜前线成立,北京、天津、沈阳三城市广播工作者组成了“抗美援朝广播收音工作团”,活跃在战地、火线。北京电影制片厂成立战地新闻摄影队,近跟前哨部队进行实地拍摄。

  2 :《人民日报》对抗美援朝的时事宣传报道十分重视,开辟了《抗美援朝》专刊。

  3 :战地新闻通讯和报告文学被广泛运用。

  重要作品:如《不朽的杨跟思英雄传》、《伟大的战士邱少云》、《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

  〈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人民日报》战地特约记者魏巍撰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周恩来总理赞扬这篇作品“感动了千百万读者,鼓舞了前方的战士”。

  8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主持召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胡乔木指出,改进报纸工作,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

  (1 ):在新闻体制方面,实行总编负责制与采编合一制。

  (2 ):各新闻机构还建立起广泛的通讯员网与群众性的读报小组。

  (3 ):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新闻工作联系实际、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方面。

  9 、“三反”“五反”运动期间,各报集中揭发和批评了一批重大典型事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刘青山、张子善盗窃国家资材判死刑案件的连续报道。

  10、练笔运动:1951年2 月新华社开展了练笔运动,颁布《开展练笔运动的决定》,成立练笔运动委员会。旨在消灭稿件中事实错误、文法错误与文字冗长的现象。练笔运动进行了三个月,对提高记者的写作能力、减少错误起了很大的作用。

  11、《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少年报》、《人民铁道报》、《文汇报》、《河北日报》等10家全国性和省级报纸开风气之先,第一批实现版面编排由传统的直排改为横排。

  12、1952年上海的华东新闻学院、暨南大学新闻系、圣约翰大学新闻系、中国新闻专科学校等并入复旦大学新闻系。北京的燕京大学新闻系并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改为编辑专业(后改名新闻专业)。

  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创建,为新中国成立后新创办的第一个大学新闻系。

  13、1956年《人民日报》的工作改革(2001)与收获:答:1956年7 月1 日,《人民日报》正式宣告改版,当天的社论《致读者》阐述了改版的目的与重点。

  着重从三个方面改进工作:第一,扩大报道范围;第二,开展自由讨论;第三,改进文风。

  1956中央批准这个报告,认为《人民日报》改进工作的办法是可行的。中央还希望各地党委所属的报纸也能够进行同样的检查,以改进报纸的工作。

  这次新闻工作改革的收获和意义:首先,广大新闻工作者的新闻观念得到了更新与解放,对于国内外资产阶级的办报经验,不能一概否定,可以批判地接受其中对我们有用的成分。

  其次,广大新闻工作者明确了要办好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总结中国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与经验,使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内容与中国民族形式相结合。

  再次,这次改革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与支持。

  1957年下半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后,这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改革,因反右扩大化等诸多原因而中途夭折。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事业

  1 、《人民日报》发表的费孝通的文章《知识分子的早春天气》。

  1957年,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研究部、北京大学新闻专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联合召开新闻工作座谈会。这是第一次座谈会。

  “左叶事件”:指的是在一次外事活动中,农业部部长助理左叶和中央新闻记录片厂摄影师韩德福发生的一点小冲突。“鸣放”开始后,《文汇报》、《中国青年报》、《人民日报》等报纸发表文章,认为是有些官员不尊重记者的一个典型案例,“左叶事件”成为轰动一时的社会热点。但后来据调查,关于“左叶事件”的报道失实。

  2 、毛泽东提出:“……每人至少要看五份报纸,五份月刊,以资比较,才能改进自己的报纸和刊物。”

  大跃进的宣传报道的严重失误是什么?特点?影响?

  答:1958年,全国新闻机构以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者为中心,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规模的宣传报道。

  大跃进的宣传虚假掩盖了真实,高调排斥了真话,声势大,变化快,调子高成了“大跃进”宣传报道的特征。

  大跃进的宣传报道,是脱离了客观实际和违背了新闻规律的,对新闻的真实性、指导性、“集体组织者”等新闻理论问题的理解,存在偏差和误解,其结果是极为严重的。

  4 、北京电视台:1958年5 月1 日,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9 月2 日,正式开播。1978年5 月1 日改名中央电视台。

  5 、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简称记协)于1957年3 月17日在北京成立,邓拓为会长。这个组织的前身是1937年11月8 日在上海诞生的中国青年记者协会。它是全国新闻工作者的团体。它主办的《新闻战线》月刊,于1957年12月创刊。

  6 、综述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的背景、做法和意义。(2004)

  答:刘少奇要求《人民日报》好好检查一下三年来在宣传生产建设方面的浮夸风,在推广先进经验方面的瞎指挥风,在政策宣传和理论宣传方面的片面性。

  1960年12月24日至1961年1 月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号召大兴调查研究之风,1961年要成为事实求是年。刘少奇同《人民日报》、新华社负责人谈话时,明确提出:记者和编辑是调查研究的专业工作者。

  新闻工作者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蹲点;②点面结合法;③专题调查。

  (新闻工作如何深入实际、调查研究?)

  7 、《随行纪谈》:发表于八届九中全会前。作者陶铸到湛江、海南等地考察,在考察途中看到“大跃进”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恶果时,严肃批评了浮夸风和瞎指挥。随行的《南方日报》总编辑林里及作家陈残云、江林感到陶铸的话很有针对性,便一路记下这些谈话,撰写成文,陆续发表在《南方日报》上,共发表了27篇,广东人民出版社后来把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书名为《随行纪谈》。两个月内再版三次,销数达17万册。这是当时最有影响的一组调查文章,也是中国新闻史上的著名作品,它给新闻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8 、〈燕山夜话〉:邓拓以“马南邨”为笔名,在《北京晚报》上开辟《燕山夜话》专栏,发表谈古说今的杂文,知识渊博,妙趣横生。该专栏题材广泛,说古道今,旁征博引,议论风生,妙趣盎然。

  9 、“杂文事件”:1962年5 月6 日,《文汇报》副刊上发表署名骆漠(罗竹风)的杂文《杂家》,认为“编辑也是一种专门家──杂家”,有关领导应该重视。姚文元很快写了《两个编辑同志的想法》把骆漠的看法作为对社会主义中国现实不满的论调加以批评,罗竹风为此被免去上海市出版局代理局长职务,以后多次被批判。

  10、60年代前期,新闻界推出了哪些先进典型报道?

  答:60年代前期,其中影响最大的典型是雷锋、大庆、大寨和焦裕禄。

  通过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学习先进、奋发向上的新风吹遍全国。

  第十三章“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1 、《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红旗》杂志经常把毛泽东的“最高指示”主要通过这些社论或文章公诸于世。

  “两报一刊”:是指《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红旗》杂志。凡毛泽东的“最高指示”

  主要通过这些社论或文章公诸于世。每当“两报一刊”社论发表,不仅各地报刊全文转载,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而且全国上下都要“学习贯彻”。

  2 、“解放日报事件”:1966年11月,上海大专院校造反派红卫兵,要求将载有批判〈解放日报〉文章的〈红卫战报〉同〈解放日报〉一起发行遭拒绝后,冲进解放日报社,使报纸无法发行。而报社周围有数十万群众,高喊“我们要看〈解放日报〉”的口号,反对占据报社。这一斗争持续了8 天8夜,以中共上海市委接受造反派红卫兵的条件而告终。

  3 、《把新闻战线的大革命进行到底》:这是由陈伯达、姚文元等人炮制的文章,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界十七年的工作,并且对新闻队伍大肆污蔑诽谤,称赞新闻界的“夺权”是“文化大革命”的胜利。

  4 、在“批林批孔”运动中,“四人帮”一伙直接操纵了几个写作班子,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大批判组,上海市委写作组,中共中央党校写作组等。这些写作班子以“梁效”“柏青”“罗思鼎”

  等几十个笔名,秉承“四人帮”的意旨,炮制了大量文章。

  “四人帮”在上海的死党严密控制的《学习与批判》杂志,也发表了一系列影射攻击邓小平的文章。

  5 、“天安门事件的歪曲报道”:1978年清明节前夕,群众自发地开展悼念周恩来的活动,声讨“四人帮”。4 月,经毛泽东批准,中央电台广播了报道〈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这是一篇由姚文元指挥炮制的关于天安门事件的所谓“现场报道”。《人民日报》刊载了《天安门广场的反革命政治事件》这篇文章,把矛头指向广大群众和邓小平,把邓小平作为“罪魁祸首”,展开了全面的批判,在全国形成万炮齐轰邓小平的舆论局面。

  第十四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新闻事业

  1 、“两个凡是”,“凡是毛泽东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

  论述关于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经过与意义。

  答:经过:1978年,《人民日报》发表了《标准只有一个》,提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一个,即客观实践。

  5 月11日,《光明日报》在头版发表特约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新华社向全国转发了这篇文章,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同时转载这篇文章。

  5 月底,全国共有30家报纸转载了这篇文章,反响强烈。

  6 月2 日,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批评“两个凡是”的观点,3 日,《人民日报》对此进行了报道,24日,《解放军报》针对真理问题讨论的种种责难,发表文章进行有力的反驳。

  从6 月到11月,中央和地方报刊都发表文章,掀起了对检验真理惟一标准问题的讨论。

  意义:通过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它有助于全党、全国人民肃清极左思想影响,使拨乱反正的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在这场思想解放运动中,新闻界旗帜鲜明地宣传报道了正确的观点,发挥了巨大作用。

  2 、改革开放后,新闻媒介如何加强经济报道?(2003)

  答:(1 ):我国的经济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实行生产责任制开始的。报刊有关总结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报道进一步加强。

  (2 ):“吃大锅饭”的问题一直是阻碍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进行的阻力,为提高群众对这一严重弊端的认识,各新闻单位发表了大量的文章,形成宣传上的强势。

  (3 ):我国南方一些省份相继建立了贵阳、珠海等经济特区。中央及各地方新闻媒介宣传报道了沿海经济特区的建设经验,有力地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

  (4 ):各新闻单位广泛宣传了治理整顿的方针和有关部门政策。

  1980年7 也〈工人日报〉和〈人民日报〉同时发表消息,披露了“渤海2 号”钻井船翻沉事故。

  3 、“关广梅现象”:1987年6 、7 月间,《经济日报》进行了对“关广梅现象”的讨论。关广梅带头在企业中实行了租赁制,引起了不同的争论,焦点问题是关于租赁制企业姓“资”还是姓“社”

  的问题。《经济日报》这次的讨论,改变以往通讯配评论的方式,大量发表读者来信,在平等对话中得出结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是深度报道在我国新闻领域的尝试之作。(2003)

  深度报道的崛起是新时期新闻改革的一大成果。

  《中国青年报》对大兴安岭火灾的红、黑、绿三色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

  《贵阳特区报》记者的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生动地报道了邓小平在贵阳的活动和谈话。

  4 、中国质量万里行:1992年2 月“中国质量万里行”大型系列报道拉开序幕。对产品质量好的产品和企业进行表扬,对假冒伪劣产品和有关企业进行暴光。党和国家领导人也大力支持并高度评价此次活动。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容基评价说“中国质量万里行一炮打响,反映甚佳,可喜可贺”。

  5 、1993年5 月1 日中央电视台开播杂志栏目《东方时空》。(2004)

  1994年4 月1 日,另一个评论节目《焦点访谈》开播。

  6 、《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1991年1 月,全国记协会通过。1994和1997年进行两次修订。《准则》从六个方面对新闻工作者提出要求,即:为人民服务;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严守法纪;维护新闻的真实性;清正廉洁;团结协作。是我国新闻队伍建设的重要准则,对纠正“有偿新闻”具有现实意义。(2002)

  第十五章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

  1 、台湾的第一张近代报纸《台湾府教会公报》。

  2 ,什么是“报禁”?(2003)台湾“报禁”的实质是什么?

  答:蒋介石自1950年元月起在台湾全省实行“戒严”。为了巩固其独裁统治,台湾国民党当局在“戒严”期间严格控制和限禁新闻事业,严格地阻碍了台湾新闻事业发展。

  “报禁”就是1951年开始,蒋介石集团实行的“限证”、“限张”、“限印”政策。1952年至1988年,台湾处于长达三十多年的“报禁”时期。

  3 、台湾地方性报业中规模较大、影响较大的报纸基本上由《中央日报》、《联合报》和《中国时报》三大报纸系统把持。(《联合报》系和《中国时报》系属于民间报系。)

  4 、台湾两大地方性报业集团,《联合报》集团(又称“联经集团”)(还拥有《联合报》、《经济日报》、《民生报》)和《中国时报》集团(以〈中国时报〉为中心,还拥有《工商时报》)。

  5 、台湾第一家电视公司台湾电视公司(简称“台视”)

  中国电视公司(简称“中视”)

  中华电视公司(简称“华视”)

  8 、香港报纸的政治倾向,有进步报纸、反动报纸和中间报纸三大类。

  香港进步报刊在政治上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有《文汇报》、《大公报》、《新晚报》等。

  《新晚报》1997年停刊,结束了香港晚报的发展历史。

  9 、香港《明报》:创刊于1959年,由查良镛和沈宝新创办。读者对象以学界和知识分子为主。

  它重视祖国大陆的新闻。新闻报道强调“理性”、“客观”、“公正”,要代表民众说话。其副刊注重知识性、趣味性,日销量10多万份。(2004)

  早在1947年5 月,新华社就在香港设立了分社,1952年正式登记成立分社。

  台湾“中央社”香港分社创建于1952年。

  10、1822年,《蜜蜂画报》,是澳门出版的也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纸。

  11、《澳门日报》:于1958年8 月15日在澳门创刊,后发展为澳门地区最大的报纸。该报重要消息大多采用新华社等通讯社的电讯稿,集新闻性、生活性、服务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



本文标签:河南自考 河南自考历史类 自考中国新闻事业史串讲资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azikao.net

本文地址:http://www.hazikao.net/lsl/9171.html



《河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