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考试《工程心理学》听课笔记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6:06 编辑整理:河南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一章

一、 工程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1. 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
① 人的工作效能,
② 人在系统中的行为特点,
③ 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

2. 任何人机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人的工作效能和人机关系都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

3. “机”是广义的,包括人在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中所使用的各种人造器物。“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因素,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二、 怎样解决好人—机—环境三者的关系:

1. 首先必须对人在系统中的地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1)一种是机器中心论,认为机器在人机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在系统设计中要求人去适应机器的特点。
(2)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人是劳动的主体,机器是为人服务、供人使用的工具,机器的设计应首先考虑操作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在人机系统的设计中,除了强调机器和环境的设计应激可能符合人的身心特点和满足人的要求外,同时也要考虑如何通过选拔与训练,使操作者适应机器与环境的问题。

三、工程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和人的工作能力限度:在人机系统中,人机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一是人机功能分配,(2)二是人机特性匹配。
  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就需要对人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对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工作能力和行为特点进行研究。
2.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和人机界面的设计要求:在人机系统中,人机相互作用是通过信息显示装置和控制装置实现的人机信息交换的过程。
3.工作空间的设计要求。
  在人机系统中,工作空间的大小、显示器与控制器的位置、工作台的高低、座位的尺寸、机具和加工件的排列、工作间的距离等,都会对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系统的安全发生影响。
4.工作环境的要求:异常因素包括超重、失重、高压、低压、缺氧等情况。
5.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等技术对人的智能活动的模拟。

四、工程心理学的作用:
⑴ 提高效率:人机系统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人或机各自的效率,同时也依赖于人、机、环境三者的配合和协调。
⑵ 防止事故,保障安全。
⑶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工作条件:健康舒适是评价生活、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身心健康和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好的系统,不仅要求效率高、事故少,而且还要无害于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五、概念
1.人机系统:在劳动或工作中人与使用的机器以一定的方式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称为人机系统。
2.工程心理学研究人机系统的目的:为了使人机间建立最合理的结合关系,使系统获得最好的效益。

六、机器的发展会使人的作用变小吗?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在由人做的工作无疑将越来越多的由机器去完成,但人的作用不会减少,更不必担心有朝一日会出现机器人统治世界的局面。
1.不管机器的自动化程度多高,它都不可能离开人而独立存在。
2.任何机器都由人设计和制造出来的,机器运转发生故障时也需要人去维修。
3.机器越复杂,制造和维修过程越需依靠人的智慧。
因此机器的发展不会使人的作用变小,人在创造了一种新的机器后,就使自己有可能从这种机器所替代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重要更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人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技术的发展,人在推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得到了发展。

七、人机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
1.人机系统中的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2.人和机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系统,但两者在功能上有相似的地方。人和机的活动都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人的这三个环节,通常用S—O—R表示。S表示刺激作用;O表示机体组织主要是大脑中枢;R表示身体反应。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是接收刺激输入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手、脚、口等是运动反应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3.人机配合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在构形与性能特点上的匹配。
机器的优点:
⑴ 强度大  ⑵ 速度快  ⑶  精度高 
⑷ 具有某些人所缺少的感受和反应能力  ⑸ 记忆功能 
⑹ 能够长时间地连续工作  ⑺ 能在人无法耐受的环境中工作
人的优点:
⑴ 某些感受能力高  ⑵ 具有补偿的能力  ⑶ 具有高度的灵性 
⑷ 具有多种潜能  ⑸ 具有总结  ⑹ 具有主观能动性

八、人机匹配应符合的原则:
1.要选用最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力和提高人的操作可靠性的匹配方式,不要图便宜或为了容易设计而选用不利于发挥人的能力特性的匹配方式。
2.匹配方式要有利于使整个系统能够达到最大效率,要避免对人提出能力所不及的要求。
3.要使人操作起来方便、省力,避免选用在大部分工作时间内都要求人高度用力的匹配方式。
4.要采用信息流程和信息加工过程自然的、使人容易学习的、差错少的匹配方式。
5.不要采用需要人做高度精密的、频繁的、简单重复或过于单调的、连续不停的、做长时间精确计算的匹配方式。
6.匹配方式要使人认识到或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或很重要,不可把人安排作机器的辅助物,避免使人产生自己的工作是为机器服务的感受。

九、为什么有人称五十年代是工程心理学的“开关—表盘”时代?
工程心理学兴起后的最初10年,主要集中与研究开关、按钮、操纵杆等控制器和表盘指针式仪表设计中的人的因素的问题,特别是研究式仪表、控制器与人的感知觉特性及手足运动器官的反应特性相适应的问题。因而有人称五十年代是工程心理学的“开关—表盘”时代。

十、其它
1. 工程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事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必须熟悉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2. 人机系统还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人是否能够了解系统活动的结果,即有没有所谓结果反馈。
3. 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并联式人机系统。
4. 人机系统按人在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可以区分为三类,即手控式人机系统,机控式人机系统和自动化人机系统。
5. 泰勒开创了“时间研究”,与吉尔布瑞斯创始的“动作研究”合称为“动作时间研究”,迈开了劳动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的第一步。
6. 闵斯特伯格首先把实验心理学应用于工业生产。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为企业选拔、培训工人和改善工作环境。在1912年前后,他出版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心理技术原理》等书。
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开设了工业心理学课程。《工业心理学概观》(陈立,1935)是最早系统介绍工业心理学的著作。

第二章
1. 科学研究:就是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
2. 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而对事物的发展加以预测与控制。
3. 在科学研究中,搜集材料的时候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1)搜集什么材料?(2)用什么方法搜集?(3)向什么人搜集?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要根据研究的目的而定,例如要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我们就要搜集在这些条件下操作工人完成单位任务时付出的心理能量指标。

一、工程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相关关系和②因果关系。
1.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依赖性,但这种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依赖,而不能提供原因与结果的解释。在心理学研究中,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程度经常是用相关系数来衡量的,它的变化范围是 -1.0∽+ 1.0。

二、信度:指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的可靠性,即它是否可以稳定的反映某种心理特征的能力。
1. 重测信度:用同一个测验两次施测于相同的被试,两次结果的关联程度,相 
关越大,测验的信度越高。
2. 复本信度:用两个等同的测验或一个测验的平行复本施测同一组被试,被试
两次测验得分的相关系数就是复本信度。
3. 分半信度:用某个测验对被试加以施测,把测验分成对等的两部分(比如奇
数和偶数题目),求这两部分得分的相关,这样计算出来的信度叫分半信度。

三、效度:指测验或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就是测量或研究达到目的的程度。
1. 内容效度:测验所涵盖的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测量到所要测定的心理特征,
涵盖的范围越广,内容效度越高。
2. 预测效度:用测验的结果去预测被试今后实际绩效的程度,预测效度越高,
这种预测就越准确。
3. 构想效度:测验结果与某种理论构思或概念相符合的程度。

四、观察: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感知客观对象的过程,通过观察获得感性材料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1. 科学观察与常识观察的区别:
(1)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
(2)常识观察往往是随机性的。

2. 观察的分类:
⑴ 直接观察:直接观察以人的感官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基础。
⑵ 客观观察:人借助仪器或其他手段的观察叫做间接观察。

五、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观察事物变化,获取事实材料的方法。
实验法与观察法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正是因为有控制,使得实验法在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比其他方法更有效。
1. 实验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⑴ 随机分配被试:实验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必须是随机分配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克服由于被试的不均等性而引起的结果差异。
⑵ 对变量有控制:对变量加以控制是实验研究最重要的特色,只有控制了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变量,实验法才能更好的找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 实验法的特性:
⑴ 主动性:它不必像观察法那样被动的等待观察现象的出现,可以按照研究者的需要主动地引起所研究的现象。
⑵ 准确性:实验研究可以排除其它无关因素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干扰,使人们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更清楚完整的认识。
⑶ 重复验证性:实验研究产生的现象可以重复产生,供人们反复观测验证。由于可以反复 验证,因此实验法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即一种现象在同样的条件下被反复验证的可能性大。
3. 影响实验效果的干扰因素:
⑴  环境因素  ⑵ 主试因素 
⑶ 被试因素  ⑷ 测量方法与仪器方面的因素

六、最大和最小原则
1. 最大原则:在研究中对自变量的控制要遵循“最大原则”,即使自变量的变化范围尽量增大,只有自变量变化范围大,才能更容易的看出它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满足最大原则的方法:注意样本的多层次性。
2. 最小原则:实验中对干扰变量的控制要遵循“最小原则”,即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干扰变量的影响要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满足最小原则的方法:
⑴ 消除法:就是指将干扰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
⑵ 限定法:通过使某种干扰因素保持恒定状态,从而控制那些无法消除的干扰因素。
⑶ 纳入法:是指把某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当作自变量来处理,使其按研究者的要求发生变化,同时分析这种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⑷ 配对法:配对法常常被用来控制与被试有关的干扰因素。具体做法是把条件相等或相近的被试对等的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⑸ 随机法:就是把参加试验的被试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分配到控制组和实验组中,这种方法也被用来控制由于被试原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七、准实验研究:也叫现场实验,它是在实际情境中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方法。由于准实验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的,有许多条件无法控制,因此在实验设计方面与实验室研究不同。
1. 准实验设计的种类:
⑴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设计:要求在实验现场中选取两个条件尽可能相同的作业组,然后随机把它们命名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⑵ 等时间取样设计:要求在同一组被试作业过程中取两个时间相等的时间段,在一个时间段内让被试接受实验处理,而在另外的时间段内则不接受实验处理。
⑶ 时间系列设计:是在作业过程中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一系列的测定,在时间系列的中间对被试组进行某种实验处理,然后从整个时间系列结果中分析实验处理前后结果的变化,以判定实验处理的效果。

八、模拟研究:是实验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仿真。
1. 分类:模拟通常有(1)物理模拟:要通过与实体类似的物理模型来实现;
(2)数学模拟:则是一种较抽象的模拟方式。
2. 在工程心理学研究中,我们用的较多的是物理模拟,其中,模拟装置的逼真度对研究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模拟的逼真度包括三个方面:
⑴ 设备的逼真度: 指模拟物的外观特点以及现实和操作装置的功能特性同真实装备的相似程度。
⑵ 环境的逼真程度: 指模拟实验中内外物理环境因素与被模拟现象的实际环境因素的相似程度。
⑶ 心理的逼真度: 指在模拟实验中被试在心理上把模拟过程看成同真实情境相似的程度。

九、工程心理学中的测量一般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⑴ 物理量测量  ⑵ 因变量测量  ⑶ 心理特性测量

十、与工程心理学研究有关的心理测量有四类:
⑴类别测量就是要求被试将事物按一定的规则或标准进行归类。
⑵顺序测量是指使用顺序量表或等级量表进行的测量,这种测量要求被试对评价的事物排出顺序或排出等级,顺序测量通常采用等级排列法或对偶比较法。
⑶ 等距测量常常被用来研究物理刺激与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
⑷ 比例测量是指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的测量量表。
1.斯蒂文森定律
心理量S与物理量I之间存在着对数关系。
公式:S——心理量  ;  b——常数  ;  I——物理量  ;  a——指数
亮度、长度、电击三类物理量与相应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
电击的感觉强度比引起电击的物理强度增长快得多(a>1);主观亮度感觉量比光刺激的增长慢得多(a<1);线段长度的主观感觉量与物理量几乎成等比例关系(a≈1)。
2. 比奈测验:智商= (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3.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引入了离差智商概念。公式:IQ=100+15 Z
4. 典型的人格测验:(1)艾森克人格问卷,(2)卡特尔的16PF,
(3)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
5.人格测量通常采用的三种方式:
⑴ 量表法  ⑵ 投射法  ⑶ 情境测验

7.工程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主要涉及行为变量,这种变量有两个主要的维度:定量维度和定性维度。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往往需要先对一些行为变量定性,然后在定性的基础上作定量的比较。
8.在工程心理学研究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有时还会遇到控制变量的问题。
 
第三章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化学感觉(嗅觉和味觉)及皮肤感觉等。

2. 适宜刺激:人体的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能引起感觉器官有效反应的刺激称为该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3.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4. 人的各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⑴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为绝对感受性。
⑵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当两个不同强度的同类型刺激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某一感觉器官时,它们在强度上的差别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个人的差别感觉。差别感觉阈限即为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与最初刺激的强度之比为一常数。 
公式:ΔI/I=K 
ΔI——差别感觉阈限  ;  I——最初的刺激强度  ;  K——常数(韦伯比例)

5. 感觉的适应: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中的暗适应约需45分钟以上,明适应约需1~2分钟。听觉适应约需15分钟。味觉和轻触觉适应分别约需30秒和2秒。

6. 知觉是指大脑中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的综合的整体的映像。知觉的特性:
⑴ 知觉的整体性  ⑵ 知觉的理解性 
⑶ 知觉的恒常性  ⑷ 知觉的选择性

7. 视力是眼睛分辨物体细节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用临界视角的倒数来表示,即:  视力=1/临界视角

8. 人耳的听觉过程有以下三个阶段:
⑴ 将空气中的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
⑵ 将机械振动转变为液体振动。
⑶ 将液体振动转变为神经冲动。

9. 掩蔽效应是指由于干扰声的存在,致使信号清晰度阈限升高的现象。

10. 人体皮肤上分布着三种感受器:触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和痛觉感受器。

11. 平衡觉是人对自己头部位置的各种变化及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平衡觉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半规管和耳石器中。

其它:
1. 在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大约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因此视觉系统是人与世界相联系的最主要的途径。
2. 物体依赖于光的反射进入眼睛,所以光、对象物、眼睛是构成视觉现象的三个要素。
3. 人们得到视觉信息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的,如直接看到周围的人和物;二是间接的,即借助于各种视觉显示装置,如CRT屏幕、雷达、电视机等。
4. 皮肤的不同区域对触觉敏感性有相当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皮肤的厚度、神经分布状况引起的。
5. 温度觉分为冷觉和热觉两种。冷感受器在皮肤温度低于30℃时开始发放冲动;热感受器在皮肤温度高于30℃时开始发放冲动。在冷刺激或热刺激不断作用下,温度觉就会产生适应。

第四章 人的信息加工

一、填空
⒈ 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⑴ 感觉储存:又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人的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
⑵ 知觉译码;
⑶ 记忆与决策:一旦某个知觉的对象被归入一定范畴后,个体需要决定对它作出什么行动;
⑷ 执行;  ⑸反馈;  ⑹注意。

2.常用的信息测量单位叫比特。1比特就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等概率事件之一发生时所提供的信息量。

3.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递的信息量,叫做人的信息传递率,也称人的通道容量。
  人的信息传递率是一个常数。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所得出的信息传递率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人的信息传递率变化范围为每秒3--10比特。被试接收信息的最大速度均接近55比特/秒。人的信息传递率不高,可能是受到效应器信息输出能力和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中枢过程信息传递能力限制的缘故。

4. 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1) 时记忆也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2) 人的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几乎是无限的,而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次只保持7个左右互不关联的项目。

5. 从刺激呈现至反应动作完成的时间,称为反应时。它包括
(1) 潜伏反应时:刺激呈现至发动反应的时间
(2) 运动反应时间:指完成反应动作的时间。
  感官接收刺激1-38毫秒,神经传递至皮层2-100毫秒,中枢加工70-300毫秒,神经传递至肌肉10-20毫秒,肌肉潜伏和动作时间30-70毫秒。
  反应时按反应的类型可分为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6. 心理不应期:当两个刺激在时间上十分接近时,即使接收刺激的感觉通道和作出反应的效应器官都不同,大脑信息加工机制也将暂时对第二个刺激不起反应,这段时间称为心理不应期。
6.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
7. 最佳选择就是要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价值。
8. 注意取样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源刺激的物理特点,如刺激的数量、强度、作用方式,以及信源所处的环境条件等,是影响注意选择的客观因素。
9. 注意分配不同于注意分散,是指人在同一时候能把注意力分配到一个以上的对象上,即所谓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注意分散是指需要集中注意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情形,它是消极的,而注意分配是人根据需要主动调整注意指向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0. 警戒理论:疲劳理论和感受性偏移理论。

二、简答论述
⒈ 影响简单反应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⑴ 感觉通道的特点。感觉通道由于加工速度不同而导致反应时有差别;
  ⑵ 效应器官的特点。不同效应器官由于发动反应的速度不同引起反应时的差别;例如手的反应比脚快;
  ⑶ 刺激出现时间的不确定程度越大,反应时越长;
  ⑷ 通过练习可以使反应时缩短。

⒉ 单通道理论如何解释心理不应期?
  这一理论假设中枢信息加工是单通道的,即一次只能加工一个刺激,它形成了人的信息通道的狭口。因此,在完成对S1的加工前,中枢不能开始处理S2,S2必须等候在这一通道门外,直到门打开。
 
第五章 人的自然倾向与可靠性
一、填空
⒈ 视错觉:指观察注意对象所得到的印象与实际注意对象出现差异的现象。
视错觉由人的生理心理现象决定,但有些作用机理目前仍没搞清楚。
2. 紧张状态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警戒反应期、②抵抗期、③衰竭期。
3. 慌张:是作业者在某种心理状态下所出现的一种工作状态,表现为着急慌忙,工作急于求成而忙中又常出错。着急慌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本人主观上的性格,二是出于某种原因想尽快做完某种事情。
4.人为差错分为: ①设计差错、②制造差错、③检验差错、
④安装差错、⑤维修差错  ⑥操作差错。

5.生理节律:生理功能所显示出的周期性变化,通常称生理节律。
  在日常生活中,昼夜变化是人们经受的最急骤的变化,人体对昼与夜的反应很不相同。人们的日常生 活节律基本上以24小时为周期,故称之为日周节律。
⒍在工程心理学中,常用闪光融合阈限值表示大脑意识水平,来说明人体的机能状况。频闪融合阈限值越高,大脑意识水平也越高;相反,精神疲劳或困倦时,频闪融合阈限值变低。

⒎ 星期一反应:在一周中,常由于星期日的活动过多过累,星期一早晨上班感觉浑身无力,使得上午或整天工作效率都不很高。星期日造成的工作中断,对工作效率也有影响,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星期一反应。

⒏ PST周期:德国医生佛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瓦波达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提出了体力强弱周期为23天,情绪好坏周期为28天,智力高低周期为33天。科学家经过研究进一步提出,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该三种生理节律的综合作用的影响,这三种生理节律合称为PST周期。
二、简答论述
⒈ 如何克服惊慌做到临危不惧?
(1) 要做到临危不惧,遇事不慌,就要提高自己的果断性。即,平时必须注意意志的锻炼,善于在紧急事态下,辨明事态真相,迅速作出决定并积极采取行动
(2) 提高自制性。即还要在危险状态下,控制自己的情绪,

⒉ 简述4M理论。
  通常把产生人为差错的外部因素称之为背景因素。背景因素的分类如下:
 ⑴ 人(Man) :人是指工厂工人或技术人员上、下、左、右之间的人际关系。
若人际关系良好,则可很好地传递信息、协同步骤、密切配合,
故不容易出现人为差错。
 
⑵ 机械(Machine) :机械是指在人机界面上,显示、控制系统的功能、结构、
形状和配置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是否完全符合人的
生理心理特性,是否有安全装置等。
 
⑶ 环境(Media) :环境主要指温度、照明、噪声、振动等环境条件与作业方法
和作业顺序等软件系统,还应包括作业速度和休息的安排等。
 
⑷ 管理(Management):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及企业的安全法规、监督、检验、管理、教育与培训措施等。

⒊ 工作中对人造成压力的原因有哪些?
⑴ 工作的负荷:如果工作负荷过重,工作要求超过了人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⑵ 工作的变动:机构的改组、职务的变迁、工作的重新安排等,破坏了人的行为、心理和认识的功能模式。

  ⑶ 工作中的挫折:任务不明确、官僚主义造成的困难,职业培训指导不够等,阻碍人达到预定的目标。

⑷ 不良的环境:噪声太大,光线太强或太暗,气温太高或太低以及不良的人际关系等。
第六章 决策
一、填空
⒈ 决策:从可供选择的方案当中做出选择的过程,把这个过程称决策。

⒉ 框架效应:由呈现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决策上的变化被称作框架效应。

⒊ 满意决策:西蒙认为通常人们并不是作出一个唯一的最好的或最合适的决策,而是选择一个能达到目的的“足够好”的决策,即获得一种满意感就行了。这种决策方法简称为“满意决策”。

⒋ 认知固着:一旦一个假设生成或被选择,人们就会用它来解释接下来的线索,但有时我们还是用先前的假设,这就是认知固着的过程。

⒌自然决策:是指人们在现实条件下,运用他们的进行决策。有如下特征:⑴非结构性问题;  ⑵不确定性的、动态的环境;
⑶有时间限制或时间压力; ⑷高风险。

⒍ 决策过程:是一个从直觉到分析的认知连续体。加工可能就是在直觉和分析之间快速振荡的过程。
⒎ 许多研究决策和问题解决任务的学者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任务操作的关键一步是充分评价“情景”。从环境中接受一些线索。称情景评价或情景意识。

二、简答论述
⒈ 启发式解决问题有哪些偏差?
  决策或问题解决通常都始于从环境中获得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一次全部呈现,也可能是在所有时间段都呈现,也可能是一直在变化的。在这一阶段通常出现的简单启发式或偏见有:
  ⑴ 注意集中在一些有限的线索上。
  ⑵ 首因线索。
  ⑶ 对后来线索的不注意。
  ⑷ 线索的显著性。
  ⑸ 对不可信线索赋予过高权重。

⒉问题解决的特征有哪些?
  第一种难题是由人们对问题的表征引起的。这种表征是过度限制的、省略限制或仅仅允许只有一种观点;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即使问题表征是非常清晰的,但他不能产生一个正确的解决计划。问题解决者的思维固定在先前工作中的计划上,很难在长时记忆中搜索被选结论。

第七章 显示器
一、填空
⒈ 显示器:在人机系统中,存在一个人与机相互作用的“面”,所有的人机信息交流都发生在这个面上,通常称为人机界面。在人机界面上,向人表达机械运转状况的仪表或器件叫做显示器。

⒉ A/ 按显示形式可分为:①数字式显示器 ②模拟式显示器两大类。
  ⑴ 数字式显示器:直接用数码来显示信息的仪表,精确度高。
  ⑵ 模拟式显示器:用标定在刻度盘上的指针来显示信息,能连续、直观地反映信息的变化趋势,使人对模拟值在全量程范围内一目了然。
  B/ 按仪表的显示功能可分为:
① 读数用仪表、③警戒用仪表
② 检查用仪表、④追踪用仪表  ⑤调节用仪表。

⒊ 荧光屏显示器:是利用阴极射线管显示视觉信息的装置。

⒋ 指针的长度要合适,指针长会覆盖刻度标记,指针短会离开刻度,从而给准确判读带来困难。一般认为指针尖距刻度1.6mm左右为宜。

⒌ 触觉显示器:是根据皮肤受到触压刺激引起的感觉向人们传送信息的装置。机械振动和电刺激是触觉显示器最常见的刺激。

二、简答论述
⒈视觉显示器的分类有哪些?
  视觉显示器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所显示信息的特点可以做如下分类:
  ⑴ 动态显示器和静态显示器。
① 动态显示器指显示的信息可以随时间而变化的显示装置,如湿度计、压力表等;
② 静态显示器指所显 示的信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的显示器,如图表、交通标志等。
 
⑵ 定量显示器和定性显示器。
① 定量显示器:是指以数量显示某种变量变化的显示器;
② 定性显示器:反映某种变量的近似值、变化趋势、读数方向或其它性质
变化的显示量。
⒉ 视觉显示器的显示必须满足哪些基本要求?为满足这些要求应遵循的基础原则有哪些?
  ⑴ 鲜明醒目:在众多环境刺激中对象刺激能充分引起人的注意,易从干扰背景中显现出来;
  ⑵ 清晰可辨:显示的刺激模式彼此不易混淆;
  ⑶ 明确易懂:刺激模式具有明确的意义易被接收者迅速理解;
 为了实现以上要求,视觉显示器的设计和选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⑴ 根据使用要求,选用最适宜的视觉刺激维度作为传递信息的代码,并将视
觉代码的数目限制在人的绝对判别能力允许的范围内;
  ⑵ 使显示精度与人的视觉辨认特性同系统要求相适应。显示精度过低,不足以提供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信息;显示精度过高,会提高认读难度和增大工作负荷;
  ⑶ 尽量采用形象直观的和与人的认知特点相匹配的显示格式;
  ⑷ 目标和背景之间要有适宜的对比关系;
  ⑸ 具有良好的照明性质和适宜的照明水平。

⒊荧光屏显示效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⑴ 目标亮度:在一定的亮度范围内,视觉作业的效绩随目标亮度的增加而提高,提高率随目标亮度增加而下降。当亮度超过100cd/cm2时,作业效绩趋于稳定。
  ⑵ 目标与背景的亮度比:目标与背景的亮度比取决于目标亮度、屏面亮度和周围环境照明三因素。
  ⑶ 分辨率:CRT的分辨率是指可视图像中最小可辨或可测的细节。指标值常以电视限定法测得的屏幕线数或以压缩光栅法测定的屏幕每厘米的扫描线数表示。
分辨率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直接与显示图像的清晰度有密切关系。分辨率愈高,图像愈清晰。一般日常工作的使用,选择1024X768就可以满足了。
  ⑷ 颜色:CRT彩色显示器的合理设计应以颜色编码和显示工效的心理学研究为依据。
  ⑸ 屏幕大小及位置:对大多数任务来说,视距的范围应为50--70厘米。
⒋ 对影响信号灯和警告灯传信效率涉及人的因素有哪些?
  信号灯是以灯光形式传递信息的显示器。用来显示危险或紧急状态的信号灯称为警告灯。
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⑴ 信号灯的亮度因素:信号灯和警告灯的光刺激强度主要由灯光亮度、大小和呈现时间三方面因素决定。
 ⑵ 信号灯的颜色:信号灯和警告灯颜色的选择主要以各种色光的视觉效果及其意义表征为依据。
 ⑶ 闪光和稳定光:由于闪光比稳定光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因此,警告信号灯宜用闪光。闪光速度不宜过低或过高,以3--10次/秒的闪光速度为宜。
 ⑷ 信号灯位置:信号灯和警告灯处于视野中不同的位置时具有不同的视察效果,最重要的信号灯和警告灯应安置在视野中央3度的范围内;所有警告灯不宜超出视野30度的范围。

⒌ 听觉显示器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及应遵循的原则。
  听觉显示器设计的基本要求:
  ⑴ 信号检测:通常,信号的出现总与一定的背景噪声相联系。由于噪声的掩蔽作用会使信号的觉察阈限升高,所以只有将信号的响度提高到足以抵消掩蔽效应的水平,才能正确觉察信号。
  ⑵ 信号的相对辨认:信号的相对辨认指对两个以上同时出现的声音信号加以区分。对声音相对辨认的效绩主要取决于人对声音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差别的辨别能力。
  ⑶ 信号的绝对辨认:信号的绝对辨认指根据声音信号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方位等维度特性,辨别某种单独显示的听觉信号。
 
听觉显示器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⑴ 听觉刺激所代表的意义一般应与人们已经学得的或自然的联系相一致。
  ⑵ 采用声音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等维度作信息代码时,应避免使用极端值。代码数目不应超过使用者的绝对辨别能力。
  ⑶ 信号的强度应高于噪声背景。
  ⑷ 尽量使用间歇或可变的声音信号等。


第八章 控制器
一、填空
⒈ 控制器:是操作者用以将控制信息传递给机器的装置。操作者通过控制器对机器实行操纵,调整机器的工作状态,使它按预定的目标工作。 如果设计不当,容易酿成事故。
⒉ 按照控制器传递的信息是离散还是连续的进行分类,可分为
(1)离散控制器和(2)连续控制器。
控制器也可以按照操作所用的身体器官分:
(1)手控制器、(2)足控制器、(3)言语控制器等。

⒊ 颜色编码:颜色只能通过视觉来辨认,用这种编码方式时,控制器必须安装在操作者视线可达到的位置上。

⒋ 踏板可分为(1)旋转式、(2)往复式和(3)直动式三种。

⒌ 控制--显示比:指控制与显示的动程之比。对于直线运动的控制器与显示器,动程按移动距离计算。

⒍ 空间兼容性:是指显示器与控制器的空间关系与人们对这种关系预测的一致性。控制器与显示器的使用往往是一一对应的,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否合适将影响到控制器或显示的使用效果。按照兼容的空间关系,控制器最好直接位于相联系的显示器旁边。

⒎ 运动兼容性:指控制器与显示器的运动关系与人们对这些关系的预测的一致性。
⒏ 概念兼容性:指控制器或显示器的功能或用途的编码与人们已有概念的一致性。

二、简答论述
⒈简述控制器的排列原则。
  ⑴ 重要性原则:按照每个控制器对实现系统目标的重要程度决定其位置安排的优先权。控制器越重要,被安排的位置越好。
  ⑵ 使用频次原则:按照每个控制器在系统操作中的使用频次多少决定位置安排的优先权。控制器的使用频次越多,被安排的位置越好。
  ⑶ 功能原则:按照功能关系安排控制器的位置,将功能相近或相关的控制器组装在一起,把同类设备功能上相似的控制器安排在相对一致位置上。
  ⑷ 使用顺序原则:对系统操作中使用顺序固定的控制器,按照它们的使用顺序安排其位置。


第九章 人机界面设计
一、填空
⒈ 交互(对话):指两个或多个相关,但又自主的实体间进行的一系列信息交换的交互作用过程。
二、简答论述
⒈影响用户行为特性的因素有哪些?
  在人机界面分析设计中所要考虑的人文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⑴ 人机匹配性:用户是人,计算机系统作为人完成任务的工具,应该使计算机和人组成的人机系统很好地匹配工作;如果有矛盾,应该让计算机去适应人,而不是人去适应计算机;
 ⑵ 人的固有技能:作为计算机用户的人具有许多固有的技能。对这些能力的分析和综合,有助于对用户所能胜任的,处理人机界面的复杂程度,以及用户能从界面获得多少知识和帮助,以及所化费的时间做出估计或判断;
 ⑶ 人的固有弱点:人具有遗忘、易出错、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固有弱点。设计良好的人机界面应尽可能减少用户操作使用时的记忆量,应力求避免可能发生的错误;
 ⑷ 用户的知识经验和受教育程度:使用计算机用户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他对计算机系统的知识经验;
 ⑸ 用户对系统的期望和态度。

⒉ 人机交互方式的评价标准有哪些?
  ⑴ 使用的难易程度:越容易越好;
  ⑵ 学习的难易程度:越容易越好;
  ⑶ 人机界面的复杂程度:交互方式提供什么范围的功能操作方式,用户操作是否复杂等;
  ⑷ 操作速度:速度越快越好;
  ⑸ 人机界面的控制方式:凡计算机启动、控制的人机交互更易学易用;而由人启动、控制的人机交互更易学易用;而由人启动、控制的人机交互功能强、灵活性好;
  ⑹ 开发的难易程度:开发容易。

⒊ 几种常用的人机交互方式。
  ⑴ 问答式对话:是最简单的人机交互方式,它是由系统启动的对话,系统使用类自然语言的指导性提问,提示用户进行回答,用户的回答一般通过键盘输入字符串做出。
  ⑵ 菜单界面:菜单交互方式是使用较早,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人机交互方式。特点是让用户在一组多个可能对象中进行选择;
  ⑶ 功能键;
  ⑷ 图符界面:它使用图符来代表文本菜单单项。

第十章 人--计算机交互作用
一、填空
⒈ Norman提出的“活动的七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不管是什么任务,用户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的。包括:
⑴提出目标;  ⑵形成一个意向;  ⑶确定活动顺序;  ⑷执行该活动;
⑸觉察系统状态;⑹解释这种状态;  ⑺根据目标和意向评价这种系统状态。
⒉ GOMS模型:Card、Moran和Newell提出的 ①目标(Goals)、②操作(Operators)、③方法(Methods)  ④选择性原则(Selectionrules)模型,简称GOMS模型。该模型假设通过方法和选择性规则形成一些目标和子目标。
⒊ 两个最普遍使用的支持机制:手册和在线帮助。
⒋ 进行任务分析时,用户需要的四种类型为:
⑴ 用户知道需要提取的信息片段的确切标签;
⑵ 用户知道一些所需项目的总特征;
⑶ 用户想知道在数据库中与某个领域有关的内容有哪些
⑷ 用户只是简单地想知道数据库的总体结构。

二、简答论述
⒈软件可用性标准有哪些?
 ⑴ 易学性:是指一个新的用户能很快学会使用系统;
 ⑵ 有效性:是指在用户在熟悉系统后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用户的工作绩效。一
个可用性不强的系统将会降低或无助于人们对任务的操作;
 ⑶ 易记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许多产品,尤其是一些计算机软件,通常都
是由一些偶然用户来作用;
 ⑷ 错误率:通常是低可用性的主要标识;
 ⑸ 满意感:是一个主观性较强但同样也很重要的指标,尤其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常用的测量用户对某系统或产品是否满意的方法是直接询问他们。

⒉ 提高可用性原则有哪些?
⑴ 将系统和现实世界进行匹配大家都很熟悉;
  ⑵ 使界面保持一致:包括与系统内部和任何现存的外部标准保持一致。内部一致是指设计的内容在整个界面上都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显示;
  ⑶ 系统状态的可视性也是大家较为熟悉的;
  ⑷ 用户控制和容错性的原则:是说用户能够在界面上自由移动。需要在进行错误操作时能够撤销此次操作;
  ⑸ 错误和错误的修复:生活中每个计算机用户都会犯错误,最小的错误如按错了键盘。软件必须设计成能将用户的错误减到最小。其次是将错误的负面效果降到最低;
  ⑹ 人类的记忆并不总是可以依赖的:工作记忆中不能放置太多的信息,长时
记忆通常不能提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⑺ 灵活性和使用的高效性。
⒊ 设计步骤的构成有哪些?
  在人--计算机交互作用方面,也可以采用同样的设计方法。在设计步骤上,主要的构成有下列几种:
⑴ 使用设计指南和设计原则;
⑵ 在整个设计周期中都应该有用户的参与;
⑶ 在设计的早期就反复进行可用性测试。

]⒋ 设计数据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 搜索时间短:
  ⑵ 方向迷失:随着数据库越来越复杂和普及,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在信息空间中迷失方向。数据库必须是按照与用户的心理模型相一致的方式在空间上组织起来的。
  ⑶ 更新率:即使在正常的计算机使用中,及时更新不断变化。

第十一章 安全事故与人的失误
一、填空
⒈ 1977年3月皇家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与泛美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在西班牙相撞,在事故分析中飞行员的心理问题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⒉ 宏观工效学和组织系统理论的观点认为,企业是一个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包括各种价值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心理社会系统、技术任务系统及管理系统等等。
  以上分析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人是人机系统的主体,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未落实,机器的错误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的失误造成的。

⒊ 事故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1)人的因素(2)物的因素来进行分析。理论基础是:事故发生是由于人和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许多人在研究事故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的因素为中心的两大事故分析模式。(1)一是行为模式,(2)二是生理学模式。

⒋ Show和Sanders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八大因素:
⑴管理  ⑵物理环境  ⑶设备设计不当或不安全的机器及工具设计;
⑷工作任务; ⑸社会氛围  ⑹工人特点; ⑺知觉--认知--动机失误。
⒌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有的喜、有的悲。这些生活事件都会影响人情绪的激烈程度,主要有丧偶、离婚等。
⒍ 年龄对事故的影响作用,20岁左右的人事故率最高,以后事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15岁和60岁以上的年龄段事故率很低。
年龄与事故严重程度的关系:随着年龄增大,事故的严重程度下降,在40岁左右事故严重程度降至最低,以后又逐渐上升。
⒎ 美国学者提出了与发生事故有关的5个心理因素:
①  容易出事的倾向性、  ②无知和智力水平低、
③  注意力缺乏、  ④心不在焉、  ⑤抑郁消沉。

⒏ 山松林(1999)认为常见的几种较为有害的心理因素包括:
⑴习惯心理;  ⑵麻痹心理  ⑶侥幸心理;  ⑷紧张心理;
⑸自负心理;  ⑹求快心理; ⑺厌倦心理;  ⑻逆反心理。

⒐ 减少事故一般有两种方法:
(1)一是减低环境的危险性;
(2)二是控制人的因素,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二、简答论述
(一)简述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机系统操作人员的某些行为缺陷或心理特征造成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理论。
1.学习理论:操作人员的工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模式。在掌握技能和应用技能的过程中,信息的反馈起着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节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掌握新技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并会由于安全防护措施增添许多不便之处。因此安全的操作行为往往受到负面强化。
2.记忆错误:记忆失误主要表现为“错、忘、漏”,它反映了人的记忆系统的职业安全防护体系还不完善,对本职业工种所需要的思维模式、反应模式、动作模式等一系列的记忆体系还未牢固建立。
3.个性特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存在着某种个性倾向,容易造成事故,故之为“事故倾向性”。内外倾特征与事故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具有外倾特征与事故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具有外倾个性的驾驶员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喜欢冒险的人往往倾向于做出危险的操作动作。

(二)简述生理学模式。
生理学模式提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职工的身体不能适应任务的要求。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①生理节律 ②药物的使用。
⑴ 生理节律:每个人都具有节律调节功能的系统。其中,节律最明显的是心率,在生理节律的低落期更容易发生操作失误,生理节律是事故的潜在原因。
⑵ 药物的使用:酒精对于人的视觉、感知运动功能、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影响,从而降低工作效绩。
(三)影响事故发生的主要的人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⑴ 视觉与视知觉:大多数工作要依靠视觉来完成,因此,那些没有达到视觉标准的个体就会有更高的事故发生率。视觉标准的工人在一年内发生严重事故的达37%,而不符合视觉标准的工人发生严重事故的高达67%;
  ⑵ 经验:经验与事故的发生有很高的相关关系,经验总是能把事故控制在最小的可能发生率上。尽管经验很重要,但必须注意到,有经验的人也会由于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的发生;
  ⑶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某些能力会下降,因此,年龄对于安全行为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影响结果;
⑷ 人格特质:具有攻击性、好表现自己、喜欢冒险等个性倾向者,多易产生事故;
⑸ 疲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疲劳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这只是人们的经验总结,目前还没有得到实验证据的支持。

(四)简述杨树春等人将人因失误从设计和运行的角度归结为哪六种主要原因。
  杨树春等人在调查研究了国内数座反应堆的典型事件和事故后,将人因失误从设计和运行的角度归结为以下六种主要原因:
  ⑴ 规程原因:规程遗漏了某些内容,或对事物的描述过于繁琐,或子程度过多,都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犯错误。
  ⑵ 工作场所原因:没有充分考虑到工作场所中的噪声、照明、湿度等因素
对人的影响,或者因为安装的标志符合不清晰,以至于分不
清设备方向和设备序列而造成失误。
  ⑶ 通讯原因:由于语言习惯不同或使用了方言俚语或传递信息不准确、不全面以及通讯无法到达的部位,而造成信息堵塞、偏离等。
  ⑷ 培训原因:培训内容不全面,实践训练太少,缺乏经验交流及反馈。
  ⑸ 管理缺陷:工作组织上的不恰当或人员配置不合理,以致工作现场与指挥系统的联系渠道不明确,或没有相应的程序约束接口关系而造成的失误。
  ⑹ 不遵守操作规程:因为工作人员的个体差异,有的作业人员“偷懒”的思想,在作业时怕麻烦,省略了规程中一些看起来次要的操作,或者自以为是将操作顺序打乱。

(五)论述用系统论方法预防事故发生。
系统论认为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人和机器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人机关系是研究的核心问题。系统论从人和机器的关系入手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⑴ 加强警戒性课题的研究:
  事故的发生,根源在于人机系统的基本特征。人们需要密切关注在时空上具有偶然性的信号,这些信号就是人机系统发生事故之前的事故苗头。对其进行研究就可避免事故发生。
  ⑵ 人机系统分析:
  这种人机系统分析方法主要用来在可接受的水平内降低系统中的人为失误引起的不必要的结果。
  ⑶ 失误原因排除方案:
  失误原因排除方案强调预防措施,而不是事后的补救措施。它要求生产工人参与收集可能失误的各种情况和条件,提出减少事故的方案。
  ⑷ 机器设备、仪表设计要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显示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到让人容易感知、理解和传达信息。
  ⑸ 行动前征兆确定法:
  ⑹ 加强系统思维训练:

 
第十二章 应激与工作负荷
一、填空
⒈ 工作负荷: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是评价人机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
  人在进行活动时,必定要承受一定的工作量。每个人的工作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工作量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能力,就是超负荷工作,这时人体处于过度的活动水平,常会过早地引起疲劳,或使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人身损害。

⒉ 应激状况的应激源主要有三类:(1)工作负荷不合理;(2)工作环境恶劣;
(3)工作责任重大、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⒊ 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大致分三个方面:①健康 ②工作质量 ③工作时的舒适感。
  环境:指照明、噪声、振动和温度等。工作心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善工作环境,使人们尽可能在合适的环境下愉快地进行工作。

⒋ 体力工作负荷:指单位时间内人体承受的体力活动工作量。工作量越大,人体承受的体力工作负荷越大。
⒌ 工作超负荷:人体的工作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个体所承受的工作活动超过这一限度时,就可能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导致事故发生。这种情况叫做工作超负荷。
二、简答论述
(一)用哪些方法评价心理负荷?
  通常采取的负荷评价技术有主任务分析、辅助任务测量、生理测量和主观评定。
1. 主任务分析:是心理负荷状况评价最直接的方法。任务难度的增加
引起工作负荷的增加;
2. 辅助任务测量:又称之为第二任务测量。辅助任务是与主要的要求
成反比的。通常是改变辅助任务,然后来推断主要任务的要求;
3. 生理测量:到目前为止,用得较多能被接受的指标主要限于大脑诱
发电位、心率变化和瞳孔大小变化等;
4. 主观评定:心理工作负荷对个体主观感觉的影响多样。如繁重的任
务会引起焦虑或者抑郁等。
(二)简述单资源理论。
单资源理论是凯纳曼1973年提出的。他认为,
1. 作为信息加工主体的人类,存在着一组无差别的心理资源。
2. 在从事任何活动时,都在某种程度上调用这种资源。
3. 活动难度或活动数量的增加都将提高心理资源的投入量。
4. 人的这种资源是有限的,一旦工作需求增加的程度超出了资源供应的限度,便出现了“需求--供应”之间的脱节,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三)简述多资源理论。
1. Wickens提出了多资源理论。他认为,人类拥有许多种不同的资源,各种资源间出现分配的情况是多样的,资源可用三种相当简单的维度来分类:
①加工阶段、②加工码、③加工通道。
2.根据多资源理论,在同时进行多项工作时,依据工作性质的差异,这些工作可能利用相同的资源,也可能利用不同的资源。




《河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河南自考便捷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串讲笔记 > 教育类

自学考试《工程心理学》听课笔记

日期:2018-05-23 12:26:06  整理:河南自考网  浏览(

第一章

一、 工程心理学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后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
1. 以人—机系统为对象,主要研究
① 人的工作效能,
② 人在系统中的行为特点,
③ 人—机间的合理配合等。

2. 任何人机系统都处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人的工作效能和人机关系都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因而有人把人机系统概念扩大为人—机—环境系统。

3. “机”是广义的,包括人在工作、学习、生活和休息中所使用的各种人造器物。“环境”不仅指各种物理环境因素,也包括劳动组织、工作制度等社会环境条件。

二、 怎样解决好人—机—环境三者的关系:

1. 首先必须对人在系统中的地位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这个问题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1)一种是机器中心论,认为机器在人机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在系统设计中要求人去适应机器的特点。
(2)另一种观点与此相反,认为人是劳动的主体,机器是为人服务、供人使用的工具,机器的设计应首先考虑操作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在人机系统的设计中,除了强调机器和环境的设计应激可能符合人的身心特点和满足人的要求外,同时也要考虑如何通过选拔与训练,使操作者适应机器与环境的问题。

三、工程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1.人体生理心理特点和人的工作能力限度:在人机系统中,人机关系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1)一是人机功能分配,(2)二是人机特性匹配。
  要处理好这两方面的关系,就需要对人的身心特点,特别是对人在各种情况下的工作能力和行为特点进行研究。
2.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和人机界面的设计要求:在人机系统中,人机相互作用是通过信息显示装置和控制装置实现的人机信息交换的过程。
3.工作空间的设计要求。
  在人机系统中,工作空间的大小、显示器与控制器的位置、工作台的高低、座位的尺寸、机具和加工件的排列、工作间的距离等,都会对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系统的安全发生影响。
4.工作环境的要求:异常因素包括超重、失重、高压、低压、缺氧等情况。
5.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通过计算机等技术对人的智能活动的模拟。

四、工程心理学的作用:
⑴ 提高效率:人机系统的效率不仅取决于人或机各自的效率,同时也依赖于人、机、环境三者的配合和协调。
⑵ 防止事故,保障安全。
⑶ 创造健康和舒适的工作条件:健康舒适是评价生活、工作质量的重要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身心健康和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个好的系统,不仅要求效率高、事故少,而且还要无害于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

五、概念
1.人机系统:在劳动或工作中人与使用的机器以一定的方式相结合而构成的系统,称为人机系统。
2.工程心理学研究人机系统的目的:为了使人机间建立最合理的结合关系,使系统获得最好的效益。

六、机器的发展会使人的作用变小吗?
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和自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在由人做的工作无疑将越来越多的由机器去完成,但人的作用不会减少,更不必担心有朝一日会出现机器人统治世界的局面。
1.不管机器的自动化程度多高,它都不可能离开人而独立存在。
2.任何机器都由人设计和制造出来的,机器运转发生故障时也需要人去维修。
3.机器越复杂,制造和维修过程越需依靠人的智慧。
因此机器的发展不会使人的作用变小,人在创造了一种新的机器后,就使自己有可能从这种机器所替代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去从事更重要更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人用自己的力量推动着技术的发展,人在推动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也使自己得到了发展。

七、人机相互作用的基本模式:
1.人机系统中的人机相互作用过程就是人机进行信息交换的过程。
2.人和机器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系统,但两者在功能上有相似的地方。人和机的活动都包括输入、加工和输出三个环节。人的这三个环节,通常用S—O—R表示。S表示刺激作用;O表示机体组织主要是大脑中枢;R表示身体反应。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是接收刺激输入的器官,称为感觉器官。手、脚、口等是运动反应器官,称为效应器官。
3.人机配合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人机功能分配,二是人机在构形与性能特点上的匹配。
机器的优点:
⑴ 强度大  ⑵ 速度快  ⑶  精度高 
⑷ 具有某些人所缺少的感受和反应能力  ⑸ 记忆功能 
⑹ 能够长时间地连续工作  ⑺ 能在人无法耐受的环境中工作
人的优点:
⑴ 某些感受能力高  ⑵ 具有补偿的能力  ⑶ 具有高度的灵性 
⑷ 具有多种潜能  ⑸ 具有总结  ⑹ 具有主观能动性

八、人机匹配应符合的原则:
1.要选用最有利于发挥人的能力和提高人的操作可靠性的匹配方式,不要图便宜或为了容易设计而选用不利于发挥人的能力特性的匹配方式。
2.匹配方式要有利于使整个系统能够达到最大效率,要避免对人提出能力所不及的要求。
3.要使人操作起来方便、省力,避免选用在大部分工作时间内都要求人高度用力的匹配方式。
4.要采用信息流程和信息加工过程自然的、使人容易学习的、差错少的匹配方式。
5.不要采用需要人做高度精密的、频繁的、简单重复或过于单调的、连续不停的、做长时间精确计算的匹配方式。
6.匹配方式要使人认识到或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意义或很重要,不可把人安排作机器的辅助物,避免使人产生自己的工作是为机器服务的感受。

九、为什么有人称五十年代是工程心理学的“开关—表盘”时代?
工程心理学兴起后的最初10年,主要集中与研究开关、按钮、操纵杆等控制器和表盘指针式仪表设计中的人的因素的问题,特别是研究式仪表、控制器与人的感知觉特性及手足运动器官的反应特性相适应的问题。因而有人称五十年代是工程心理学的“开关—表盘”时代。

十、其它
1. 工程心理学是一门以心理学为核心内容的综合性学科。它以实验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从事工程心理学的研究,必须熟悉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2. 人机系统还可作闭环系统和开环系统的区分。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人是否能够了解系统活动的结果,即有没有所谓结果反馈。
3. 人机系统按人机连接的方式,可区分为串联式人机系统和并联式人机系统。
4. 人机系统按人在系统中的作用特点可以区分为三类,即手控式人机系统,机控式人机系统和自动化人机系统。
5. 泰勒开创了“时间研究”,与吉尔布瑞斯创始的“动作研究”合称为“动作时间研究”,迈开了劳动心理学和工业心理学研究的第一步。
6. 闵斯特伯格首先把实验心理学应用于工业生产。用实验心理学的方法为企业选拔、培训工人和改善工作环境。在1912年前后,他出版的《心理学与工业效率》、《心理技术原理》等书。
7.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开设了工业心理学课程。《工业心理学概观》(陈立,1935)是最早系统介绍工业心理学的著作。

第二章
1. 科学研究:就是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探索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
2. 这一过程的最终目的:就是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并进而对事物的发展加以预测与控制。
3. 在科学研究中,搜集材料的时候有三个问题需要注意:
(1)搜集什么材料?(2)用什么方法搜集?(3)向什么人搜集?
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要根据研究的目的而定,例如要研究不同环境条件对生产效率的影响,我们就要搜集在这些条件下操作工人完成单位任务时付出的心理能量指标。

一、工程心理学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求变量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相关关系和②因果关系。
1. 相关关系:是指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着一种系统的依赖性,但这种关系只能说明两个变量之间有依赖,而不能提供原因与结果的解释。在心理学研究中,两个变量之间相关的程度经常是用相关系数来衡量的,它的变化范围是 -1.0∽+ 1.0。

二、信度:指研究中所使用的工具的可靠性,即它是否可以稳定的反映某种心理特征的能力。
1. 重测信度:用同一个测验两次施测于相同的被试,两次结果的关联程度,相 
关越大,测验的信度越高。
2. 复本信度:用两个等同的测验或一个测验的平行复本施测同一组被试,被试
两次测验得分的相关系数就是复本信度。
3. 分半信度:用某个测验对被试加以施测,把测验分成对等的两部分(比如奇
数和偶数题目),求这两部分得分的相关,这样计算出来的信度叫分半信度。

三、效度:指测验或研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也就是测量或研究达到目的的程度。
1. 内容效度:测验所涵盖的内容能在多大程度上测量到所要测定的心理特征,
涵盖的范围越广,内容效度越高。
2. 预测效度:用测验的结果去预测被试今后实际绩效的程度,预测效度越高,
这种预测就越准确。
3. 构想效度:测验结果与某种理论构思或概念相符合的程度。

四、观察:指通过感官或借助仪器感知客观对象的过程,通过观察获得感性材料是心理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之一。
1. 科学观察与常识观察的区别:
(1)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为;
(2)常识观察往往是随机性的。

2. 观察的分类:
⑴ 直接观察:直接观察以人的感官对客观对象的直接感知为基础。
⑵ 客观观察:人借助仪器或其他手段的观察叫做间接观察。

五、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观察事物变化,获取事实材料的方法。
实验法与观察法的最主要区别:就在于对实验条件的控制,正是因为有控制,使得实验法在解释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方面比其他方法更有效。
1. 实验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求:
⑴ 随机分配被试:实验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被试必须是随机分配的,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克服由于被试的不均等性而引起的结果差异。
⑵ 对变量有控制:对变量加以控制是实验研究最重要的特色,只有控制了影响实验结果的各种变量,实验法才能更好的找到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2. 实验法的特性:
⑴ 主动性:它不必像观察法那样被动的等待观察现象的出现,可以按照研究者的需要主动地引起所研究的现象。
⑵ 准确性:实验研究可以排除其它无关因素对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关系的干扰,使人们对所研究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有更清楚完整的认识。
⑶ 重复验证性:实验研究产生的现象可以重复产生,供人们反复观测验证。由于可以反复 验证,因此实验法具有较高的内部效度,即一种现象在同样的条件下被反复验证的可能性大。
3. 影响实验效果的干扰因素:
⑴  环境因素  ⑵ 主试因素 
⑶ 被试因素  ⑷ 测量方法与仪器方面的因素

六、最大和最小原则
1. 最大原则:在研究中对自变量的控制要遵循“最大原则”,即使自变量的变化范围尽量增大,只有自变量变化范围大,才能更容易的看出它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满足最大原则的方法:注意样本的多层次性。
2. 最小原则:实验中对干扰变量的控制要遵循“最小原则”,即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干扰变量的影响要控制在最小限度内。
满足最小原则的方法:
⑴ 消除法:就是指将干扰变量排除在实验之外。
⑵ 限定法:通过使某种干扰因素保持恒定状态,从而控制那些无法消除的干扰因素。
⑶ 纳入法:是指把某些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的因素也当作自变量来处理,使其按研究者的要求发生变化,同时分析这种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
⑷ 配对法:配对法常常被用来控制与被试有关的干扰因素。具体做法是把条件相等或相近的被试对等的分配到实验组和控制组。
⑸ 随机法:就是把参加试验的被试按照随机化的原则分配到控制组和实验组中,这种方法也被用来控制由于被试原因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七、准实验研究:也叫现场实验,它是在实际情境中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关系的方法。由于准实验是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进行的,有许多条件无法控制,因此在实验设计方面与实验室研究不同。
1. 准实验设计的种类:
⑴ 不相等实验组控制组设计:要求在实验现场中选取两个条件尽可能相同的作业组,然后随机把它们命名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⑵ 等时间取样设计:要求在同一组被试作业过程中取两个时间相等的时间段,在一个时间段内让被试接受实验处理,而在另外的时间段内则不接受实验处理。
⑶ 时间系列设计:是在作业过程中按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一系列的测定,在时间系列的中间对被试组进行某种实验处理,然后从整个时间系列结果中分析实验处理前后结果的变化,以判定实验处理的效果。

八、模拟研究:是实验研究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以物质形式或观念形式对实际物体、过程和情境的仿真。
1. 分类:模拟通常有(1)物理模拟:要通过与实体类似的物理模型来实现;
(2)数学模拟:则是一种较抽象的模拟方式。
2. 在工程心理学研究中,我们用的较多的是物理模拟,其中,模拟装置的逼真度对研究结果有很大的影响。模拟的逼真度包括三个方面:
⑴ 设备的逼真度: 指模拟物的外观特点以及现实和操作装置的功能特性同真实装备的相似程度。
⑵ 环境的逼真程度: 指模拟实验中内外物理环境因素与被模拟现象的实际环境因素的相似程度。
⑶ 心理的逼真度: 指在模拟实验中被试在心理上把模拟过程看成同真实情境相似的程度。

九、工程心理学中的测量一般针对以下几个方面:
⑴ 物理量测量  ⑵ 因变量测量  ⑶ 心理特性测量

十、与工程心理学研究有关的心理测量有四类:
⑴类别测量就是要求被试将事物按一定的规则或标准进行归类。
⑵顺序测量是指使用顺序量表或等级量表进行的测量,这种测量要求被试对评价的事物排出顺序或排出等级,顺序测量通常采用等级排列法或对偶比较法。
⑶ 等距测量常常被用来研究物理刺激与心理感受之间的关系。
⑷ 比例测量是指既有相等单位,又有绝对零点的测量量表。
1.斯蒂文森定律
心理量S与物理量I之间存在着对数关系。
公式:S——心理量  ;  b——常数  ;  I——物理量  ;  a——指数
亮度、长度、电击三类物理量与相应的心理量之间的关系:
电击的感觉强度比引起电击的物理强度增长快得多(a>1);主观亮度感觉量比光刺激的增长慢得多(a<1);线段长度的主观感觉量与物理量几乎成等比例关系(a≈1)。
2. 比奈测验:智商= (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3.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引入了离差智商概念。公式:IQ=100+15 Z
4. 典型的人格测验:(1)艾森克人格问卷,(2)卡特尔的16PF,
(3)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MMPI)。
5.人格测量通常采用的三种方式:
⑴ 量表法  ⑵ 投射法  ⑶ 情境测验

7.工程心理学研究中的变量主要涉及行为变量,这种变量有两个主要的维度:定量维度和定性维度。在工程心理学的研究中,我们往往需要先对一些行为变量定性,然后在定性的基础上作定量的比较。
8.在工程心理学研究中,除了自变量和因变量有时还会遇到控制变量的问题。
 
第三章
1.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人们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从感觉开始的。人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本体感觉、化学感觉(嗅觉和味觉)及皮肤感觉等。

2. 适宜刺激:人体的一种感觉器官只对一种能量形式的刺激特别敏感,能引起感觉器官有效反应的刺激称为该感觉器官的适宜刺激。

3. 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

4. 人的各种感觉都有两种类型的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⑴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绝对感觉阈限的下限,感觉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为绝对感受性。
⑵ 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当两个不同强度的同类型刺激同时或先后作用于某一感觉器官时,它们在强度上的差别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起个人的差别感觉。差别感觉阈限即为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韦伯定律:差别阈限与最初刺激的强度之比为一常数。 
公式:ΔI/I=K 
ΔI——差别感觉阈限  ;  I——最初的刺激强度  ;  K——常数(韦伯比例)

5. 感觉的适应:在同一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过程称为感觉的适应。视觉适应中的暗适应约需45分钟以上,明适应约需1~2分钟。听觉适应约需15分钟。味觉和轻触觉适应分别约需30秒和2秒。

6. 知觉是指大脑中对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的综合的整体的映像。知觉的特性:
⑴ 知觉的整体性  ⑵ 知觉的理解性 
⑶ 知觉的恒常性  ⑷ 知觉的选择性

7. 视力是眼睛分辨物体细节能力的一个生理尺度,用临界视角的倒数来表示,即:  视力=1/临界视角

8. 人耳的听觉过程有以下三个阶段:
⑴ 将空气中的声波转变为机械振动。
⑵ 将机械振动转变为液体振动。
⑶ 将液体振动转变为神经冲动。

9. 掩蔽效应是指由于干扰声的存在,致使信号清晰度阈限升高的现象。

10. 人体皮肤上分布着三种感受器:触觉感受器、温度感受器和痛觉感受器。

11. 平衡觉是人对自己头部位置的各种变化及身体平衡状态的感觉。平衡觉感受器位于内耳的前庭器官——半规管和耳石器中。

其它:
1. 在人们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大约有80%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视觉系统获得的,因此视觉系统是人与世界相联系的最主要的途径。
2. 物体依赖于光的反射进入眼睛,所以光、对象物、眼睛是构成视觉现象的三个要素。
3. 人们得到视觉信息有两种途径:一是直接的,如直接看到周围的人和物;二是间接的,即借助于各种视觉显示装置,如CRT屏幕、雷达、电视机等。
4. 皮肤的不同区域对触觉敏感性有相当大的差别,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皮肤的厚度、神经分布状况引起的。
5. 温度觉分为冷觉和热觉两种。冷感受器在皮肤温度低于30℃时开始发放冲动;热感受器在皮肤温度高于30℃时开始发放冲动。在冷刺激或热刺激不断作用下,温度觉就会产生适应。

第四章 人的信息加工

一、填空
⒈ 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⑴ 感觉储存:又叫感觉登记或感觉记忆,是人的信息加工的第一阶段;
⑵ 知觉译码;
⑶ 记忆与决策:一旦某个知觉的对象被归入一定范畴后,个体需要决定对它作出什么行动;
⑷ 执行;  ⑸反馈;  ⑹注意。

2.常用的信息测量单位叫比特。1比特就是两个互相独立的等概率事件之一发生时所提供的信息量。

3.人在单位时间内所能传递的信息量,叫做人的信息传递率,也称人的通道容量。
  人的信息传递率是一个常数。在不同实验条件下,所得出的信息传递率并不完全一致。一般来说,人的信息传递率变化范围为每秒3--10比特。被试接收信息的最大速度均接近55比特/秒。人的信息传递率不高,可能是受到效应器信息输出能力和输入与输出之间的中枢过程信息传递能力限制的缘故。

4. 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种。
(1) 时记忆也称为操作记忆或工作记忆。
(2) 人的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几乎是无限的,而短时记忆的容量有限,一次只保持7个左右互不关联的项目。

5. 从刺激呈现至反应动作完成的时间,称为反应时。它包括
(1) 潜伏反应时:刺激呈现至发动反应的时间
(2) 运动反应时间:指完成反应动作的时间。
  感官接收刺激1-38毫秒,神经传递至皮层2-100毫秒,中枢加工70-300毫秒,神经传递至肌肉10-20毫秒,肌肉潜伏和动作时间30-70毫秒。
  反应时按反应的类型可分为简单反应时、选择反应时和辨别反应时。

6. 心理不应期:当两个刺激在时间上十分接近时,即使接收刺激的感觉通道和作出反应的效应器官都不同,大脑信息加工机制也将暂时对第二个刺激不起反应,这段时间称为心理不应期。
6.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
7. 最佳选择就是要以最小的代价得到最大的价值。
8. 注意取样受多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信源刺激的物理特点,如刺激的数量、强度、作用方式,以及信源所处的环境条件等,是影响注意选择的客观因素。
9. 注意分配不同于注意分散,是指人在同一时候能把注意力分配到一个以上的对象上,即所谓一心二用或一心多用。注意分散是指需要集中注意而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情形,它是消极的,而注意分配是人根据需要主动调整注意指向的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10. 警戒理论:疲劳理论和感受性偏移理论。

二、简答论述
⒈ 影响简单反应时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⑴ 感觉通道的特点。感觉通道由于加工速度不同而导致反应时有差别;
  ⑵ 效应器官的特点。不同效应器官由于发动反应的速度不同引起反应时的差别;例如手的反应比脚快;
  ⑶ 刺激出现时间的不确定程度越大,反应时越长;
  ⑷ 通过练习可以使反应时缩短。

⒉ 单通道理论如何解释心理不应期?
  这一理论假设中枢信息加工是单通道的,即一次只能加工一个刺激,它形成了人的信息通道的狭口。因此,在完成对S1的加工前,中枢不能开始处理S2,S2必须等候在这一通道门外,直到门打开。
 
第五章 人的自然倾向与可靠性
一、填空
⒈ 视错觉:指观察注意对象所得到的印象与实际注意对象出现差异的现象。
视错觉由人的生理心理现象决定,但有些作用机理目前仍没搞清楚。
2. 紧张状态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警戒反应期、②抵抗期、③衰竭期。
3. 慌张:是作业者在某种心理状态下所出现的一种工作状态,表现为着急慌忙,工作急于求成而忙中又常出错。着急慌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本人主观上的性格,二是出于某种原因想尽快做完某种事情。
4.人为差错分为: ①设计差错、②制造差错、③检验差错、
④安装差错、⑤维修差错  ⑥操作差错。

5.生理节律:生理功能所显示出的周期性变化,通常称生理节律。
  在日常生活中,昼夜变化是人们经受的最急骤的变化,人体对昼与夜的反应很不相同。人们的日常生 活节律基本上以24小时为周期,故称之为日周节律。
⒍在工程心理学中,常用闪光融合阈限值表示大脑意识水平,来说明人体的机能状况。频闪融合阈限值越高,大脑意识水平也越高;相反,精神疲劳或困倦时,频闪融合阈限值变低。

⒎ 星期一反应:在一周中,常由于星期日的活动过多过累,星期一早晨上班感觉浑身无力,使得上午或整天工作效率都不很高。星期日造成的工作中断,对工作效率也有影响,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星期一反应。

⒏ PST周期:德国医生佛里斯和奥地利心理学家瓦波达经过长期临床观察,提出了体力强弱周期为23天,情绪好坏周期为28天,智力高低周期为33天。科学家经过研究进一步提出,人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受该三种生理节律的综合作用的影响,这三种生理节律合称为PST周期。
二、简答论述
⒈ 如何克服惊慌做到临危不惧?
(1) 要做到临危不惧,遇事不慌,就要提高自己的果断性。即,平时必须注意意志的锻炼,善于在紧急事态下,辨明事态真相,迅速作出决定并积极采取行动
(2) 提高自制性。即还要在危险状态下,控制自己的情绪,

⒉ 简述4M理论。
  通常把产生人为差错的外部因素称之为背景因素。背景因素的分类如下:
 ⑴ 人(Man) :人是指工厂工人或技术人员上、下、左、右之间的人际关系。
若人际关系良好,则可很好地传递信息、协同步骤、密切配合,
故不容易出现人为差错。
 
⑵ 机械(Machine) :机械是指在人机界面上,显示、控制系统的功能、结构、
形状和配置是否符合人机工程学要求,是否完全符合人的
生理心理特性,是否有安全装置等。
 
⑶ 环境(Media) :环境主要指温度、照明、噪声、振动等环境条件与作业方法
和作业顺序等软件系统,还应包括作业速度和休息的安排等。
 
⑷ 管理(Management):管理主要是指国家及企业的安全法规、监督、检验、管理、教育与培训措施等。

⒊ 工作中对人造成压力的原因有哪些?
⑴ 工作的负荷:如果工作负荷过重,工作要求超过了人满足这些要求的能力,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
 
  ⑵ 工作的变动:机构的改组、职务的变迁、工作的重新安排等,破坏了人的行为、心理和认识的功能模式。

  ⑶ 工作中的挫折:任务不明确、官僚主义造成的困难,职业培训指导不够等,阻碍人达到预定的目标。

⑷ 不良的环境:噪声太大,光线太强或太暗,气温太高或太低以及不良的人际关系等。
第六章 决策
一、填空
⒈ 决策:从可供选择的方案当中做出选择的过程,把这个过程称决策。

⒉ 框架效应:由呈现方式不同而导致的决策上的变化被称作框架效应。

⒊ 满意决策:西蒙认为通常人们并不是作出一个唯一的最好的或最合适的决策,而是选择一个能达到目的的“足够好”的决策,即获得一种满意感就行了。这种决策方法简称为“满意决策”。

⒋ 认知固着:一旦一个假设生成或被选择,人们就会用它来解释接下来的线索,但有时我们还是用先前的假设,这就是认知固着的过程。

⒌自然决策:是指人们在现实条件下,运用他们的进行决策。有如下特征:⑴非结构性问题;  ⑵不确定性的、动态的环境;
⑶有时间限制或时间压力; ⑷高风险。

⒍ 决策过程:是一个从直觉到分析的认知连续体。加工可能就是在直觉和分析之间快速振荡的过程。
⒎ 许多研究决策和问题解决任务的学者认识到一个成功的任务操作的关键一步是充分评价“情景”。从环境中接受一些线索。称情景评价或情景意识。

二、简答论述
⒈ 启发式解决问题有哪些偏差?
  决策或问题解决通常都始于从环境中获得一些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一次全部呈现,也可能是在所有时间段都呈现,也可能是一直在变化的。在这一阶段通常出现的简单启发式或偏见有:
  ⑴ 注意集中在一些有限的线索上。
  ⑵ 首因线索。
  ⑶ 对后来线索的不注意。
  ⑷ 线索的显著性。
  ⑸ 对不可信线索赋予过高权重。

⒉问题解决的特征有哪些?
  第一种难题是由人们对问题的表征引起的。这种表征是过度限制的、省略限制或仅仅允许只有一种观点;另外一个常见的问题是,即使问题表征是非常清晰的,但他不能产生一个正确的解决计划。问题解决者的思维固定在先前工作中的计划上,很难在长时记忆中搜索被选结论。

第七章 显示器
一、填空
⒈ 显示器:在人机系统中,存在一个人与机相互作用的“面”,所有的人机信息交流都发生在这个面上,通常称为人机界面。在人机界面上,向人表达机械运转状况的仪表或器件叫做显示器。

⒉ A/ 按显示形式可分为:①数字式显示器 ②模拟式显示器两大类。
  ⑴ 数字式显示器:直接用数码来显示信息的仪表,精确度高。
  ⑵ 模拟式显示器:用标定在刻度盘上的指针来显示信息,能连续、直观地反映信息的变化趋势,使人对模拟值在全量程范围内一目了然。
  B/ 按仪表的显示功能可分为:
① 读数用仪表、③警戒用仪表
② 检查用仪表、④追踪用仪表  ⑤调节用仪表。

⒊ 荧光屏显示器:是利用阴极射线管显示视觉信息的装置。

⒋ 指针的长度要合适,指针长会覆盖刻度标记,指针短会离开刻度,从而给准确判读带来困难。一般认为指针尖距刻度1.6mm左右为宜。

⒌ 触觉显示器:是根据皮肤受到触压刺激引起的感觉向人们传送信息的装置。机械振动和电刺激是触觉显示器最常见的刺激。

二、简答论述
⒈视觉显示器的分类有哪些?
  视觉显示器的形式多种多样,按其所显示信息的特点可以做如下分类:
  ⑴ 动态显示器和静态显示器。
① 动态显示器指显示的信息可以随时间而变化的显示装置,如湿度计、压力表等;
② 静态显示器指所显 示的信息在一定时间内保持不变的显示器,如图表、交通标志等。
 
⑵ 定量显示器和定性显示器。
① 定量显示器:是指以数量显示某种变量变化的显示器;
② 定性显示器:反映某种变量的近似值、变化趋势、读数方向或其它性质
变化的显示量。
⒉ 视觉显示器的显示必须满足哪些基本要求?为满足这些要求应遵循的基础原则有哪些?
  ⑴ 鲜明醒目:在众多环境刺激中对象刺激能充分引起人的注意,易从干扰背景中显现出来;
  ⑵ 清晰可辨:显示的刺激模式彼此不易混淆;
  ⑶ 明确易懂:刺激模式具有明确的意义易被接收者迅速理解;
 为了实现以上要求,视觉显示器的设计和选用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⑴ 根据使用要求,选用最适宜的视觉刺激维度作为传递信息的代码,并将视
觉代码的数目限制在人的绝对判别能力允许的范围内;
  ⑵ 使显示精度与人的视觉辨认特性同系统要求相适应。显示精度过低,不足以提供能保证系统正常运行的信息;显示精度过高,会提高认读难度和增大工作负荷;
  ⑶ 尽量采用形象直观的和与人的认知特点相匹配的显示格式;
  ⑷ 目标和背景之间要有适宜的对比关系;
  ⑸ 具有良好的照明性质和适宜的照明水平。

⒊荧光屏显示效率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⑴ 目标亮度:在一定的亮度范围内,视觉作业的效绩随目标亮度的增加而提高,提高率随目标亮度增加而下降。当亮度超过100cd/cm2时,作业效绩趋于稳定。
  ⑵ 目标与背景的亮度比:目标与背景的亮度比取决于目标亮度、屏面亮度和周围环境照明三因素。
  ⑶ 分辨率:CRT的分辨率是指可视图像中最小可辨或可测的细节。指标值常以电视限定法测得的屏幕线数或以压缩光栅法测定的屏幕每厘米的扫描线数表示。
分辨率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直接与显示图像的清晰度有密切关系。分辨率愈高,图像愈清晰。一般日常工作的使用,选择1024X768就可以满足了。
  ⑷ 颜色:CRT彩色显示器的合理设计应以颜色编码和显示工效的心理学研究为依据。
  ⑸ 屏幕大小及位置:对大多数任务来说,视距的范围应为50--70厘米。
⒋ 对影响信号灯和警告灯传信效率涉及人的因素有哪些?
  信号灯是以灯光形式传递信息的显示器。用来显示危险或紧急状态的信号灯称为警告灯。
人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⑴ 信号灯的亮度因素:信号灯和警告灯的光刺激强度主要由灯光亮度、大小和呈现时间三方面因素决定。
 ⑵ 信号灯的颜色:信号灯和警告灯颜色的选择主要以各种色光的视觉效果及其意义表征为依据。
 ⑶ 闪光和稳定光:由于闪光比稳定光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因此,警告信号灯宜用闪光。闪光速度不宜过低或过高,以3--10次/秒的闪光速度为宜。
 ⑷ 信号灯位置:信号灯和警告灯处于视野中不同的位置时具有不同的视察效果,最重要的信号灯和警告灯应安置在视野中央3度的范围内;所有警告灯不宜超出视野30度的范围。

⒌ 听觉显示器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及应遵循的原则。
  听觉显示器设计的基本要求:
  ⑴ 信号检测:通常,信号的出现总与一定的背景噪声相联系。由于噪声的掩蔽作用会使信号的觉察阈限升高,所以只有将信号的响度提高到足以抵消掩蔽效应的水平,才能正确觉察信号。
  ⑵ 信号的相对辨认:信号的相对辨认指对两个以上同时出现的声音信号加以区分。对声音相对辨认的效绩主要取决于人对声音信号的强度和频率差别的辨别能力。
  ⑶ 信号的绝对辨认:信号的绝对辨认指根据声音信号的频率、强度、持续时间、方位等维度特性,辨别某种单独显示的听觉信号。
 
听觉显示器设计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⑴ 听觉刺激所代表的意义一般应与人们已经学得的或自然的联系相一致。
  ⑵ 采用声音的强度、频率、持续时间等维度作信息代码时,应避免使用极端值。代码数目不应超过使用者的绝对辨别能力。
  ⑶ 信号的强度应高于噪声背景。
  ⑷ 尽量使用间歇或可变的声音信号等。


第八章 控制器
一、填空
⒈ 控制器:是操作者用以将控制信息传递给机器的装置。操作者通过控制器对机器实行操纵,调整机器的工作状态,使它按预定的目标工作。 如果设计不当,容易酿成事故。
⒉ 按照控制器传递的信息是离散还是连续的进行分类,可分为
(1)离散控制器和(2)连续控制器。
控制器也可以按照操作所用的身体器官分:
(1)手控制器、(2)足控制器、(3)言语控制器等。

⒊ 颜色编码:颜色只能通过视觉来辨认,用这种编码方式时,控制器必须安装在操作者视线可达到的位置上。

⒋ 踏板可分为(1)旋转式、(2)往复式和(3)直动式三种。

⒌ 控制--显示比:指控制与显示的动程之比。对于直线运动的控制器与显示器,动程按移动距离计算。

⒍ 空间兼容性:是指显示器与控制器的空间关系与人们对这种关系预测的一致性。控制器与显示器的使用往往是一一对应的,它们的位置关系是否合适将影响到控制器或显示的使用效果。按照兼容的空间关系,控制器最好直接位于相联系的显示器旁边。

⒎ 运动兼容性:指控制器与显示器的运动关系与人们对这些关系的预测的一致性。
⒏ 概念兼容性:指控制器或显示器的功能或用途的编码与人们已有概念的一致性。

二、简答论述
⒈简述控制器的排列原则。
  ⑴ 重要性原则:按照每个控制器对实现系统目标的重要程度决定其位置安排的优先权。控制器越重要,被安排的位置越好。
  ⑵ 使用频次原则:按照每个控制器在系统操作中的使用频次多少决定位置安排的优先权。控制器的使用频次越多,被安排的位置越好。
  ⑶ 功能原则:按照功能关系安排控制器的位置,将功能相近或相关的控制器组装在一起,把同类设备功能上相似的控制器安排在相对一致位置上。
  ⑷ 使用顺序原则:对系统操作中使用顺序固定的控制器,按照它们的使用顺序安排其位置。


第九章 人机界面设计
一、填空
⒈ 交互(对话):指两个或多个相关,但又自主的实体间进行的一系列信息交换的交互作用过程。
二、简答论述
⒈影响用户行为特性的因素有哪些?
  在人机界面分析设计中所要考虑的人文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⑴ 人机匹配性:用户是人,计算机系统作为人完成任务的工具,应该使计算机和人组成的人机系统很好地匹配工作;如果有矛盾,应该让计算机去适应人,而不是人去适应计算机;
 ⑵ 人的固有技能:作为计算机用户的人具有许多固有的技能。对这些能力的分析和综合,有助于对用户所能胜任的,处理人机界面的复杂程度,以及用户能从界面获得多少知识和帮助,以及所化费的时间做出估计或判断;
 ⑶ 人的固有弱点:人具有遗忘、易出错、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等固有弱点。设计良好的人机界面应尽可能减少用户操作使用时的记忆量,应力求避免可能发生的错误;
 ⑷ 用户的知识经验和受教育程度:使用计算机用户的受教育程度,决定了他对计算机系统的知识经验;
 ⑸ 用户对系统的期望和态度。

⒉ 人机交互方式的评价标准有哪些?
  ⑴ 使用的难易程度:越容易越好;
  ⑵ 学习的难易程度:越容易越好;
  ⑶ 人机界面的复杂程度:交互方式提供什么范围的功能操作方式,用户操作是否复杂等;
  ⑷ 操作速度:速度越快越好;
  ⑸ 人机界面的控制方式:凡计算机启动、控制的人机交互更易学易用;而由人启动、控制的人机交互更易学易用;而由人启动、控制的人机交互功能强、灵活性好;
  ⑹ 开发的难易程度:开发容易。

⒊ 几种常用的人机交互方式。
  ⑴ 问答式对话:是最简单的人机交互方式,它是由系统启动的对话,系统使用类自然语言的指导性提问,提示用户进行回答,用户的回答一般通过键盘输入字符串做出。
  ⑵ 菜单界面:菜单交互方式是使用较早,也是使用最广泛的人机交互方式。特点是让用户在一组多个可能对象中进行选择;
  ⑶ 功能键;
  ⑷ 图符界面:它使用图符来代表文本菜单单项。

第十章 人--计算机交互作用
一、填空
⒈ Norman提出的“活动的七阶段”模型,该模型认为不管是什么任务,用户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完成的。包括:
⑴提出目标;  ⑵形成一个意向;  ⑶确定活动顺序;  ⑷执行该活动;
⑸觉察系统状态;⑹解释这种状态;  ⑺根据目标和意向评价这种系统状态。
⒉ GOMS模型:Card、Moran和Newell提出的 ①目标(Goals)、②操作(Operators)、③方法(Methods)  ④选择性原则(Selectionrules)模型,简称GOMS模型。该模型假设通过方法和选择性规则形成一些目标和子目标。
⒊ 两个最普遍使用的支持机制:手册和在线帮助。
⒋ 进行任务分析时,用户需要的四种类型为:
⑴ 用户知道需要提取的信息片段的确切标签;
⑵ 用户知道一些所需项目的总特征;
⑶ 用户想知道在数据库中与某个领域有关的内容有哪些
⑷ 用户只是简单地想知道数据库的总体结构。

二、简答论述
⒈软件可用性标准有哪些?
 ⑴ 易学性:是指一个新的用户能很快学会使用系统;
 ⑵ 有效性:是指在用户在熟悉系统后能在多大程度上提高用户的工作绩效。一
个可用性不强的系统将会降低或无助于人们对任务的操作;
 ⑶ 易记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许多产品,尤其是一些计算机软件,通常都
是由一些偶然用户来作用;
 ⑷ 错误率:通常是低可用性的主要标识;
 ⑸ 满意感:是一个主观性较强但同样也很重要的指标,尤其是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常用的测量用户对某系统或产品是否满意的方法是直接询问他们。

⒉ 提高可用性原则有哪些?
⑴ 将系统和现实世界进行匹配大家都很熟悉;
  ⑵ 使界面保持一致:包括与系统内部和任何现存的外部标准保持一致。内部一致是指设计的内容在整个界面上都以相同的方式进行显示;
  ⑶ 系统状态的可视性也是大家较为熟悉的;
  ⑷ 用户控制和容错性的原则:是说用户能够在界面上自由移动。需要在进行错误操作时能够撤销此次操作;
  ⑸ 错误和错误的修复:生活中每个计算机用户都会犯错误,最小的错误如按错了键盘。软件必须设计成能将用户的错误减到最小。其次是将错误的负面效果降到最低;
  ⑹ 人类的记忆并不总是可以依赖的:工作记忆中不能放置太多的信息,长时
记忆通常不能提取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⑺ 灵活性和使用的高效性。
⒊ 设计步骤的构成有哪些?
  在人--计算机交互作用方面,也可以采用同样的设计方法。在设计步骤上,主要的构成有下列几种:
⑴ 使用设计指南和设计原则;
⑵ 在整个设计周期中都应该有用户的参与;
⑶ 在设计的早期就反复进行可用性测试。

]⒋ 设计数据库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⑴ 搜索时间短:
  ⑵ 方向迷失:随着数据库越来越复杂和普及,接踵而来的问题是在信息空间中迷失方向。数据库必须是按照与用户的心理模型相一致的方式在空间上组织起来的。
  ⑶ 更新率:即使在正常的计算机使用中,及时更新不断变化。

第十一章 安全事故与人的失误
一、填空
⒈ 1977年3月皇家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与泛美航空公司的大型客机在西班牙相撞,在事故分析中飞行员的心理问题就是重要原因之一。
⒉ 宏观工效学和组织系统理论的观点认为,企业是一个由各种子系统构成的完整体系。其中包括各种价值系统、组织结构系统、心理社会系统、技术任务系统及管理系统等等。
  以上分析表明,人的不安全行为因素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人是人机系统的主体,管理制度的不完善、未落实,机器的错误归根到底是由于人的失误造成的。

⒊ 事故原因的分析,主要从两个方面:(1)人的因素(2)物的因素来进行分析。理论基础是:事故发生是由于人和物相互作用的结果。
许多人在研究事故发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的因素为中心的两大事故分析模式。(1)一是行为模式,(2)二是生理学模式。

⒋ Show和Sanders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八大因素:
⑴管理  ⑵物理环境  ⑶设备设计不当或不安全的机器及工具设计;
⑷工作任务; ⑸社会氛围  ⑹工人特点; ⑺知觉--认知--动机失误。
⒌ 日常生活中人们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件,有的喜、有的悲。这些生活事件都会影响人情绪的激烈程度,主要有丧偶、离婚等。
⒍ 年龄对事故的影响作用,20岁左右的人事故率最高,以后事故率随年龄增长而下降,15岁和60岁以上的年龄段事故率很低。
年龄与事故严重程度的关系:随着年龄增大,事故的严重程度下降,在40岁左右事故严重程度降至最低,以后又逐渐上升。
⒎ 美国学者提出了与发生事故有关的5个心理因素:
①  容易出事的倾向性、  ②无知和智力水平低、
③  注意力缺乏、  ④心不在焉、  ⑤抑郁消沉。

⒏ 山松林(1999)认为常见的几种较为有害的心理因素包括:
⑴习惯心理;  ⑵麻痹心理  ⑶侥幸心理;  ⑷紧张心理;
⑸自负心理;  ⑹求快心理; ⑺厌倦心理;  ⑻逆反心理。

⒐ 减少事故一般有两种方法:
(1)一是减低环境的危险性;
(2)二是控制人的因素,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二、简答论述
(一)简述行为模式。
  行为模式理论认为,事故是由于人机系统操作人员的某些行为缺陷或心理特征造成的。行为模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理论。
1.学习理论:操作人员的工作技能是后天习得的行为模式。在掌握技能和应用技能的过程中,信息的反馈起着对整个系统进行调节的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掌握新技能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并会由于安全防护措施增添许多不便之处。因此安全的操作行为往往受到负面强化。
2.记忆错误:记忆失误主要表现为“错、忘、漏”,它反映了人的记忆系统的职业安全防护体系还不完善,对本职业工种所需要的思维模式、反应模式、动作模式等一系列的记忆体系还未牢固建立。
3.个性特征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存在着某种个性倾向,容易造成事故,故之为“事故倾向性”。内外倾特征与事故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具有外倾特征与事故之间有较高的相关,具有外倾个性的驾驶员更容易发生交通事故。喜欢冒险的人往往倾向于做出危险的操作动作。

(二)简述生理学模式。
生理学模式提出,事故的主要原因,是职工的身体不能适应任务的要求。其中,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是①生理节律 ②药物的使用。
⑴ 生理节律:每个人都具有节律调节功能的系统。其中,节律最明显的是心率,在生理节律的低落期更容易发生操作失误,生理节律是事故的潜在原因。
⑵ 药物的使用:酒精对于人的视觉、感知运动功能、判断能力、推理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影响,从而降低工作效绩。
(三)影响事故发生的主要的人的因素有哪些方面?
  ⑴ 视觉与视知觉:大多数工作要依靠视觉来完成,因此,那些没有达到视觉标准的个体就会有更高的事故发生率。视觉标准的工人在一年内发生严重事故的达37%,而不符合视觉标准的工人发生严重事故的高达67%;
  ⑵ 经验:经验与事故的发生有很高的相关关系,经验总是能把事故控制在最小的可能发生率上。尽管经验很重要,但必须注意到,有经验的人也会由于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的发生;
  ⑶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某些能力会下降,因此,年龄对于安全行为根据不同情况有不同的影响结果;
⑷ 人格特质:具有攻击性、好表现自己、喜欢冒险等个性倾向者,多易产生事故;
⑸ 疲劳: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疲劳导致了事故的发生,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这只是人们的经验总结,目前还没有得到实验证据的支持。

(四)简述杨树春等人将人因失误从设计和运行的角度归结为哪六种主要原因。
  杨树春等人在调查研究了国内数座反应堆的典型事件和事故后,将人因失误从设计和运行的角度归结为以下六种主要原因:
  ⑴ 规程原因:规程遗漏了某些内容,或对事物的描述过于繁琐,或子程度过多,都可能导致作业人员犯错误。
  ⑵ 工作场所原因:没有充分考虑到工作场所中的噪声、照明、湿度等因素
对人的影响,或者因为安装的标志符合不清晰,以至于分不
清设备方向和设备序列而造成失误。
  ⑶ 通讯原因:由于语言习惯不同或使用了方言俚语或传递信息不准确、不全面以及通讯无法到达的部位,而造成信息堵塞、偏离等。
  ⑷ 培训原因:培训内容不全面,实践训练太少,缺乏经验交流及反馈。
  ⑸ 管理缺陷:工作组织上的不恰当或人员配置不合理,以致工作现场与指挥系统的联系渠道不明确,或没有相应的程序约束接口关系而造成的失误。
  ⑹ 不遵守操作规程:因为工作人员的个体差异,有的作业人员“偷懒”的思想,在作业时怕麻烦,省略了规程中一些看起来次要的操作,或者自以为是将操作顺序打乱。

(五)论述用系统论方法预防事故发生。
系统论认为现代化的生产过程,人和机器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人机关系是研究的核心问题。系统论从人和机器的关系入手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⑴ 加强警戒性课题的研究:
  事故的发生,根源在于人机系统的基本特征。人们需要密切关注在时空上具有偶然性的信号,这些信号就是人机系统发生事故之前的事故苗头。对其进行研究就可避免事故发生。
  ⑵ 人机系统分析:
  这种人机系统分析方法主要用来在可接受的水平内降低系统中的人为失误引起的不必要的结果。
  ⑶ 失误原因排除方案:
  失误原因排除方案强调预防措施,而不是事后的补救措施。它要求生产工人参与收集可能失误的各种情况和条件,提出减少事故的方案。
  ⑷ 机器设备、仪表设计要符合人的生理心理特点:
  显示器的设计一定要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做到让人容易感知、理解和传达信息。
  ⑸ 行动前征兆确定法:
  ⑹ 加强系统思维训练:

 
第十二章 应激与工作负荷
一、填空
⒈ 工作负荷:指人体在单位时间内承受的工作量,是评价人机系统的一项重要指标。
  人在进行活动时,必定要承受一定的工作量。每个人的工作能力都有一定的限度,如果工作量超出了人所能承受的能力,就是超负荷工作,这时人体处于过度的活动水平,常会过早地引起疲劳,或使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出现人身损害。

⒉ 应激状况的应激源主要有三类:(1)工作负荷不合理;(2)工作环境恶劣;
(3)工作责任重大、人际关系不和谐等等所造成的心理压力。

⒊ 环境对个体的影响大致分三个方面:①健康 ②工作质量 ③工作时的舒适感。
  环境:指照明、噪声、振动和温度等。工作心理学的目的之一就是改善工作环境,使人们尽可能在合适的环境下愉快地进行工作。

⒋ 体力工作负荷:指单位时间内人体承受的体力活动工作量。工作量越大,人体承受的体力工作负荷越大。
⒌ 工作超负荷:人体的工作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个体所承受的工作活动超过这一限度时,就可能处于高度应激状态,导致事故发生。这种情况叫做工作超负荷。
二、简答论述
(一)用哪些方法评价心理负荷?
  通常采取的负荷评价技术有主任务分析、辅助任务测量、生理测量和主观评定。
1. 主任务分析:是心理负荷状况评价最直接的方法。任务难度的增加
引起工作负荷的增加;
2. 辅助任务测量:又称之为第二任务测量。辅助任务是与主要的要求
成反比的。通常是改变辅助任务,然后来推断主要任务的要求;
3. 生理测量:到目前为止,用得较多能被接受的指标主要限于大脑诱
发电位、心率变化和瞳孔大小变化等;
4. 主观评定:心理工作负荷对个体主观感觉的影响多样。如繁重的任
务会引起焦虑或者抑郁等。
(二)简述单资源理论。
单资源理论是凯纳曼1973年提出的。他认为,
1. 作为信息加工主体的人类,存在着一组无差别的心理资源。
2. 在从事任何活动时,都在某种程度上调用这种资源。
3. 活动难度或活动数量的增加都将提高心理资源的投入量。
4. 人的这种资源是有限的,一旦工作需求增加的程度超出了资源供应的限度,便出现了“需求--供应”之间的脱节,导致工作效率下降。

(三)简述多资源理论。
1. Wickens提出了多资源理论。他认为,人类拥有许多种不同的资源,各种资源间出现分配的情况是多样的,资源可用三种相当简单的维度来分类:
①加工阶段、②加工码、③加工通道。
2.根据多资源理论,在同时进行多项工作时,依据工作性质的差异,这些工作可能利用相同的资源,也可能利用不同的资源。


本文标签:河南自考 河南自考教育类 自学考试《工程心理学》听课笔记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azikao.net

本文地址:http://www.hazikao.net/jyl411/3949.html



《河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