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学习笔记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7:56 编辑整理:河南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有合群与群居的倾向,在群居中就离不开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离不开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就是沟通过程。研究发现,沟通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在醒着的时候,大约有70%的时间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沟通,沟通的质量也是现代生活的标志之一。过去,人们通过写信、电报进行沟通,现在,人们采用更先进的手段进行沟通,如电话、传真、大众传播,互联网等。人们通过沟通和信息交流,就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广泛的交往过程中,彼此还可能产生了情感,相互吸引,形成亲密的关系。本节将介绍人际沟通的基本过程和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人际沟通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

    沟通现象不仅发生在人类社会里,而且也广泛地存在于生物界,甚至无机界,例如,人与机器之间也具有沟通,大自然界也具有信息的传播。所以,沟通的概念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个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不管发生在什么情况下,人际沟通总是沟通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而展开的。人们在沟通时,会根据双方的特点选择沟通的内容、通道以及策略,以达到影响对方的目的。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沟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比如,人们通过沟通过程,得到了很多外界的信息,并对其做出适当的反应,以便维持个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们的自我概念也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获得的,在交往中,个体辨认他人对待自己的表情、态度和行为方式,把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作为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镜像自我过程,个体从他人那里了解了自己的形象、品行、人格,以及他人对于自己的这些特征的接纳程度,从而形成了自我概念。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于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的自我概念会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引导人积极地去适应社会环境,消极的自我概念则使人不相信自己能够获胜,因而在社会环境中可能常常采取被动适应或退缩的行为。

    沟通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如果缺乏信息交流,其语言能力及其他认知能力都将受到严重伤害。在印度发现的狼孩和在我国发现的猪孩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对于老年人和新生儿的研究也发现,如果多给他们提供剌激,特别是社会性刺激,就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也能够减缓老年人的衰老速度,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如图9.2所示。

图9.2 沟通的基本模式

(1)信息源:主要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沟通的过程通常由他们发动,沟通的对象和沟通的目的通常也由他们决定。一般说来,信息源的权威性和、可值得信赖的特征、信息源的吸引力等都会影响整个沟通过程。比如,我们通常更愿意相信有关领域的专家传递的信息,也更愿意相信具有公正品质的信息传递者所传递的信息,而且,当信息源具有外表吸引力的时候,我们也倾向于喜爱他们,从而听从于他们。

(2)信息:主要指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
觉察的信号,这些信号包括语词的和非语词的。语词信号既可以是声音的,也可以是形象(文字)的,运用语词进行沟通时,沟通的双方必须具有共同的理解。非语词信号包括身段姿态、表情动作、语调等等。一般情况下,中等程度的信息差异量较容易引起目标靶的态度改变,差异量如果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导致有效的态度改变。当将持某种态度所可能导致的危险作为劝说的理由进行沟通时,也容易引起目标靶的态度改变。劝说的技巧也很重要,当采用两面性劝说时,目标靶就会认为信息较为公正,更少偏见,于是会减少对抗和防卫,容易被说服。

(3)通道:主要指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面对面的沟通与大众传播各有自己的特点。面对面的沟通除了具有语词或非语词本身的信号以外,沟通者的心理状态信息、背景信息以及及时的反馈信息等,都容易使沟通双方的情绪被感染,从而发生更好的沟通效果。我们接受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视听途径获得的,所以日常发生的沟通也主要是视听沟通。

(4)目标靶:主要指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目标靶总是带有自己的经验、情感、观念,所
以,信息源发出的信息是否能够产生影响,还取决于目标靶是否注意、知觉这些信息,是否将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和转译,并储存在自己的知识系统中。

(5)反馈: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沟通双方不断地将自己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提供给对方,使对方了解自己所发送的信息引起的作用,了解对方是否接受了信息,是否理解了信息,他们接受信息后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从而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信息发送过程,以便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

(6)障碍:在沟通过程中,障碍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比如信息源可能是不明确的、不可靠的,发送的信息没有被有效和准确地编码,发送信息时选错了信道,目标靶没有能够对信息做出信息源所期望的反应等。另外,沟通双方之间缺乏共同的经验,比如语言不通,也可能很难建立有效的沟通。

(7)背景:沟通背景主要指沟通发生的情境。它是影响沟通过程的重要因素。在沟通过程中,背景可以提供许多信息,也可以改变或强化语词、非语词本身的意义,所以,在不同的沟通背景下,即使是完全相同的沟通信息,也有可能获得截然不同的沟通效果。

(四)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
    语言是一定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
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言语沟通。言语沟通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大多数的信息编码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言语沟通分为口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

    在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中,人们多数采用口头言语沟通的方式,例如,会谈、讨论、演讲以及对话等。口头言语沟通可以直接地及时地交流信息、沟通意见。这个过程取决于由"说"和"听"构成的言语沟通情境,说者在沟通过程中积极地对信息进行编码,然后输出信息。同时, 听者也要积极地思考说者提供的信息,进行信息译码,从而理解信息源所发送的信息,将它们储存起来并对信息源做出反应。

    在间接沟通过程中,书面言语用得比较多。书面言语沟通的好处是它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还有机会修正内容,并便于保留,所以沟通的信息不容易造成失误,沟通的准确性和持久性都较高。同时,由于人们通过阅读接受信息的速度通常高于通过听讲接受信息的速度,因而在单位时间里的书面言语沟通的效率会较高。但是,书面言语沟通往往缺乏信息提供者的背景资料,所以对目标靶的影响力不如口头言语沟通的高。

2.非言语沟通
    主要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
表情等。非言语沟通与言话沟通往往在效果上是互相补充的。有人认为,在人所获得的信息总量中,语词的只占了7%,声音的占了38%,而来自于身体语言,主要是面部语言的信息大约占
了55%左右。

    人们不仅通过他们说什么和怎么说进行沟通,而且还通过姿势、手势、面部表情、触摸,甚至他们站的与别人有多近进行沟通。言语与非言语信息并不一定要一致--有时它们是冲突的,所以要想知道哪个消息是"真的"是很难的。一般来说,人们能够很好地掌握信息的言语内容,但对非言语渠道的信息内容就很难掌握。例如,撒谎就可以通过非言语线索加以伪装。可见,要了解对社会敏感观点的潜在态度的确应该分析非言语线索。非言语渠道倾向于强调情感和形象状态的交流,以及它们对双方轮流谈话的整合。
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情:人类祖先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表情,这些表
情随着人类的进化不断发展、衍变,成为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也通过表情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会辨认表情所流露的真情实感,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埃克曼等人进行的面部表情的跨文化研究证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面部表情的判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如表9.3所示。

表9.3 不同民族个体对六种表情判断的正确性(%)

       表情的种类 愉快 厌恶 惊奇 悲哀 愤怒 恐惧
判断者
巴西人(N=40) 95 97 87 59 90 67
美国人(N=99) 97 92 95 84 67 85
阿根廷人(N=168) 98 92 95 79 90 54
智利人(N=110) 95 92 93 88 94 63
日本人(N=29) 100 90 100 62 90 66


  (2)眼行为: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眼行为被认为是表达情感信息的重要方式。在
人际沟通中,眼行为的作用是巨大而强烈的。目光接触往往能够帮助说话的人进行更好的沟通。彼此相爱的人和仇人的目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含情脉脉,后者则怒目而视。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就会与他有更多的目光接触。在一般交谈的情况下,相互注视约占31%,单向注视约占69%,每次注视的平均时间约为3秒,但相互注视约为1秒。长时间的注视会引起生理上和情绪上的紧张,对此人们通常会很快做出回避行为,以减少紧张。
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

(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采用身体姿势或身体动作来与别人交流
信息,传达情感。比如,摆手表示制止或否定;搓手或拽衣领表示紧张;拍脑袋表示自责;耸肩表示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触摸也能表达一定的情感和信息,因而也常被人们用作沟通的方式。但是身体的接触或触摸是受一定社会规则和文化习俗限制的。
身体语言大致可分为四类。

    象征: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常对身体语言有不同的理解,他们约定俗成的身体语言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有的地方用点头表示不同意,用摇头表示同意,而大多数地区对此的象征意义则正好相反。
    说明: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常常作为言语沟通的补充说明。
    调节: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在沟通过程中能够调节沟通过程,强化或弱化沟通者传达的意义、节奏和情感。
    情感表露:在沟通中,沟通者的坐姿、站姿、走姿等也传达着很多的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例如,情感亲密的人坐在一起的时候就会面对面,形成一个包围的小圈子,以排除外来人的干扰或介入。而相互憎恨的人之间的动作则大大不同,他们往往会有更高的说话声调,动作会比较激烈等等。

(4)服饰:我们从服装的质地、款式、新旧上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条件、
职业线索和审美品位等,这说明服饰也在为沟通者传达着信息,也可以起到交流的作用。

(5)讲话风格:有声语言包括许多社会符号,它在沟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告诉我们在什么
背景下什么人在对什么人说什么。例如,缓慢的、细心的讲话表示我们在与一个小孩子、一个老人人或一个外国人说话。轻声小心的讲话(比如用升调,用加强的语气、闪烁其词,附加问题等)表示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高地位的人。社会符号也告诉我们许多有关群体成员关系的信息,例如社会阶层、种族、性别、年龄等。

(6)人际空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也能传递大量的情感信息,
通常亲密则相互之间具有较近的人际距离,人疏远则相互之间具有较远的人际距离,人际距离传达的意义也具有文化特色,受环境的限制,有的民族喜欢双方保持近距离,而另一些民族则与之相反,通常陌生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会较大,但在特定情况下则不一样,或在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或拥挤的电梯上,人们由于距离太近,会产生紧张感,会避免面对面或目光接触。]
虽然非言语符号在人际沟通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非言语符号系统在使用时具有较大
的不确定性,它往往与沟通情境,沟通者的身份、年龄、性别、地位等有关,所以,非言语沟通符号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内容、气氛、条件等因素。一般情况下,非言语符号系统的使用总是与言语沟通交织在一起的。

小视窗

有效的倾听技术
    听与倾听是完全不同的。听只是对声波振动的获得,而倾听则是弄懂所听到的内容的意义,它要求对声音剌激给予注意、解释和记忆。下面8种行为与有效的倾听技术有关。

1.保持目光接触。与别人交流时保持目光接触,别人总是通过观察你的眼睛来判断你是否在倾听。
2.展现赞许性的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有效的倾听者会对所听到的信息感兴趣,那么,通过你的动作和表情把你的兴趣表现出来吧。
3.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在倾听时,应该尽量避免看表、心不在焉的翻阅文件、乱写乱画等动作,这样会使说者认为你对他讲的话题不感兴趣,也会使你的精力不集中。
4.提问。在倾听时进行提问,可以使自己更准确地理解内容,还会增强交流者双方的互动。
5.复述。用自己的话重复所听的内容,既可以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交流内容上,也可以检验自己对所听内容理解的准确性。
6.避免打断说话者。在别人说话时尽量耐心听,等别人说完了自己再说。
7.不要多说。大多数人都乐于滔滔不绝地表白自己,而忽略了别人,有效的倾听者应该能够克制自己,多听别人说的,而自己少说。
8.自觉转换听者与说者的角色。虽然有效的倾听者应该全神贯注于说者所表达的内容,但有效的倾听者不应该固着自己的角色,而应该能够使说者到听者再回到说者的角色转换十分流畅。
资料来源:Stephen P·Robbins,1996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人类具有强烈的依附于他人的需要,我们通过归属于群体和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来满足
这种需要。如果社会性交往被剥夺,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从孤独症到处在心理疾病的边缘)。社会隔离对人类个体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惩罚。大量的研究显示,几乎我们关于我们自己的所有知识,我们的技巧、能力、知觉和态度,都来自于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所进行的社会比较过程。在人际交往中,交往者有进一步接触的倾向,互相在态度上能够获得接受,在情感上得到互相肯定,就会表现为互相喜欢,互相喜欢的个体就表现为彼此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

(一)相似性与互补性

    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他人与自己的观念、态度的相似或一致,不仅是对自己观点的支持,而且也是对自己观点正确性的证实,所以,人们会更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性的人进行交往。通常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教育水平、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相似性都会影响到个体间的相互喜欢。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社会上的重大事件的看法都与自己比较一致的人,在感情上更加融洽的人。纽康姆(T.Newcomb,1961)曾对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彼此相似的人如果相互接触的机会较多的话,则增加彼此的喜欢,不相似的人如果彼此接触很多的话,仍然难以改变他们彼此的态度。在人们的交往初期,信念、价值观和个性特点的相似性的作用往往还显示不出来,这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的相似性,以及空间距离等因素起更重要的作用,随着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需要互补等方面的因素就会突出出来,甚至成为压倒其他一切因素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相似性在人际吸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当交往者双方的角色不同时,当交往者双方的需要不同时,交往者对对方的期望也就不同,这时,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行为与其角色相符合的人。由于交往双方的角色不同,因此,他们的行为也就不同,这时,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能够互补的人。比如,支配型的男性通常能够与顺从型的女性搭配成很好的夫妻,独立性较强的人往往喜欢与依赖性较强的人在一起,脾气急躁的人往往喜欢与脾气温和的人相处,这样一般能够使双方的关系更为协调,使交往者各自的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上的某些相反的、互补的特征满足相互的需要,所以,能够引起彼此的喜欢。在感情深厚的朋友之间,特别是在异性朋友或夫妻之间,互补性能够增进人际吸引的效应更为显著。

(二)个人品质

    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安德森(N.H.Anderson,1968)曾向100名大学生展示了表现性格的555个形容词的词表,询问大学生对各种性格的人的喜欢或厌恶程度,让他们对各个词进行评价,并按照自己对它们的喜欢程度排出顺序。结果发现,热情是令人喜欢的重要个性品质,一个开朗的人总是比冷淡的人具有吸引力。另外一些内在的个人特性,比如真诚、幽默、有涵养、礼貌、有能力、聪明等等,也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其次才是外表的特点,比如容貌、体形、服装等因素。尽管如此,外貌特点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显而易见的,人们都喜欢那些外表漂亮、有吸引力的人。但是外貌这个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也具有辐射效应。兰迪等人(D.Landy&H.Sigall,1974)的一项研究就发现了有趣的现象,他们让男性被试评价有关电影影响社会的短文,告诉被试短文的作者是女性。文章的客观质量有好有坏,文章的作者也分为有魅力组、无魅力组和控制组。有魅力组的短文所附的作者照片是有魅力的女性,无魅力组的短文所附的作者照片是无魅力的女性,控制组的短文不附照片。实验结果如表9.4所示。由于辐射的作用,同样的文章,当被认为是有魅力的作者写的时候,得到的评价更高,文章本身质量并不好的时候,这种效应更明显。

表9.4 魅力对短文评价的影晌

短文的客观质量 作者的外表吸引力 总计
有魅力 控制组 无魅力
6.7 6.6 5.9 6.4
不好 5.2 4.7 2.7 4.2
总计 6.0 5.5 4.3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有魅力的人所做的判断并不总是朝向有利的一面。西格尔等人(H.Sigall&N.0strove,1975)的一项研究就显示了这种现象。研究者让被试阅读详细的案件材料,让他们设想自己是法官,要对罪犯判刑。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漂亮的女性罪犯照片附在案例上,第二组所附照片是无魅力的女性罪犯,第三组是控制组。而案件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诈骗,另一种是偷窃。表9.5是这项研究的结果。

表9.5 被试给罪犯判刑的评价年数

罪行 作者的外表吸引力
有魅力 无魅力 控制组
诈骗 5.45 4.35 4.35
偷窃 2.80 5.20 5.10


   显然,对于被认为与魅力有关的诈骗罪,被试倾向于对有魅力的罪犯给予重判,平均刑期明显长于其他两组,而其他两组间没有明显的差别。另一方面,在与外表魅力无关的偷窃罪方面,具有外表魅力的罪犯却得到了同情,平均给予的判刑年数低于其他两组。可见,尽管在一般情况下漂亮的外表能够使人们做出更为积极的评价,但是,当人们感到有外表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时,则会反过来倾向于做出更不利的判断。

(三)接近性与熟悉性

    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特别是在交往的初期更是如此。比如,学生在排定座位后,同座的和邻座的同学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因而多半能够互相吸引,成为好朋友。住在一起的邻居也是如此。

    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0)曾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为研究对象,多次研究他们之间的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结果发现,相互沟通的多少与彼此居住距离的远近有关,人们选择的新朋友多为隔壁邻居(41%),其次是隔一个门的邻居(22%),再次是住在同一层的邻居(10%)。另外一些学者在其他大学里所做的类似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但是,接近性这个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将越来越少,尤其是当交往者双方的关系紧张时,空间距离越接近,彼此的反应会越消极。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任何一个群体的内部,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际关系结构,而这种人际关系结构对于整个
群体的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群体成员之间在心理上关系十分融洽、亲密,那么,就会促进整个群体的力量发挥,否则,就会破坏整个群体的权威性,并且使群体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所以,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结构,对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测量,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群体的整体力量。

    了解人际关系的内部结构及其特征的方法很多,例如,我们可以统计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的次数,了解彼此之间的态度、价值观的一致性, 各归属群体的性质和特征等等,而在这一领域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雷诺(J.C.Moreno,1934)所首创的,这种方法从群体的角度揭示了成员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喜爱、冷淡或反感的人际关系状况,并且,通过数量化指标的确立,这种方法还可以研究群体的结构、群体中的威望和权力的分配方式与形式,从而诊断群体的积极性水平等等。目前,这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多种领域。

(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

    莫雷诺认为,在每一个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由于存在着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一定会反映在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上。那么,如果考察成员之间在特定情境下的相互选择行为或行为意向,就应该能够了解成员之间的心理联系状况。比如,成员相互之间进行肯定选择,那就意味着他们之间在心理上是相互接纳的关系,如果他们之间进行否定的选择,那就说明他们之间在心理上是相互排斥的关系。所以,可以假设,在一个群体中,成员在不同评价意义上进行肯定或否定选择的时候,就反映出了这些成员之间在该评价意义方面的人际关系状况。因此,只要测定成员在群体中对其他人的选择和他自己被选择的情况,就可以了解成员与他人的关系状况,也可以了解该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及整个群体的结构状况。

(二)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

    社会测量法最基本的技术包括两个步骤,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其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在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中,要让被试指出三个或五个在一个群体中自己最喜欢和他坐在一起(或一起吃饭、成为亲密的朋友、住在隔壁、一起出去旅游、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和工作小组等)的人。对每一个所选择的人,要按照自己选择的喜好顺序进行排列。

    例如:"我过生日最愿意请的朋友,第一是________,第二是________,第三是________。"

    选择的人数最好限制在5人以内,如果选择的人数太多,结果的处理的工作量就会很大。选择也可以是反向的,例如提出最不喜欢的人,但这样做的副作用较大,容易引起群体内部的隔阂和矛盾,所以,一般不提倡用反向选择的方法。

    对选择结果的处理,需要先根据群体总人数〈n〉制成n×n行列表,表内记入各成员的选择关系或排斥关系,最喜欢的给3分,其次给2分,再次的给1分(如表9.6)。这样就可以从表中一目了然地知道群体中谁是最被大家所喜欢的人,或谁是最被大家所不喜欢的人了,还可以看出谁与谁之间是互选的,以及整个群体中的心理气氛和人员之间的结构关系等等。


表9.6 人际关系矩阵表

       被选者 A B C D E F G
选者
A 3 2 1 3 1 2
B 1 1 1 2 3 2
C 2 3 2 2 1 3
D 3 3 1 3 2 1
E 2 2 2 1 3 3
F 1 3 2 1 2 2
G 3 3 2 1 2 2
分类合计 12 17 10 7 14 12 13


      
    从表9.6中可以看出,"B"最被人喜欢,"D"被人喜欢的最少。通过这样的矩阵表,就可以将一个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的大致状况显示出来了。

    做好人际关系矩阵表以后,还可以再做出更直观的人际关系图。图中的每一个小圆圈表示一个成员,箭头表示选择的方向,双箭头表示互选,单箭头表示单选,被箭头指向最多的个体就是明星,不被箭头指向的个体就是孤立者(如图9.3所示)。
图9.3中,X就是一名群体中的孤立者,Y就是两个互选且排他的好朋友,Z则是三个互选的成员组成的小群体,0显然是群体中的明星。

图9.3 人际关系图

(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

    社会测量法主要可以了解群体内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这种方法,可以把群体成员心理上的结合加以数量化,而且揭示出的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不被当事人所觉察的,比如成员之间的好感或情绪方面的联系等。另外,运用这种方法了解一个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状况相对比较节省时间,因而,社会测量法一经问世,就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广泛注意,被广泛运用于工厂、机关、学校等团体的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测查和人员选拔、人事推荐等。大量的研究者还为社会测量法的发展作了很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测量方法的改进措施,如现在被广泛运用于儿童群体人际关系测量的"同伴提名法",用于测查群体成员选择动机和被成员所重视的人员范围的"参照测量法"和"关系测量法"等。




《河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河南自考便捷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串讲笔记 > 教育类

心理学学习笔记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日期:2018-05-23 12:27:56  整理:河南自考网  浏览(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有合群与群居的倾向,在群居中就离不开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离不开个体之间的信息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就是沟通过程。研究发现,沟通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人在醒着的时候,大约有70%的时间都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沟通,沟通的质量也是现代生活的标志之一。过去,人们通过写信、电报进行沟通,现在,人们采用更先进的手段进行沟通,如电话、传真、大众传播,互联网等。人们通过沟通和信息交流,就可以建立各种各样的人际关系,在广泛的交往过程中,彼此还可能产生了情感,相互吸引,形成亲密的关系。本节将介绍人际沟通的基本过程和人际吸引的条件。

一、人际沟通

(一)什么是人际沟通

    沟通现象不仅发生在人类社会里,而且也广泛地存在于生物界,甚至无机界,例如,人与机器之间也具有沟通,大自然界也具有信息的传播。所以,沟通的概念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沟通指的是人与信息的相互作用,人与机器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大自然界的信息交流。狭义的沟通主要指在社会生活中的人际沟通,是信息的发送者与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信息相互作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沟通的双方彼此交流各种思想、情感、观念、态度和意见,从而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人际沟通可以发生在个人与个人之间,也可以发生在个人与群体或群体与群体之间,还可以发生在大众传播过程中。不管发生在什么情况下,人际沟通总是沟通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满足某种需要而展开的。人们在沟通时,会根据双方的特点选择沟通的内容、通道以及策略,以达到影响对方的目的。

(二)人际沟通的功能

    沟通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能够促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协调人们的社会生活,使人们的行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从而使社会生活维持动态的平衡。比如,人们通过沟通过程,得到了很多外界的信息,并对其做出适当的反应,以便维持个体正常的生命活动。人们的自我概念也是通过与他人的交往和沟通获得的,在交往中,个体辨认他人对待自己的表情、态度和行为方式,把别人对待自己的方式作为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镜像自我过程,个体从他人那里了解了自己的形象、品行、人格,以及他人对于自己的这些特征的接纳程度,从而形成了自我概念。个体的自我概念对于个体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积极的自我概念会使人对自己充满信心,引导人积极地去适应社会环境,消极的自我概念则使人不相信自己能够获胜,因而在社会环境中可能常常采取被动适应或退缩的行为。

    沟通还具有需要满足的功能,个人通过表达自己的身心状态,实现与他人的联系,明确人际关系的行动方向,从而使自我价值得以实现。研究结果显示,人类如果缺乏信息交流,其语言能力及其他认知能力都将受到严重伤害。在印度发现的狼孩和在我国发现的猪孩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对于老年人和新生儿的研究也发现,如果多给他们提供剌激,特别是社会性刺激,就能够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速度,也能够减缓老年人的衰老速度,有利于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人际沟通的基本模式

    人际沟通的基本要素是:信息源、信息、通道、目标靶、反馈、障碍和沟通背景,如图9.2所示。

图9.2 沟通的基本模式

(1)信息源:主要指拥有信息并试图进行沟通的人。沟通的过程通常由他们发动,沟通的对象和沟通的目的通常也由他们决定。一般说来,信息源的权威性和、可值得信赖的特征、信息源的吸引力等都会影响整个沟通过程。比如,我们通常更愿意相信有关领域的专家传递的信息,也更愿意相信具有公正品质的信息传递者所传递的信息,而且,当信息源具有外表吸引力的时候,我们也倾向于喜爱他们,从而听从于他们。

(2)信息:主要指信息源试图传递给目标靶的观念和情感,它们必须被转化为各种可以被别人
觉察的信号,这些信号包括语词的和非语词的。语词信号既可以是声音的,也可以是形象(文字)的,运用语词进行沟通时,沟通的双方必须具有共同的理解。非语词信号包括身段姿态、表情动作、语调等等。一般情况下,中等程度的信息差异量较容易引起目标靶的态度改变,差异量如果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导致有效的态度改变。当将持某种态度所可能导致的危险作为劝说的理由进行沟通时,也容易引起目标靶的态度改变。劝说的技巧也很重要,当采用两面性劝说时,目标靶就会认为信息较为公正,更少偏见,于是会减少对抗和防卫,容易被说服。

(3)通道:主要指沟通信息的传送方式。面对面的沟通与大众传播各有自己的特点。面对面的沟通除了具有语词或非语词本身的信号以外,沟通者的心理状态信息、背景信息以及及时的反馈信息等,都容易使沟通双方的情绪被感染,从而发生更好的沟通效果。我们接受的信息绝大多数都是通过视听途径获得的,所以日常发生的沟通也主要是视听沟通。

(4)目标靶:主要指沟通过程中的信息接受者。目标靶总是带有自己的经验、情感、观念,所
以,信息源发出的信息是否能够产生影响,还取决于目标靶是否注意、知觉这些信息,是否将这些信息进行编码和转译,并储存在自己的知识系统中。

(5)反馈:沟通过程是一个交互作用的过程,沟通双方不断地将自己对接受到的信息的反应提供给对方,使对方了解自己所发送的信息引起的作用,了解对方是否接受了信息,是否理解了信息,他们接受信息后的心理状态是怎样的,从而根据对方的反应调整自己的信息发送过程,以便达到预期的沟通目的。

(6)障碍:在沟通过程中,障碍可能会发生在任何一个环节,比如信息源可能是不明确的、不可靠的,发送的信息没有被有效和准确地编码,发送信息时选错了信道,目标靶没有能够对信息做出信息源所期望的反应等。另外,沟通双方之间缺乏共同的经验,比如语言不通,也可能很难建立有效的沟通。

(7)背景:沟通背景主要指沟通发生的情境。它是影响沟通过程的重要因素。在沟通过程中,背景可以提供许多信息,也可以改变或强化语词、非语词本身的意义,所以,在不同的沟通背景下,即使是完全相同的沟通信息,也有可能获得截然不同的沟通效果。

(四)人际沟通的类型

1.言语沟通
    语言是一定社会约定俗成的符号系统。人们运用语言符号进行信息交流,传递思想、情
感、观念和态度,达到沟通目的的过程,叫做言语沟通。言语沟通是人际沟通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大多数的信息编码都是通过语言进行的。言语沟通分为口语沟通和书面言语沟通。

    在面对面的人际沟通中,人们多数采用口头言语沟通的方式,例如,会谈、讨论、演讲以及对话等。口头言语沟通可以直接地及时地交流信息、沟通意见。这个过程取决于由"说"和"听"构成的言语沟通情境,说者在沟通过程中积极地对信息进行编码,然后输出信息。同时, 听者也要积极地思考说者提供的信息,进行信息译码,从而理解信息源所发送的信息,将它们储存起来并对信息源做出反应。

    在间接沟通过程中,书面言语用得比较多。书面言语沟通的好处是它不受时空条件的限制,还有机会修正内容,并便于保留,所以沟通的信息不容易造成失误,沟通的准确性和持久性都较高。同时,由于人们通过阅读接受信息的速度通常高于通过听讲接受信息的速度,因而在单位时间里的书面言语沟通的效率会较高。但是,书面言语沟通往往缺乏信息提供者的背景资料,所以对目标靶的影响力不如口头言语沟通的高。

2.非言语沟通
    主要指说和写(语言)之外的信息传递,包括手势、身体姿态、音调(副语言)、身体空间和
表情等。非言语沟通与言话沟通往往在效果上是互相补充的。有人认为,在人所获得的信息总量中,语词的只占了7%,声音的占了38%,而来自于身体语言,主要是面部语言的信息大约占
了55%左右。

    人们不仅通过他们说什么和怎么说进行沟通,而且还通过姿势、手势、面部表情、触摸,甚至他们站的与别人有多近进行沟通。言语与非言语信息并不一定要一致--有时它们是冲突的,所以要想知道哪个消息是"真的"是很难的。一般来说,人们能够很好地掌握信息的言语内容,但对非言语渠道的信息内容就很难掌握。例如,撒谎就可以通过非言语线索加以伪装。可见,要了解对社会敏感观点的潜在态度的确应该分析非言语线索。非言语渠道倾向于强调情感和形象状态的交流,以及它们对双方轮流谈话的整合。
非言语沟通的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表情:人类祖先为了适应自然环境,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表情,这些表
情随着人类的进化不断发展、衍变,成为非言语沟通的重要手段。人们通过表情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也通过表情理解和判断他人的情感和态度,学会辨认表情所流露的真情实感,是人类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内容。埃克曼等人进行的面部表情的跨文化研究证实,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面部表情的判断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如表9.3所示。

表9.3 不同民族个体对六种表情判断的正确性(%)

       表情的种类 愉快 厌恶 惊奇 悲哀 愤怒 恐惧
判断者
巴西人(N=40) 95 97 87 59 90 67
美国人(N=99) 97 92 95 84 67 85
阿根廷人(N=168) 98 92 95 79 90 54
智利人(N=110) 95 92 93 88 94 63
日本人(N=29) 100 90 100 62 90 66


  (2)眼行为: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可见,眼行为被认为是表达情感信息的重要方式。在
人际沟通中,眼行为的作用是巨大而强烈的。目光接触往往能够帮助说话的人进行更好的沟通。彼此相爱的人和仇人的目光是完全不同的,前者含情脉脉,后者则怒目而视。当我们喜欢一个人的时候,我们就会与他有更多的目光接触。在一般交谈的情况下,相互注视约占31%,单向注视约占69%,每次注视的平均时间约为3秒,但相互注视约为1秒。长时间的注视会引起生理上和情绪上的紧张,对此人们通常会很快做出回避行为,以减少紧张。
眼行为的功能主要有:注意、劝说、调节和表达情感。

(3)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采用身体姿势或身体动作来与别人交流
信息,传达情感。比如,摆手表示制止或否定;搓手或拽衣领表示紧张;拍脑袋表示自责;耸肩表示不以为然或无可奈何;触摸也能表达一定的情感和信息,因而也常被人们用作沟通的方式。但是身体的接触或触摸是受一定社会规则和文化习俗限制的。
身体语言大致可分为四类。

    象征: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常对身体语言有不同的理解,他们约定俗成的身体语言也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例如,有的地方用点头表示不同意,用摇头表示同意,而大多数地区对此的象征意义则正好相反。
    说明: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常常作为言语沟通的补充说明。
    调节:身体语言或身体动作在沟通过程中能够调节沟通过程,强化或弱化沟通者传达的意义、节奏和情感。
    情感表露:在沟通中,沟通者的坐姿、站姿、走姿等也传达着很多的信息,特别是情感信息。例如,情感亲密的人坐在一起的时候就会面对面,形成一个包围的小圈子,以排除外来人的干扰或介入。而相互憎恨的人之间的动作则大大不同,他们往往会有更高的说话声调,动作会比较激烈等等。

(4)服饰:我们从服装的质地、款式、新旧上往往可以看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经济条件、
职业线索和审美品位等,这说明服饰也在为沟通者传达着信息,也可以起到交流的作用。

(5)讲话风格:有声语言包括许多社会符号,它在沟通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告诉我们在什么
背景下什么人在对什么人说什么。例如,缓慢的、细心的讲话表示我们在与一个小孩子、一个老人人或一个外国人说话。轻声小心的讲话(比如用升调,用加强的语气、闪烁其词,附加问题等)表示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高地位的人。社会符号也告诉我们许多有关群体成员关系的信息,例如社会阶层、种族、性别、年龄等。

(6)人际空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是表露人际关系的"语言",也能传递大量的情感信息,
通常亲密则相互之间具有较近的人际距离,人疏远则相互之间具有较远的人际距离,人际距离传达的意义也具有文化特色,受环境的限制,有的民族喜欢双方保持近距离,而另一些民族则与之相反,通常陌生人之间的空间距离会较大,但在特定情况下则不一样,或在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或拥挤的电梯上,人们由于距离太近,会产生紧张感,会避免面对面或目光接触。]
虽然非言语符号在人际沟通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非言语符号系统在使用时具有较大
的不确定性,它往往与沟通情境,沟通者的身份、年龄、性别、地位等有关,所以,非言语沟通符号在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内容、气氛、条件等因素。一般情况下,非言语符号系统的使用总是与言语沟通交织在一起的。

小视窗

有效的倾听技术
    听与倾听是完全不同的。听只是对声波振动的获得,而倾听则是弄懂所听到的内容的意义,它要求对声音剌激给予注意、解释和记忆。下面8种行为与有效的倾听技术有关。

1.保持目光接触。与别人交流时保持目光接触,别人总是通过观察你的眼睛来判断你是否在倾听。
2.展现赞许性的点头和恰当的面部表情。有效的倾听者会对所听到的信息感兴趣,那么,通过你的动作和表情把你的兴趣表现出来吧。
3.避免分心的举动或手势。在倾听时,应该尽量避免看表、心不在焉的翻阅文件、乱写乱画等动作,这样会使说者认为你对他讲的话题不感兴趣,也会使你的精力不集中。
4.提问。在倾听时进行提问,可以使自己更准确地理解内容,还会增强交流者双方的互动。
5.复述。用自己的话重复所听的内容,既可以使自己的注意力集中于交流内容上,也可以检验自己对所听内容理解的准确性。
6.避免打断说话者。在别人说话时尽量耐心听,等别人说完了自己再说。
7.不要多说。大多数人都乐于滔滔不绝地表白自己,而忽略了别人,有效的倾听者应该能够克制自己,多听别人说的,而自己少说。
8.自觉转换听者与说者的角色。虽然有效的倾听者应该全神贯注于说者所表达的内容,但有效的倾听者不应该固着自己的角色,而应该能够使说者到听者再回到说者的角色转换十分流畅。
资料来源:Stephen P·Robbins,1996

二、人际吸引的条件

    人类具有强烈的依附于他人的需要,我们通过归属于群体和发展亲密的人际关系来满足
这种需要。如果社会性交往被剥夺,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适应不良(从孤独症到处在心理疾病的边缘)。社会隔离对人类个体来说实际上是一种潜在的惩罚。大量的研究显示,几乎我们关于我们自己的所有知识,我们的技巧、能力、知觉和态度,都来自于我们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时所进行的社会比较过程。在人际交往中,交往者有进一步接触的倾向,互相在态度上能够获得接受,在情感上得到互相肯定,就会表现为互相喜欢,互相喜欢的个体就表现为彼此吸引。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有:

(一)相似性与互补性

    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与我们具有相似态度和价值观的人,并与之表现相互吸引。他人与自己的观念、态度的相似或一致,不仅是对自己观点的支持,而且也是对自己观点正确性的证实,所以,人们会更喜欢那些与自己具有相似性的人进行交往。通常年龄、性别、社会背景、教育水平、职业、经济收入等方面的相似性都会影响到个体间的相互喜欢。在相似性的诸多因素中,态度是最主要的因素,人们更容易喜欢那些对社会上的重大事件的看法都与自己比较一致的人,在感情上更加融洽的人。纽康姆(T.Newcomb,1961)曾对相似性对人际吸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彼此相似的人如果相互接触的机会较多的话,则增加彼此的喜欢,不相似的人如果彼此接触很多的话,仍然难以改变他们彼此的态度。在人们的交往初期,信念、价值观和个性特点的相似性的作用往往还显示不出来,这时年龄、社会地位、外貌的相似性,以及空间距离等因素起更重要的作用,随着交往的加深,信念、价值观、需要互补等方面的因素就会突出出来,甚至成为压倒其他一切因素的影响因素。

    一般来说,相似性在人际吸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当交往者双方的角色不同时,当交往者双方的需要不同时,交往者对对方的期望也就不同,这时,人们倾向于喜欢那些行为与其角色相符合的人。由于交往双方的角色不同,因此,他们的行为也就不同,这时,人们喜欢那些与自己能够互补的人。比如,支配型的男性通常能够与顺从型的女性搭配成很好的夫妻,独立性较强的人往往喜欢与依赖性较强的人在一起,脾气急躁的人往往喜欢与脾气温和的人相处,这样一般能够使双方的关系更为协调,使交往者各自的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上的某些相反的、互补的特征满足相互的需要,所以,能够引起彼此的喜欢。在感情深厚的朋友之间,特别是在异性朋友或夫妻之间,互补性能够增进人际吸引的效应更为显著。

(二)个人品质

    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外在的因素变得越来越不重要,而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却变得越来越重要。安德森(N.H.Anderson,1968)曾向100名大学生展示了表现性格的555个形容词的词表,询问大学生对各种性格的人的喜欢或厌恶程度,让他们对各个词进行评价,并按照自己对它们的喜欢程度排出顺序。结果发现,热情是令人喜欢的重要个性品质,一个开朗的人总是比冷淡的人具有吸引力。另外一些内在的个人特性,比如真诚、幽默、有涵养、礼貌、有能力、聪明等等,也是影响人际吸引的重要因素。其次才是外表的特点,比如容貌、体形、服装等因素。尽管如此,外貌特点对人际交往的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显而易见的,人们都喜欢那些外表漂亮、有吸引力的人。但是外貌这个因素在人际交往中也具有辐射效应。兰迪等人(D.Landy&H.Sigall,1974)的一项研究就发现了有趣的现象,他们让男性被试评价有关电影影响社会的短文,告诉被试短文的作者是女性。文章的客观质量有好有坏,文章的作者也分为有魅力组、无魅力组和控制组。有魅力组的短文所附的作者照片是有魅力的女性,无魅力组的短文所附的作者照片是无魅力的女性,控制组的短文不附照片。实验结果如表9.4所示。由于辐射的作用,同样的文章,当被认为是有魅力的作者写的时候,得到的评价更高,文章本身质量并不好的时候,这种效应更明显。

表9.4 魅力对短文评价的影晌

短文的客观质量 作者的外表吸引力 总计
有魅力 控制组 无魅力
6.7 6.6 5.9 6.4
不好 5.2 4.7 2.7 4.2
总计 6.0 5.5 4.3


    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人们对有魅力的人所做的判断并不总是朝向有利的一面。西格尔等人(H.Sigall&N.0strove,1975)的一项研究就显示了这种现象。研究者让被试阅读详细的案件材料,让他们设想自己是法官,要对罪犯判刑。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漂亮的女性罪犯照片附在案例上,第二组所附照片是无魅力的女性罪犯,第三组是控制组。而案件又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诈骗,另一种是偷窃。表9.5是这项研究的结果。

表9.5 被试给罪犯判刑的评价年数

罪行 作者的外表吸引力
有魅力 无魅力 控制组
诈骗 5.45 4.35 4.35
偷窃 2.80 5.20 5.10


   显然,对于被认为与魅力有关的诈骗罪,被试倾向于对有魅力的罪犯给予重判,平均刑期明显长于其他两组,而其他两组间没有明显的差别。另一方面,在与外表魅力无关的偷窃罪方面,具有外表魅力的罪犯却得到了同情,平均给予的判刑年数低于其他两组。可见,尽管在一般情况下漂亮的外表能够使人们做出更为积极的评价,但是,当人们感到有外表魅力的人在滥用自己的美貌时,则会反过来倾向于做出更不利的判断。

(三)接近性与熟悉性

    空间上距离较近的个体,相互间接触的机会较多,能够增进彼此的了解,所以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成为知己,特别是在交往的初期更是如此。比如,学生在排定座位后,同座的和邻座的同学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因而多半能够互相吸引,成为好朋友。住在一起的邻居也是如此。

    费斯廷格(L.Festinger,1950)曾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为研究对象,多次研究他们之间的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结果发现,相互沟通的多少与彼此居住距离的远近有关,人们选择的新朋友多为隔壁邻居(41%),其次是隔一个门的邻居(22%),再次是住在同一层的邻居(10%)。另外一些学者在其他大学里所做的类似研究,也得到了同样的结果。
但是,接近性这个因素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作用将越来越少,尤其是当交往者双方的关系紧张时,空间距离越接近,彼此的反应会越消极。

三、人际关系的测量

    任何一个群体的内部,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人际关系结构,而这种人际关系结构对于整个
群体的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如果群体成员之间在心理上关系十分融洽、亲密,那么,就会促进整个群体的力量发挥,否则,就会破坏整个群体的权威性,并且使群体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所以,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结构,对群体内部人际关系进行有效的测量,有助于更好地发挥群体的整体力量。

    了解人际关系的内部结构及其特征的方法很多,例如,我们可以统计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的次数,了解彼此之间的态度、价值观的一致性, 各归属群体的性质和特征等等,而在这一领域中最常用的方法是社会测量法。社会测量法是由心理学家莫雷诺(J.C.Moreno,1934)所首创的,这种方法从群体的角度揭示了成员在人际交往与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喜爱、冷淡或反感的人际关系状况,并且,通过数量化指标的确立,这种方法还可以研究群体的结构、群体中的威望和权力的分配方式与形式,从而诊断群体的积极性水平等等。目前,这种方法广泛地应用于多种领域。

(一)社会测量法的原理与假设

    莫雷诺认为,在每一个群体中,成员与成员之间由于存在着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关系,所以,他们的心理上必然会产生相互影响,而这种相互影响也一定会反映在他们彼此之间的行为上。那么,如果考察成员之间在特定情境下的相互选择行为或行为意向,就应该能够了解成员之间的心理联系状况。比如,成员相互之间进行肯定选择,那就意味着他们之间在心理上是相互接纳的关系,如果他们之间进行否定的选择,那就说明他们之间在心理上是相互排斥的关系。所以,可以假设,在一个群体中,成员在不同评价意义上进行肯定或否定选择的时候,就反映出了这些成员之间在该评价意义方面的人际关系状况。因此,只要测定成员在群体中对其他人的选择和他自己被选择的情况,就可以了解成员与他人的关系状况,也可以了解该成员在群体中的地位以及整个群体的结构状况。

(二)社会测量法实施的步骤

    社会测量法最基本的技术包括两个步骤,其一是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其二是对问卷或访谈结果的分析处理。在社会测量问卷或访谈中,要让被试指出三个或五个在一个群体中自己最喜欢和他坐在一起(或一起吃饭、成为亲密的朋友、住在隔壁、一起出去旅游、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和工作小组等)的人。对每一个所选择的人,要按照自己选择的喜好顺序进行排列。

    例如:"我过生日最愿意请的朋友,第一是________,第二是________,第三是________。"

    选择的人数最好限制在5人以内,如果选择的人数太多,结果的处理的工作量就会很大。选择也可以是反向的,例如提出最不喜欢的人,但这样做的副作用较大,容易引起群体内部的隔阂和矛盾,所以,一般不提倡用反向选择的方法。

    对选择结果的处理,需要先根据群体总人数〈n〉制成n×n行列表,表内记入各成员的选择关系或排斥关系,最喜欢的给3分,其次给2分,再次的给1分(如表9.6)。这样就可以从表中一目了然地知道群体中谁是最被大家所喜欢的人,或谁是最被大家所不喜欢的人了,还可以看出谁与谁之间是互选的,以及整个群体中的心理气氛和人员之间的结构关系等等。


表9.6 人际关系矩阵表

       被选者 A B C D E F G
选者
A 3 2 1 3 1 2
B 1 1 1 2 3 2
C 2 3 2 2 1 3
D 3 3 1 3 2 1
E 2 2 2 1 3 3
F 1 3 2 1 2 2
G 3 3 2 1 2 2
分类合计 12 17 10 7 14 12 13


      
    从表9.6中可以看出,"B"最被人喜欢,"D"被人喜欢的最少。通过这样的矩阵表,就可以将一个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的大致状况显示出来了。

    做好人际关系矩阵表以后,还可以再做出更直观的人际关系图。图中的每一个小圆圈表示一个成员,箭头表示选择的方向,双箭头表示互选,单箭头表示单选,被箭头指向最多的个体就是明星,不被箭头指向的个体就是孤立者(如图9.3所示)。
图9.3中,X就是一名群体中的孤立者,Y就是两个互选且排他的好朋友,Z则是三个互选的成员组成的小群体,0显然是群体中的明星。

图9.3 人际关系图

(三)社会测量法的应用

    社会测量法主要可以了解群体内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群体中有无非正式小群体,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这种方法,可以把群体成员心理上的结合加以数量化,而且揭示出的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不被当事人所觉察的,比如成员之间的好感或情绪方面的联系等。另外,运用这种方法了解一个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状况相对比较节省时间,因而,社会测量法一经问世,就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广泛注意,被广泛运用于工厂、机关、学校等团体的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测查和人员选拔、人事推荐等。大量的研究者还为社会测量法的发展作了很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测量方法的改进措施,如现在被广泛运用于儿童群体人际关系测量的"同伴提名法",用于测查群体成员选择动机和被成员所重视的人员范围的"参照测量法"和"关系测量法"等。


本文标签:河南自考 河南自考教育类 心理学学习笔记 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azikao.net

本文地址:http://www.hazikao.net/jyl411/7486.html



《河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