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自考认知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

发布日期:2019-07-25 15:10:06 编辑整理:河南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一章 绪论(名、选、填)

一、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1、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2、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二、发展史

1、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2、一些心理学家把1956年9月11日确定为认知心理学的生日,许多重要的研究者出席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讨论会。另一个重要转折点是Ulric Neisser(1967)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

3、重要的新的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学,大部分早期的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完成的。格式塔心理学派也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

三、认知心理学现状

1、心理表征;表征就是代表的意思。认知途径也已经渗透到了大多数以往没有强调思维过程的心理学领域。

2、※生态学效度是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对认知心理学最普遍的一个抱怨是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效度。

3、认知科学是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认知科学包括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人类学、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知道方法):⑴脑损伤病人研究;⑵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⑶磁共振成像(MRI扫描);⑷事件相关电位;⑸单细胞记录技术。其中⑸不能用在人类身上。

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模拟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章 知觉

一、模式识别的含义与理论

1、知觉:是使用我们先前的知识,收集并解释我们的感觉所登记的刺激的过程。

2、※模式识别理论的主要假设,观点,彼此之间的区别?

①模式识别是指对感觉刺激复杂排列的识别。②模式识别理论:⑴模板匹配理论;⑵原型模型;⑶区别性特征模型;⑷计算途径。⑴原型模型:按照原型模型,我们记忆中存储着抽象的、理想化的模式或原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确,二者之间可以有一些小的不一致。⑵区别性特征模型认为,我们对刺激的辨别是在少量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将一个刺激同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在解释人们如何识别字母时,该模型认为在人的记忆中存储着每个字母的特征成分。在记忆中的区别性特征相比较。区别性特征模型假定,字母的区别性特征是不变的,不管一个字母是手写体、印刷体还是打字体。⑶模板匹配理论:是把一个刺激同一套模板,即我们存储在记忆中的一些特定的模式相比较。在把刺激同许多不同的模板相比较之后,我们注意到匹配得最好的模板,这种理论强调,刺激必须与模板精确地匹配。

◎※整体优先效应:(完成任务)Navon要求被试或者在整体水平上,或者在局部水平上,对刺激进行识别。结果发现,当局部字母很小并且靠得很近时,同局部水平上的识别(即报告小字母)相比,被试在整体水平上的识别(即报告大字母),速度更快。当要求被试在整体水平上识别刺激时,局部特征与整体特征是否匹配,并不影响被试的反应时。然而,当要求被试在局部水平上对刺激进行识别时,如果整体特征同局部特征一致,那么,被试的反应要快。上述结果表明,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然而,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匹配,影响局部的知觉。这些结果提示知觉过程中存在整体优先。因此,上述结果模式称整体优先效应。

⑶区别性特征模型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Gibson的研究证明,当一些字母共用很多关键特征时,人们判断这些字母是否相同要花更长的时间。共用许多关键特征,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其潜伏期要长。对类似这样的字母对,判断得相对要快。判断的速度快慢依赖于共用的区别性特征的数目。区别性特征模型的优势在于,它不仅与心理学实验数据一致,也得到了一些生物学研究证据的支持。某一个神经元可能对一个垂直的光栅有强烈的反应,而距离非常近的另一个神经元,则可能对偏离垂直方向10°的光栅有最强的反应。一小块视皮层可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神经元,其中一些对垂直的线条作出特别的响应,另一些对水平的线条作出特别的响应,还有一些则对特异性的斜线作出特别的响应。视觉系统似乎包含了一些专门的特征觉察器,它们帮助我们对字母和简单模式的某些特征作出识别。

有关视知觉的最近的一些工作,确定了大脑皮层中加工相同刺激不同方面的分离的神经通路,即what和where通路。What通路从枕叶中的初级视皮层向颞叶下行,订要负责加工视觉刺激的颜色、形状和特性(即刺激的身份或刺激是什么)。Where通路则从枕叶向顶叶上行,主要负责位置和运动信息的加工。

⑷计算途径。在一个叫做成分识别的理论中,考察了三维形状的分类,这种成分识别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特定观察角度的物体,可以用一些简单三维形状的排列来表征。Biederman将这些简单的三维形状称作几何离子。三个几何离子的排列,能够向人们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对任何物体进行分类,几何离子理论,本质上属于三维物体认别的区别性特征理论。

3、※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我们所讨论的模式识别所强调的是自下而上加工,也叫数据驱动或刺激驱动加工,它强调了刺激本身在模式识别中的重要性。知识和期望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客体。这样,除了自下而上加工之外,模式识别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过程,即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这种加工强调概念和高水平过程对模式识别的影响。

※词优效应:是指同出现在非词(即一串无关的字母,如orwk)中相比,当一个字母(如k)出现在非词(如work)中时,我们对它的识别更快、更准确。

许多研究证明了自上而下加工在字母识别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在镶嵌目标字母的单词中,目标字母不发音时,词优效应也存在。

4、※过去经验和模式识别(掌握实验方法、发现问题、说明问题……P36图):Schacter和他的同事(1991)证明,与物体有关的过去经验,的确能够帮助人们识别物体。这些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三维物体的图画。其中一些物体称作可能图形,从结构上看,这些图形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存在。而另一些物体称作不可能图形,它们包含结构上的违反,在三维空间中不可能存在。实验并不要求被试记住这些图形。相反,只是要求被试判断图形主要是面向右侧还是主要面向左侧。后来,研究者将这些图形和他们先前没有看过的新图形,一起呈现给被试,并要求被试判断每个图形是否真地存在于三维空间,或者是否是一个不可能的图形。结果显示,对于可能图形来说,同先前没有出现过的新图形相比,被试对先前出现过的图形,判断得更快。然而,对于不可能图形来说,新图形和旧图形判断的潜伏期没有差异。这些结果在后来的一些研究中得到了重复。Schacter和他的同事们所进行的上述研究提示,我们能够存储可能图形的结构,因此,过去经验促进了相对快的、自上而下的过程。然而,由于我们的知觉系统不能对不可能图形作出一致的解释,所以,我们不能存储不可能图形的结构。这样,在识别不可能图形时,看不到自上而下的过去经验的作用。

5、面孔失认病人LH试验

(1)面孔特异性损伤现象及其理论意义:神经心理学家研究过一些极端罕见的面孔失认病人,这些病人虽然不能识别人的面孔,但能识别农场里动物的面孔,病人的失认是极端特异性的,即只是在识别人的面孔方面有问题。患有深度面孔失认,但视力正常,检查发现有正常的形状觉察和形状辨别能力,在一些涉及不寻常观察角度和物体轮廓的知觉测验上,表现出一定的损伤。然而,最严重的损伤出现在要求知觉和识别面孔的测验上。即使是能够正确辨别出来的面孔,他也并不是靠实际意义上的识别,而是靠使用推论策略。也不能对面孔的年龄、性别或面部表情作出判断。无论是在再认记忆测验还是成对联想学习任务上,同刺激为人的面孔相比,当刺激为动物的面孔时,成绩要好。

倒置效应:将照片旋转180o不能识别人物是谁;倒置会破坏面孔识别。

面孔失认实验:实验时,研究者向LH呈现三张同一类型的图片(面孔、鞋子,可正反放置),在三张图片中有一张目标图片,他总是正面的。另外两张为探测图片,其中一张为正确图片,一张为干扰图片,两张均为3/4侧面观。目标图片和探测图片或者同时呈现,或相继呈现。另外,目标图片呈现在上方,而两个探测图片并排呈现在下方。研究者要求LH完成匹配任务,即通过言语反应指出,位于下边的两张探测图片中,那一张与上面的图片相同。结果发现,同正常方位的刺激相比,LH对倒置的刺激识别的更好,无论目标图片和探测图片是同时还是相继呈现,无论刺激的图片内容是什么(面孔、鞋子),当正常方位时,LH的识别成绩都是机遇水平。实验说明:LH能可靠地匹配倒置刺激,但不能匹配正常方位刺激的事实,基于部分的加工通路是完整的,但是,当面对正常方位的刺激时,基于整体的加工通路会对基于部分的加工通路造成干扰。倒置的刺激不存在这种干扰,所以识别的好。当刺激为正常方位时,LH对整体刺激语境特别敏感,而且,LH不能克服整个结构所产生的影响。该实验说明:两种刺激上所观察到的同样的模式,消弱了有关面孔加工模块性的结论。
 

第三章 注意(一)

注意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多种心理现象共用的一个名称,注意这个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与注意相关的现象:选择性注意、注意转移、分心信息抑制和集中注意。

※一、Stroot效应

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在Stroop效应实验中,为完成任务,被试不得不面临一种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颜色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出印刷颜色这一维度。

Stroop(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他发现,人们命名100个冲突词的墨水颜色,平均要花110称的时间。相比之下,命名100个实心彩色正方形的墨水颜色,平均只需63秒。二者之间47秒的差异代表Stroop干扰量或Stroop效应量。

同年青人相比,老年人有较大的Stroop干扰效应。

Stroop干扰量已经被用作估计抑制系统效能的一种指标。干扰量越大,抑制效能越低。

※二、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

与注意有关的两种加工层次,即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加工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控制加工主要用在困难的或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中。自动加工是平行的,换句话说,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或更多个项目。相比之下,控制加工是系列的,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项目。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容易时,人倾向于使用自动加工。当任务包含不熟悉项目因而比较困难时,人将使用控制加工。

※三、特征整合理论

※特征整合理论:把加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散注意,人利用平行加工,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即在分散注意阶段,人自动地加工孤立的特征。无关项目较多时,被试的目标觉察速度,和刺激显示中只包含3个项目,因此无关项目较少时的一样快。结果说明,特征登记或编码是自动的。这样,在特征整合理论中,分散注意是相对低层次的加工,粗略地等同于自动加工。这种加工几乎不需要努力,以至于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发生。※第二个阶段为集中注意,主要进行系列加工,即一次只识别一个客体。粗略地等同于控制加工。特征整合理论实质上认为,尽管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错觉性结合是指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注意超负荷或人们分心时,特别是对注意的要求很高时,会出现这种现象。

记忆依赖于注意。我们只能记住我们所注意到的东西。

※四、有关选择性注意的早期理论

※◎Welford(1952)通过实验证明,当相继快速呈现两个信号,而且被试必须对两个信号都作快速反应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间,依赖于从第一个刺激开始呈现到第二个刺激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差,即刺激呈现差异,简称SOA.同长SOA相比,当SOA非常短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要慢。Welford将这种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心理不应期(简称PRP)※。

◎早期的关于注意的实验,所采用的流行的实验范式是双耳分听。在这种范式中,主试通过耳机,向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听觉刺激。通常,到达两耳的是不同的刺激。然后,要求被试完成一些任务。在分散注意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试同时注意两个信息。然后,在选择性注意实验中,指导语告诉被试注意呈现给一只耳朵的信息,忽视同时呈现给另一只耳朵的其他信息。在实验条件下,研究者可以向人的同一只耳朵呈现两个听觉刺激。这两个刺激可以以不同的声音出现,也可以相同的声音出现。因为两个听觉刺激到达的是同一只耳朵,因此刺激的空间位置相同。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向人的两只耳朵呈现上述刺激。一些研究显示,声音之间物理的声学差异和位置的物理分离,均有助于信息选择,其中,最有效的线索是位置的物理分离。这些结果表明,听者能够选择性地注意具备某些普通物理特征的刺激,同时能够拒绝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刺激。

※五、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在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整个神经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信息传输速率有限的单一通道。出于经济考虑,在神经系统的容量有限部分之前,需要有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他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此外,在选择性的过滤器之前,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六、衰减作用模型

※Treisman证明,只是在6%的试验中,被试能够报告来自非注意通道的词。这说明,94%的试验中,非注意并不能突破过滤器。如果所有到来的信息得到完全加工,那么不可能有如此少的突破。Treisman假设,过滤器并不是像Broadbent所说的那样,遵循全或无的操作原则,他指出,过滤器的作用不是阻挡所有不符合注意选择标准的信息,而是衰减或减弱非注意通道的强度。该理论被称为衰减作用模型。如果到来的信息不是全部被阻挡,那么与当前与其相一致的部分信息,或与个体相关的部分信息,都可能足以提高那些词的激活,使之超越意识阈限。※

Deutsch的晚期选择理论:在该理论中,对平行加工的限制,更靠近晚期的反应阶段,而不是早期的识别阶段。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在加工的早期被选择,而是在完全加工之后。

※早晚之争与瓶颈的位置:为探讨瓶颈在哪一位置,平行加工停止,系列加工开始,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的基本逻辑是,如果非追随耳中的信息能够加工到较高的语义水平,那么,说明注意选择发生在相对靠后的阶段。呈现给被试非注意耳中的词,与追随信息或者语义相关,或者有联想关系,或者完全无关。结果发现,尽管被试不能记住呈现在非注意耳中的任何词,但是,当注意耳与非注意耳中所呈现的词有语义关系时,被试说出追随词所花的时间更长。这说明,非追随耳中的词得到了无意识的语义加工。
 

第四章 注意(二)

一、※负启动现象

※Neill(1977)使用Stroop色词任务的变式,进行实验,因为首次关注选择注意过程一旦完成之后,无关信息的命运问题,该研究被看成是开拓性的。实验:Neill创设并比较了两种条件。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匹配。如被试先看到用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意义为“绿”),紧接着看到用绿色墨水印刷的“BLUE”(意义为“蓝”)。另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并不匹配。Neill所感兴趣的是前一种条件。后一种条件实际上只是充当基线。Neill要求被试命名Stroop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他发现,前一种条件下,被试的颜色命名显得特别困难。Neill认为,一定是起干扰作用的Stroop刺激词的意义,如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一词的意义“绿”,受到了抑制。其逻辑是,如果被抑制的意义(如“绿”)后来恰好变得与任务有关,如后来的刺激“BLUE”正是用绿色墨水印刷的,那么,被试对后来的刺激词的印刷颜色进行命名,要相对困难。Tipper将上面这种现象命名为负启动。

范式:一种试验的方法被稳定下来。

二、※负启动反转:(1)Neill(1977)在实验中发现,当使用宽松指导语,即指导语不强调准确时,负启动消失,而出现正启动,这种现象被称作负启动反转。(2)为什么当对速度的强调超过对准确的强调时,负启动么转为正启动呢?一种解释是,过分强调速度,将导致被试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抑制最初被激活的无关信息的表征。一旦这样的表征后来变得与任务有关,正启动效应就有可能出现,即观察到反转。

三、返回抑制(简称IOR):通常,有效提示会促进加工,然而,外周提示之后延迟300ms或更长时间,那一位置的目标觉察,不仅没有受到促进,反而变慢,这种效应称为返回抑制(IOR)。

四、脑损伤病人的注意缺陷

1、※视觉忽视:视觉忽视病人通常右半球顶叶受到损伤。这种损伤导致他们在简单的定向任务上存在困难,换句话说,他们不能注意到对侧空间。

Posner和Cohen(1984)提出,这些结果需要用视觉注意的三个成分来解释。这三个成分是:(1)把视觉注意施加到一个目标上;(2)把注意从一个目标上解除;(3)把注意转移到新的目标上。

2、视觉忽视究竟是基于空间的还是基于客体的?Driver和Halligan设计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在这项实验中,环境空间和以客体为中心的空间互相对立。其逻辑是,向视觉忽视病人呈现一幅图,图上画有两个无意义图形,要求病人判断两个无意义图形是否相同。当环境轴和客体轴相同时,病人将作出错误的判断,即认为两个图形相同。Driver和Halligan想知道,如果画有无意义图形的纸旋转,因此客体的关键部分跨环境轴,从被忽视的空间移到非忽视空间。结果显示,当画有无意义的纸旋转之后,病人仍然认为两个图形相同。这说明病人忽视的是客体的一侧。Driver和Halligan的实验非常清楚地证明,视觉忽视可以是客体主轴的一侧,而不简单是那个客体所占据的空间的一侧。

3、Hillis,Mordkoff和Caramazza对一名半侧空间忽视病人进行研究,该研究为回答注意窗口大小究竟是否可以调整,并进而揭示空间注意机制,提供了非常好的来自病灶性脑损伤病人的证据。病人NG,在临摹、划线、阅读、书写和其它视觉任务上,表现出严重的右半空间忽视。改变或调整NG期待空间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在特定位置上所呈现的刺激被忽视一侧(右侧)的目标觉察成绩。刺激为视觉呈现200毫秒的圆环这些圆环或者左边有缺口,或者右边有缺口。NG的任务是判断圆环上是否有缺口。如果认为有,就按一下空格键,如果认为没有,不按任何键。通过在在不同位置上呈现圆环,来改变注意窗口大小。结果发现,当圆环总是出现在屏幕中心,并且缺口在右边时,NG的漏报率为94%。然而,当圆环随机地出现在左、右或中心等不同位置时,对出现在屏幕中心且缺口在右边的圆环,NG的漏报率下降到46%,而出现在屏幕右侧且缺口在右边的圆环,漏报率为88%。显然,同样是出现在屏幕中心缺口在右边的圆环,在不同条件下,漏报率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左、右或中心等不同位置上随机地呈现圆环,使得右半空间忽视病人NG的漏报率大大下降。这说明NG能够在期望和任务要求的基础上,调整注意窗口的大小。通过变化刺激(圆环)大小改变注意窗口的大小。所有的圆环都呈现在屏幕中心。结果发现,当只出现小圆环且小圆环的缺口朝右时,NG的漏报率为92%。然而,当大、小圆环随机出现时,同样是缺口朝右的小圆环,NG的漏报率下降到60%。显然,出现的大圆环放大了NG的注意窗口,使得这种条件下,缺口朝右的小,圆环上的缺口,远离注意窗口的边缘,因此觉察成绩有所改善。

上述两项实验说明:⑴半空间忽视并不损伤病人调整注意窗口大小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注意损伤的性质作一些限制;⑵非优势顶叶损伤,能导致半空间忽视这种注意缺陷的梯度变化。注意窗口的中心,忽视现象最轻,脑损伤对侧注意窗口的边缘,忽视现象最严重。Hillis等人的结果,对总是用距观察者中心和/或环境中心的绝对距离,来定义半空间忽视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此外,Hillis等人的结果也支持视觉空间注意的“变焦透镜”隐喻。
 

第五章 记忆

一、记忆模型(四个记忆模型)

※1、多重存储模型的特点、内容

多重存储模型:该模型假设,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由于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所以,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按照Atkinson和Shiffrin的假设,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按听觉或声音特性编码,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按语义和意义特性编码。

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工作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相反,对信息操作的强调意味着,工作记忆更象是一个工作台。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

2、加工水平途径:也称加工深度途径,人们加工材料的方式,影响后来的回忆效果。同浅的感觉加工相比,深的意义加工,产生更永久的记忆保持。

产生效应是指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许多实验都观察到这种效应。实验以英文单词为材料,并且使用了两组被试。一组被试完成产生任务,另一组被试完成大声朗读任务。结果发现,产生任务条件下,被试后来的回忆成绩更好,即出现了产生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忆出的信息更多。实验要求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等四个角度,对词表进行加工。前三种加工角度经常用于加工水平研究领域,第四种角度要求被试判断一个特定的词能否用到自己身上。当人们联系自身加工或考虑一个词时,该词的记忆效果最好。

3、Tulving的记忆模型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中所存储的材料的性质上。Tulving 发表过一篇题为“情节和语义记忆”的论文。Tulving 最初的模型,只是区分了两种记忆,即情节和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Tulving(1972)认为,情节记忆中存储着关于事件发生时间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信息。这种信息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情节记忆不仅储存着过去发生的事件,还储存着将来发生的事件以及记忆测验上的项目表。

语义记忆是指被组织起来的一般知识,它包括相当稳定的知识结构,包括关于词的知识,也包括许多不容易用词来表达的我们所知道的东西。

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经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从发展的角度看,程序性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语义知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

老年痴呆受损顺序:情节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

4、平行分布加工途径

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之间一个最主要的区别是:外显记忆任务要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象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这样的传统记忆测验,都属于外显记忆任务,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需要外显地参照特定的学习情节,都需要对特定的学习情节进行有意识回忆。

2、内隐记忆任务:内隐记忆作务是无意识回忆。不要求人们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而只是要求人们完成一种知觉任务或一种认知任务。典型地,这些任务看起来与先前学习过的任何材料都无关。任务的指导语中也丝毫不提“记得”或“回忆”这样的字样。常用的内隐记忆任务包括词干补全、残词补全、指明几个刺激中自己所偏爱的那一个、词汇判断和知觉辩认。内隐记忆任务的共同特征是在这些任务中,特定学习情节中所编码的信息,无需后来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回忆,而是通过先前学习情节中所获得的信息对后来作业的促进作用,表达出来。

3、※纯粹暴光效应是指被试对原来不熟悉,但现在通过暴露而熟悉了的刺激的偏爱,因此也称偏爱效应。因为在实际的测验期间并没有提及先前的学习情节,所以,纯粹暴露效应,在性质上,属于内隐记忆任务。

日常记忆研究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人们的记忆有多精确。

※4、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的影响因素——心理学家从以下方面提出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1)当人们识别面孔时(2)当人们在所目击的事件发生之后接受了误导性的信息时(3)当人们对从未发生的事件产生虚假记忆时,记忆的不精确性都会出现。面孔识别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通常对属于自己种族的面孔记忆得更好,如果事发时目击者对嫌疑犯面孔的注意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记忆的准确性也会下降倒摄抑制是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因为最近学过的新材料的干扰,人们回忆旧材料有困难。倒摄抑制也会导致目击者不精确的记忆。

※5、Loftus等人的幻灯片实验是如何做的?能说明什么问题?

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幻灯片。一辆跑车在一个交叉路口停下来,然后转弯,撞上一个行人。一半被试所看的幻灯片上交叉路口处有允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半被试则在交叉路口处看到停车标志。呈现时间20分钟~一周,被试回答一些关于交通事故的细节问题。一个关键问题,或者包含于幻灯片中细节一致的信息,或者包含不一致的信息,或者不提及这种细节。回答完问题后,被试看到两张幻灯片,一张上面有允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张上面有停车标志。被试的任务是选出他们先前看过的幻灯片。结果发现,同接受一致和中性两种信息的被试相比,接受了不一致信息的被试,再认的准确率要低。这说明,事后的误导性信息,会导致不精确的记忆。



第六章 一般知识组织

一、语义记忆组织的模型

1、特征比较模型:特征比较模型认为,概念按照一些特征或属性存储在记忆中。例如,与“猫”这一概念有关的一些特征包括有毛、不喜欢水、有四条腿、喵喵叫、有尾巴、能捉老鼠等。

定义特征是指那些必要的特征;特点特征是指那些仅仅是描述性的、并不必要的特征。

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采用句子核证技术所完成的一些实验。在这类实验中,被试看一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所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子是真是假。被试的反应潜伏期被记录下来。使用这种技术,一个普遍的发现是典型性效应,即当一个项目是某个范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然而,特征比较模型难于解释同样是使用句子核证技术,所获得的另一个普遍的发现,即范畴大小效应。该效应是指,当一个项目所属范畴的成员数目少时,被试判断更快。按照特征比较模型,小范畴定义特征的数目更多,因此,特征比较需要花的时间应该更长(不是更短),这显然同范畴大小效应的实验发现相矛盾。

2、原型途径观点、特点:①按照Rosch(1973)的理论,人们根据原型来对范畴进行组织。所谓原型,是指一个范畴的最典型的项目。按照原型途径,人们通过把一个特定的项目同原型进行比较,来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属于某一个范畴。值得注意的是,范畴的原型,不必真的在现实世界中存在。还指出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可以在与原型接近的程度上有区别。原型途径认为,不是范畴的所有成员都平等。相反,一个范畴倾向于具有等级组织的结构。其中,一段是最有代表性的或与原型最接近的成员,另一端是离原型最远的成员。

②简述原型特点。⑴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⑵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角色;⑶启动之后人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⑷在句子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⑸原型具有相似家族范畴的普遍属性。

启动效应:如果目标项目出现之前,先出现一个有某种关系的启动项目,那么,被试对目标项目的反应快。

3、语义记忆从几个不同的水平来组织。如“家具”、“椅子”和“扶手椅”。同样一个物体,可以属于几个不同的相关的范畴。一种范畴水平叫做上位范畴,如“家具”;第二种范畴水平叫做基本范畴,如“椅子”;第三种范畴水平叫做下位范畴,如“扶手椅”。

4、基本范畴具有特殊的地位:⑴人们用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身份。当人们想表达一个概念时,基本范畴已经足够了;⑵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⑶基本范畴名称产生启动效应。⑷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基本范畴对于普通人具有特别的价值,但是,对于专家来说,下为范畴可能也有特殊意义。

 

二、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经典实验)研究了四名曾经患单纯疱疹性脑炎的病人。结果发现,同无生命物体相比,这些病人在产生和理解有生命物体的名称时,表现出更大的困难。例如,病人JBR,只能识别或命名48个有生命物体中的2个,但正确地描述和命名了48个无生命物体中的45个。总的来看,相对于无生命物体来说,这些病人的有生命物体方面的知识损伤更为严重。将这种现象称范畴特异性损伤。

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的理论意义:第一种观点认为,语义知识按分类学意义上的范畴来组织。第二种观点不是用有无生命这样的二分法来解释范畴特异性损伤,而是强调视觉信息与有生命物体的识别之间的关系。第三种观点可以称之为特征途径。最简单的特征途径认为,语义知识按照不同的感觉运动通道来组织。按照这种途径,特定语义特征对知识获得和描述来说,具有不同的权重。对有生命物体知识获得或有生命物体识别来说,同功能特征相比,知觉特征有更大的权重。因此,在有生命物体范畴内,概念的区分和加工更多地依赖于它们的知觉特征。然而,对人造物体来说,情况刚好相反。换句话说,同知觉特征相比,功能特征有更大的权重。因此,在人造物体范畴内,概念的区分和加工更多地依赖于它们的功能特征。

 

三、评估语义记忆的方法:范畴流畅性;语义范畴判断;图片分类;对症命名;口头阅读;词图匹配;口语词书写词匹配;同义判断;词语义联想;根据描述命名;特征核证;语义相似判断。

 

四、痴呆与语义记忆损伤:病人对260幅普通物体的图片进行对证命名,四次测验。发现既可用相当刻板的知识的层次结构来解释,也可用分布特征网络来解释。一些基于分布式神经网络原则的解释,也强调了两种范畴之间,在知识的不同成分间相互关联的程序和模式上的区别。在这种网络中,语义特征是表征的基本单元,而特征退化是SD病人精细信息丧失的原因。



第七章 表象

在许多方面,心理表象和真实物体的知觉非常相似。例如,我们对大象的心理表象比我们对兔子的心理表象要大。在心理表象领域,研究者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是什么——心理表象在人的记忆中究竟如何存储。也就是说,心理表象到底是以图像的形式存储,还是以更抽象的语言的形式存储。按照模拟码存储的观点,表象是知觉的“近亲”。

 

一、心理旋转:Shepard的经典实验

Shepard和他的同事们在内的一些研究者,将旋转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其它刺激材料上。如Cooper和Shepard曾经向被试呈现上些非对称性的字母如“R”。他们系统变化这些字母的倾斜角度,变化范围为0-360o,变化间距为60o.这意味着有6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即顺时针方向分别倾斜0o(360o)、60o、120o、180o、240o和300o.此外,旋转为正常角度的刺激,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反的。被试的任务是做“正”或“反”的判断。Cooper和Shepard发现,当倾斜角度从0o向180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也相应地增长。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o向360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并不相应地增长,而是相应地缩短。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o向360o变化时,被试的心理旋转不是逆时针方向进行,而是顺时针方向进行。因此,倾斜角度为300o的刺激,同倾斜240o的刺激相比,作出正确判断的潜伏期要短,而不是长。这样,Cooper和Shepard的实验再次有力地证明,心理上的旋转,在性质上类似于实际物体的物理旋转,因而为表象以模拟码形式存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Georgopoulos和他的同事们使用猴子运动皮层的单细胞记录技术,发现了猴子心理旋转的一些生理学方面的证据。他们训练每个猴子按垂直的、逆时针的方向将一个把柄移动到作为参照点的目标灯光处。这意味着,无论目标灯光出现在什么地方,猴子都应该以目标灯光为参照点,垂直地、逆时针地旋转把柄。研究者记录了猴子旋转把柄期间的皮层活动。后来,把柄并不出现,但目标灯光同样出现在各个位置,猴子皮层的活动仍然被研究者记录下来。实验结果显示,同移动把柄相比,当把柄并不出现时,反应的皮层细胞相同。这一方面证实了猴子的心理旋转,另一方面则说明,心理上的旋转与实际的旋转把柄,有着相同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表象与知觉之间的相似性,也得到了神经主理学方面的证据的支持。曾经收集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表明,视觉表象牵连大脑皮层中负责视觉加工的区域。所综述的研究,使用了多种神经科学的研究技术。例如,一些研究者研究了视觉皮层损伤的个体。在这些病人中,许多病人不能产生表象。

 

二、认知地图

1、认知地图是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认知地图能够表征空间环境中的距离、形状和方向。

2、空间框架理论观点、证据

Franklin和Tversky提出了空间框架模型。该模型强调,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方向(如上下)特别突出。上下维度特别突出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关,而地心引力对我们所知觉的世界,有着不对称的影响。而前后、左右两个维度都不具备这种性质。另一个原因是,上和下非常容易区分开。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能够对上下维度作出快速判断。

实验:Franklin和Tversky曾经向被试视觉呈现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描写了10个不同的情景,分别描述旅馆大厅、歌剧院、仓库等。每个描写都提到了5个位于合理位置的物体。这些物体位于观察者的上、下、前、后、左或右。Franklin和Tversky要求被试在阅读完每个描述之后,想象自己正面对着不同的物体。然后,他们要求被试确定,每个不同方位上,都分别有什么物体。例如,什么物体在被试的头上边。他们测量了被试回答问题的反应潜伏期。Franklin和Tversky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是,反应潜伏期是否依赖于测验的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换句话说,是否所有方位的决策都一样愉?结果发现,人们对哪个物体在上边和下边,回答得很快。而对哪个物体在前边和后边,判断得要慢一些。至于对哪个物体在左边和右边,则判断得最慢。Franklin和Tversky还要求被试描述他们是如何完成实验任务的。所有的被试都报告说,当阅读那些描述材料时,他们构建了空间环境的表象。

在突出性方面次之的维度是前后维度:该维度尽管与地心引力无关,但是,相对于我们身后的物体而言,我们看前面的物体或与前面的物体发生作用,更容易一些。此外,前部和后部是不对称的,这使得我们容易区分前和后。最不突出的维度是左右维度:首先,左右维度与地心引力无关。其次,我们对位于我们左边和右边的物体,觉察得几乎一样好。此外,人的右边一半和左边一半基本上是对称的。左和右通常难以区分。我们偶乐地会混淆左边和右边。例如,有时,当你嘴里告诉别人向左转弯时,其实,你想说的是右边。显然,我们需要更多的加工时间来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因此,左右判断要花更长的时间。
 

第八章 语言

 

一、概念

1、心理词典:可以看成是一种知识库,这种知识库被用来储存词汇的正字法、语音、语义和句法等信息。所谓的正字法是使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

2、许多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Broca和Wernicke所确定的大脑区域。这两个区域分别称作Broca区和Wernicke区,前者靠近大脑额叶,后者位于皮层后部。Broca区损伤会导致病人言语变慢、吃力,Broca失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表达受到损伤。Wernicke失语病人语量较多,说话滔滔不绝,一般需要制止才能使其谈话停止,但却不能表达意义。Wernicke失语病人,理解言语也有严重困难。总的来看,Wernicke失语的主要特点是理解言语受到损伤。

3、Petersen的实验:Petersen和他的同事们使用PET扫描技术,对人完成语言任务时大脑的活动,作了分析。其逻辑是,向被试呈现一系列越来越复杂的语言任务,然后,从复杂任务所产生的血流模式中,减去相邻的简单任务所产生的血流模式。因此,这种技术能够识别与每个语言成分相联系的大脑活动。

通过血流模式的相减的方法发现:⑴当人们被动地看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枕皮层;⑵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最活跃的区域是颞皮层;⑶说出词这种任务激活了顶皮层的运动区;⑷意义产生(想出一个有关的动词)任务激活了额皮层和颞皮层的后部。

 

二、简述视觉词汇的三个假设

一个是直接通达假设,认为读者能够直接从视觉词获得词的意义。另一种假设称作语音中介假设或间接通达假设,认为必须把词的视觉形式转化为语音形式,然后才能找到关于词的意义的信息。第三个假设叫做双通路假设,认为有关词意义的语义记忆,既可以通过视觉通路直接达到,也可以通过语音通路,间接达到。

直接通达假设最强的证据可能来自临床上对深层诵读困难的观察。所谓深层诵读困难,不能把印刷启转化为声音。这些病人不能读出简单的无意义的词,也不能判断哪些视觉呈现的词之间互相押韵。这些病人不能使用把视觉词转化为声音这样的中介环节。能够看印刷词,然后识它的意义。即使是没有转化为声音或言语码。

词汇歧义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同音同形异义词;另一类是异音同形异义词;还有一类是同音异形异义词。

 

三、简述词汇歧义消解的主要理论

四种典型的模型:多重通达模型、选择通达模型、重排序通达模型和整合模型。⑴多重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的所有意义都自动通达。语境不能直接影响词汇加工,但可对词汇加工器的输出起作用,进而选择合适的意义。它预期,在一致和不一致的语境中都应该观察到启动效应。

⑵选择通达模型认为,语境能够引导读者通达歧义词的合适意义。尽管歧义词两个意义都有一些最初的激活,但只通达与语境相一致的意义。选择通达模型预期读者将利用语境来选择歧义词合适的意义,依靠语境的模型和歧义词加工的花园路径都属于这类模型。⑶重排序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可供选择的意义按相对频率高低顺次激活,语境信息通过提高合适意义的激活程度来影响通达。因此,不同类型的歧义词上应该观察到不同的结果模式。⑷ 整合模型认为,最初的激活也是有顺序的,但语境仅仅是在后词汇的整合阶段影响词汇加工器的输出,一个意义的成功整合会自动中止任何未完成的通达过程。

 

四、花园中径理论框架(句法歧义消解的理论)

在花园中径理论框架中,研究者曾经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句法分析原则,一个是最小附加原则,其含义是,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并不假定任何潜在的不必要的节点,按照这一原则,当遇到歧义结构时,第一遍的句法分析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将建构最简单的可能的结构。另一个是迟关闭原则,其含义是,只要语法上允许,读者总是倾向于把每个新的语言材料附加到当前刚刚假定的从句或短语上,该原则能够保证新的成分即时地附加到先前的材料上,因而使得超出读者工作记忆限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花园路径模型,它假定句法分析包含两个阶段,最初,只是纯粹的句法分析原则起作用,然后,语义的和词汇的信息才起作用,它们被用来证实或拒绝最初阶段的输出。
 

第九章 问题解决

一、问题及含义

1、当人们想要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但又不能立即找到达到该目标的合适的路径时,人们所从事的活动,都可以称作问题解决。

2、问题的特征

每个问题都包含着三个特征:即⑴初始状态,它描述了问题开始时的情境;⑵目标状态,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人们达到目标状态;⑶障碍,它描述了一些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迈进有困难。

3、问题解决的步骤:①问题的确定②问题的定义和表征③策略形成④信息组织⑤资源分配⑥监控⑦评估。

4、简述理解问题的二个步骤:理解问题所需的第一个步骤是注意重要的或相关的信息,而忽视无关的材料;理解问题的第二个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如何表征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途径

1、一种是算法,所谓算法是指迟早总会产生解决办法的方法。一种叫做穷尽搜索的方法,就是一种算法。使用这种方法时,人们会尝试一个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答案。

2、一般来说,人们花在搜索答案上的时间,粗略地同问题空间的大小成比例。※问题空间是指,对于一个问题解决者来说,所出现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通常一个问题还可能有其它的解决办法。然而,如果问题解决者没有意识到这些解决办法,那么,这些解决办法将不被包括在问题空间里。问题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策略是手段-目的分析和类推。

3、在小人和魔鬼过河测试中,如果将小人和魔鬼改成不同国家的居民,问题的性质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些有着同样的根本结构和解决办法,但细节不同的问题称作问题同构。

问题解决的类推途径还有其它一些标准的术语。我们当前努力解决的问题通常称作目标问题。为了解决目标问题,我们应该参考过去我们解决过的类似的问题,即所谓的源问题。

 

三、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理论联系实际)

⑴专业知识。专家在特定领域的代表性任务上,总是有不俗的表现。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0年的努力和实践。Ericsson和他的同事们(1993)发现,一组20岁的老练的小提琴演奏者,每个人都花过10000多个小时的时间认真地练习。专家并不只是比其他人更“聪明”。Ceci和Liker发现,赌赛马方面的专家,其智商并不比非专家高,主要是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胜过他人。①知识基础,新手和专家在他们的知识基础方面有巨大的区别。②记忆:专家和新手记忆与专业领域有关的信息的能力不同。专家的记忆技能是非常特异的。③表征:新手和专家表征的能力也不同。新手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表面特征,而专家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结构。④问题解决途径:同新手相比,当专家遇到一个其专业领域范围内的新问题时,他们更可能使用手段-目的策略。也就是说,他们把问题分成几个子问题,按照特定的顺序解决问题,专家开始工作之前,规划问题解决步骤的能力更强,专家适用类推途径的方式不同。解决问题时,专家更可能对不同问题之间结构上的相似性作出评价,新手更容易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干扰,因此经常选择不合适的源问题。

⑤对初始状态进行精细加工:同新手相比,专家对问题的初始状态考虑得更彻底。⑥速度和准确性:同新手相比,专家对问题的解决更快,准确性更高,因为它们的操作更加自动化,专家能够同时考虑几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⑦元认知技能: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的一个重要成分。专家对自己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能力更强。专家似乎能够更好地判断问题的难度。他们也能更好地意识到什么时候他们正在犯错误,他们也能更恰当地分配时间。

⑵心理定势。是指一种心理上的惯例或不动脑筋的僵化,这种惯例或僵化往往阻碍有效的问题解决。Luchins(1942)的水罐问题是有关心理定势的经典实验。有三个水罐,A、B和C.列出三个水罐的容积。为了得到一定量的液体,可以使用这些水罐。Luchins发现,几乎所有被试,在解决了问题1-5之后,坚持用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6和7.心理定势不仅干扰问题解决的质量,也干扰问题解决的速度。

⑶功能固着:是指我们给物体所指定的功能,倾向于是固定的或稳定的。

⑷问题的性质:顿悟和非顿悟问题。当我们解决类似顿悟问题时,问题的解决办法,通常会突然闯入我们的头脑。而且,我们会立即认识到这个解决办法是正确的。相比之下,当我们遇到非顿悟问题时,我们通常使用推理技巧和一套常规的解决程序,逐渐地解决问题。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开始解决顿悟问题时,通常他们会相信一些没有根据的假设。这意味着,人们可能搜索错误的问题空间。因此,自上而下加工不恰当地支配了人们的思维。越是坚持自上而下思维,越是难以从这种境地中走出来。为了正确地解决问题,人们可能需要休息片刻,以便于误导性的信息不再主宰人们的思维。与顿悟问题不同,非顿悟问题典型地受益于自上而下加工。

当解决顿悟问题时,一旦我们接近正确的解决办法,我们会体验到信心的突然跳跃。事实上,信心的突然增高,可以用来区别顿悟和非顿悟问题。
 

第十章 推理

1、条件推理是一种最普遍的演绎推理任务,它描述了“如果……那么……”关系。因此,这种推理能够告诉我们条件之间的关系。

2、简述四种条件推理情境

⑴肯定前件。它是指我们假定“如果……”分句真。这种推理导致正确的结论;⑵肯定后件。它是指我们假定“那么……”分句真。这种推理导致错误的结论;⑶否定前件。它是指我们假定“如果……”分句假。否定前件也会导致错误的结论;⑷否定后件。它是指我们假定“那么……”分句假。这种推理导致正确的结论。

当解决实验室中的推理问题时,我们的背景知识经常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平均89%以上的被试使用证实的策略。只有25%的被试选择否定后件这种合适的策略。研究证明,关于合理性的信仰,影响人们是否采用否定后件的方法。

3、证实而不是证伪。

⑴Wason(1968)有关证实偏向的经典实验。Wason所用的材料为四张正方形卡片,每张卡片一面上有一个英文字母,另一面上有一个数字。这四张卡片上的字母和数字要遵循这样一个规则,即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的话,那么,它的另一面是偶数数字。Wason要求被试回答,为了查明这个规则是真还是假,需要翻看哪一张或哪几张卡。Wason的选择任务说明了人们在解决推理问题时的证实偏向。人们宁愿尽力志证实一个假设,而不是尽力去证伪。

⑵信封邮票任务,说明了具体的推理问题与抽象的推理问题之间的区别。

他们向被试呈现四种材料,一种是未封口的信封的背面,一种是封了的信封的背面,另外两种是分别贴有50里拉和40里拉邮票的信封的正面。被试的任务是检查寄信人是否违反了邮政局关于“封了的信封必须加贴50里拉邮票”的规定。要求被试应该翻看哪一个或哪几个信封;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翻看了那个封了的信封和那个贴有40里拉邮票的信封。翻看封了的信封,本质上属于肯定前件,而翻看贴有40里拉邮票的信封,本质上属于否定后件。这项实验说明,在“抓住不守法者”这种具体的实际的推理任务中,人们能够自发地应用否定后件这种证伪的推理方法。





《河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河南自考便捷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串讲笔记 > 医学类

2019年自考认知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

日期:2019-07-25 15:10:06  整理:河南自考网  浏览(

第一章 绪论(名、选、填)

一、认知和认知心理学

1、认知是一种心理活动,它包括知识的获得、贮存、转化和使用。

2、认知心理学代表心理学研究的一种特定的理论定向、角度和途径。这种途径强调心理结构和过程。

二、发展史

1、内省:指被训练过的观察者仔细的、小心地注意他们自己的感觉,精确的辨别这些感觉,并尽可能客观地报告这些感觉。

2、一些心理学家把1956年9月11日确定为认知心理学的生日,许多重要的研究者出席了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讨论会。另一个重要转折点是Ulric Neisser(1967)出版了《认知心理学》一书。

3、重要的新的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学,大部分早期的有关问题解决的研究是格式塔心理学家完成的。格式塔心理学派也强调顿悟在问题解决中的重要。

三、认知心理学现状

1、心理表征;表征就是代表的意思。认知途径也已经渗透到了大多数以往没有强调思维过程的心理学领域。

2、※生态学效度是指研究所获得的结果也应该能够适用于现实世界中自然发生的行为。

对认知心理学最普遍的一个抱怨是认知心理学的生态学效度。

3、认知科学是当今试图回答有关心的问题的一个领域,它考察知识的性质、组成、发展和运用。认知科学包括心理学、哲学、语言学、人类学、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方法(知道方法):⑴脑损伤病人研究;⑵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ET扫描);⑶磁共振成像(MRI扫描);⑷事件相关电位;⑸单细胞记录技术。其中⑸不能用在人类身上。

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模拟有很大的区别。
 

第二章 知觉

一、模式识别的含义与理论

1、知觉:是使用我们先前的知识,收集并解释我们的感觉所登记的刺激的过程。

2、※模式识别理论的主要假设,观点,彼此之间的区别?

①模式识别是指对感觉刺激复杂排列的识别。②模式识别理论:⑴模板匹配理论;⑵原型模型;⑶区别性特征模型;⑷计算途径。⑴原型模型:按照原型模型,我们记忆中存储着抽象的、理想化的模式或原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要十分精确,二者之间可以有一些小的不一致。⑵区别性特征模型认为,我们对刺激的辨别是在少量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些将一个刺激同另一个刺激区别开来的特征叫做区别性特征。在解释人们如何识别字母时,该模型认为在人的记忆中存储着每个字母的特征成分。在记忆中的区别性特征相比较。区别性特征模型假定,字母的区别性特征是不变的,不管一个字母是手写体、印刷体还是打字体。⑶模板匹配理论:是把一个刺激同一套模板,即我们存储在记忆中的一些特定的模式相比较。在把刺激同许多不同的模板相比较之后,我们注意到匹配得最好的模板,这种理论强调,刺激必须与模板精确地匹配。

◎※整体优先效应:(完成任务)Navon要求被试或者在整体水平上,或者在局部水平上,对刺激进行识别。结果发现,当局部字母很小并且靠得很近时,同局部水平上的识别(即报告小字母)相比,被试在整体水平上的识别(即报告大字母),速度更快。当要求被试在整体水平上识别刺激时,局部特征与整体特征是否匹配,并不影响被试的反应时。然而,当要求被试在局部水平上对刺激进行识别时,如果整体特征同局部特征一致,那么,被试的反应要快。上述结果表明,当要求识别整体时,局部特征的性质,即局部特征是否与整体特征相匹配,并不影响整体的知觉。然而,当要求识别局部时,整体特征的性质,即整体特征是否与局部特征相匹配,影响局部的知觉。这些结果提示知觉过程中存在整体优先。因此,上述结果模式称整体优先效应。

⑶区别性特征模型得到了一些实验证据的支持。Gibson的研究证明,当一些字母共用很多关键特征时,人们判断这些字母是否相同要花更长的时间。共用许多关键特征,被试判断这两个字母是否相同,其潜伏期要长。对类似这样的字母对,判断得相对要快。判断的速度快慢依赖于共用的区别性特征的数目。区别性特征模型的优势在于,它不仅与心理学实验数据一致,也得到了一些生物学研究证据的支持。某一个神经元可能对一个垂直的光栅有强烈的反应,而距离非常近的另一个神经元,则可能对偏离垂直方向10°的光栅有最强的反应。一小块视皮层可能包含了各种各样的神经元,其中一些对垂直的线条作出特别的响应,另一些对水平的线条作出特别的响应,还有一些则对特异性的斜线作出特别的响应。视觉系统似乎包含了一些专门的特征觉察器,它们帮助我们对字母和简单模式的某些特征作出识别。

有关视知觉的最近的一些工作,确定了大脑皮层中加工相同刺激不同方面的分离的神经通路,即what和where通路。What通路从枕叶中的初级视皮层向颞叶下行,订要负责加工视觉刺激的颜色、形状和特性(即刺激的身份或刺激是什么)。Where通路则从枕叶向顶叶上行,主要负责位置和运动信息的加工。

⑷计算途径。在一个叫做成分识别的理论中,考察了三维形状的分类,这种成分识别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一个特定观察角度的物体,可以用一些简单三维形状的排列来表征。Biederman将这些简单的三维形状称作几何离子。三个几何离子的排列,能够向人们提供足够的信息来对任何物体进行分类,几何离子理论,本质上属于三维物体认别的区别性特征理论。

3、※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工模式?我们所讨论的模式识别所强调的是自下而上加工,也叫数据驱动或刺激驱动加工,它强调了刺激本身在模式识别中的重要性。知识和期望能够帮助我们识别客体。这样,除了自下而上加工之外,模式识别还涉及到另外一个重要过程,即自上而下加工或概念驱动加工。这种加工强调概念和高水平过程对模式识别的影响。

※词优效应:是指同出现在非词(即一串无关的字母,如orwk)中相比,当一个字母(如k)出现在非词(如work)中时,我们对它的识别更快、更准确。

许多研究证明了自上而下加工在字母识别中的重要作用。甚至在镶嵌目标字母的单词中,目标字母不发音时,词优效应也存在。

4、※过去经验和模式识别(掌握实验方法、发现问题、说明问题……P36图):Schacter和他的同事(1991)证明,与物体有关的过去经验,的确能够帮助人们识别物体。这些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三维物体的图画。其中一些物体称作可能图形,从结构上看,这些图形在现实世界中可以存在。而另一些物体称作不可能图形,它们包含结构上的违反,在三维空间中不可能存在。实验并不要求被试记住这些图形。相反,只是要求被试判断图形主要是面向右侧还是主要面向左侧。后来,研究者将这些图形和他们先前没有看过的新图形,一起呈现给被试,并要求被试判断每个图形是否真地存在于三维空间,或者是否是一个不可能的图形。结果显示,对于可能图形来说,同先前没有出现过的新图形相比,被试对先前出现过的图形,判断得更快。然而,对于不可能图形来说,新图形和旧图形判断的潜伏期没有差异。这些结果在后来的一些研究中得到了重复。Schacter和他的同事们所进行的上述研究提示,我们能够存储可能图形的结构,因此,过去经验促进了相对快的、自上而下的过程。然而,由于我们的知觉系统不能对不可能图形作出一致的解释,所以,我们不能存储不可能图形的结构。这样,在识别不可能图形时,看不到自上而下的过去经验的作用。

5、面孔失认病人LH试验

(1)面孔特异性损伤现象及其理论意义:神经心理学家研究过一些极端罕见的面孔失认病人,这些病人虽然不能识别人的面孔,但能识别农场里动物的面孔,病人的失认是极端特异性的,即只是在识别人的面孔方面有问题。患有深度面孔失认,但视力正常,检查发现有正常的形状觉察和形状辨别能力,在一些涉及不寻常观察角度和物体轮廓的知觉测验上,表现出一定的损伤。然而,最严重的损伤出现在要求知觉和识别面孔的测验上。即使是能够正确辨别出来的面孔,他也并不是靠实际意义上的识别,而是靠使用推论策略。也不能对面孔的年龄、性别或面部表情作出判断。无论是在再认记忆测验还是成对联想学习任务上,同刺激为人的面孔相比,当刺激为动物的面孔时,成绩要好。

倒置效应:将照片旋转180o不能识别人物是谁;倒置会破坏面孔识别。

面孔失认实验:实验时,研究者向LH呈现三张同一类型的图片(面孔、鞋子,可正反放置),在三张图片中有一张目标图片,他总是正面的。另外两张为探测图片,其中一张为正确图片,一张为干扰图片,两张均为3/4侧面观。目标图片和探测图片或者同时呈现,或相继呈现。另外,目标图片呈现在上方,而两个探测图片并排呈现在下方。研究者要求LH完成匹配任务,即通过言语反应指出,位于下边的两张探测图片中,那一张与上面的图片相同。结果发现,同正常方位的刺激相比,LH对倒置的刺激识别的更好,无论目标图片和探测图片是同时还是相继呈现,无论刺激的图片内容是什么(面孔、鞋子),当正常方位时,LH的识别成绩都是机遇水平。实验说明:LH能可靠地匹配倒置刺激,但不能匹配正常方位刺激的事实,基于部分的加工通路是完整的,但是,当面对正常方位的刺激时,基于整体的加工通路会对基于部分的加工通路造成干扰。倒置的刺激不存在这种干扰,所以识别的好。当刺激为正常方位时,LH对整体刺激语境特别敏感,而且,LH不能克服整个结构所产生的影响。该实验说明:两种刺激上所观察到的同样的模式,消弱了有关面孔加工模块性的结论。
 

第三章 注意(一)

注意不是一个单一的概念,而是多种心理现象共用的一个名称,注意这个词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含义。与注意相关的现象:选择性注意、注意转移、分心信息抑制和集中注意。

※一、Stroot效应

Stroop效应是一种广泛使用的视觉任务。该效应是指,当词的印刷颜色与词的意义相冲突,而任务是命名印刷颜色时,被试的反应要慢。在Stroop效应实验中,为完成任务,被试不得不面临一种选择,即不得不从印刷颜色和意义两个维度中选出印刷颜色这一维度。

Stroop(1935)最早证明了这种效应。他发现,人们命名100个冲突词的墨水颜色,平均要花110称的时间。相比之下,命名100个实心彩色正方形的墨水颜色,平均只需63秒。二者之间47秒的差异代表Stroop干扰量或Stroop效应量。

同年青人相比,老年人有较大的Stroop干扰效应。

Stroop干扰量已经被用作估计抑制系统效能的一种指标。干扰量越大,抑制效能越低。

※二、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

与注意有关的两种加工层次,即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自动加工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控制加工主要用在困难的或涉及不熟悉项目的任务中。自动加工是平行的,换句话说,人可以同时处理两个或更多个项目。相比之下,控制加工是系列的,一次只能处理一个项目。在选择性注意任务中,当任务容易时,人倾向于使用自动加工。当任务包含不熟悉项目因而比较困难时,人将使用控制加工。

※三、特征整合理论

※特征整合理论:把加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分散注意,人利用平行加工,自动地对特征进行登记。即在分散注意阶段,人自动地加工孤立的特征。无关项目较多时,被试的目标觉察速度,和刺激显示中只包含3个项目,因此无关项目较少时的一样快。结果说明,特征登记或编码是自动的。这样,在特征整合理论中,分散注意是相对低层次的加工,粗略地等同于自动加工。这种加工几乎不需要努力,以至于我们甚至意识不到它的发生。※第二个阶段为集中注意,主要进行系列加工,即一次只识别一个客体。粗略地等同于控制加工。特征整合理论实质上认为,尽管特征登记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

◎错觉性结合是指特征的不恰当的结合。注意超负荷或人们分心时,特别是对注意的要求很高时,会出现这种现象。

记忆依赖于注意。我们只能记住我们所注意到的东西。

※四、有关选择性注意的早期理论

※◎Welford(1952)通过实验证明,当相继快速呈现两个信号,而且被试必须对两个信号都作快速反应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时间,依赖于从第一个刺激开始呈现到第二个刺激开始呈现之间的时间差,即刺激呈现差异,简称SOA.同长SOA相比,当SOA非常短时,被试对第二个刺激的反应要慢。Welford将这种短SOA条件下,被试对第二个刺激反应的延迟,称作心理不应期(简称PRP)※。

◎早期的关于注意的实验,所采用的流行的实验范式是双耳分听。在这种范式中,主试通过耳机,向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听觉刺激。通常,到达两耳的是不同的刺激。然后,要求被试完成一些任务。在分散注意实验中,研究者要求被试同时注意两个信息。然后,在选择性注意实验中,指导语告诉被试注意呈现给一只耳朵的信息,忽视同时呈现给另一只耳朵的其他信息。在实验条件下,研究者可以向人的同一只耳朵呈现两个听觉刺激。这两个刺激可以以不同的声音出现,也可以相同的声音出现。因为两个听觉刺激到达的是同一只耳朵,因此刺激的空间位置相同。此外研究者也可以向人的两只耳朵呈现上述刺激。一些研究显示,声音之间物理的声学差异和位置的物理分离,均有助于信息选择,其中,最有效的线索是位置的物理分离。这些结果表明,听者能够选择性地注意具备某些普通物理特征的刺激,同时能够拒绝不具备这些特征的刺激。

※五、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在Broadbent看来,象通讯系统一样,整个神经系统可以看成是一个信息传输速率有限的单一通道。出于经济考虑,在神经系统的容量有限部分之前,需要有一个选择性的过滤器或者开关,这种开关保护系统避免超载,他只准许少量的被选择的信息通过过滤器,所有其他信息则受到阻挡。此外,在选择性的过滤器之前,有必要假设一个缓冲器。这种缓冲器是一个暂时的记忆存储,未被选择的信息能够在其中短暂保留。Broadbent的过滤器理论属于早期选择模型。

※六、衰减作用模型

※Treisman证明,只是在6%的试验中,被试能够报告来自非注意通道的词。这说明,94%的试验中,非注意并不能突破过滤器。如果所有到来的信息得到完全加工,那么不可能有如此少的突破。Treisman假设,过滤器并不是像Broadbent所说的那样,遵循全或无的操作原则,他指出,过滤器的作用不是阻挡所有不符合注意选择标准的信息,而是衰减或减弱非注意通道的强度。该理论被称为衰减作用模型。如果到来的信息不是全部被阻挡,那么与当前与其相一致的部分信息,或与个体相关的部分信息,都可能足以提高那些词的激活,使之超越意识阈限。※

Deutsch的晚期选择理论:在该理论中,对平行加工的限制,更靠近晚期的反应阶段,而不是早期的识别阶段。最重要的信息不是在加工的早期被选择,而是在完全加工之后。

※早晚之争与瓶颈的位置:为探讨瓶颈在哪一位置,平行加工停止,系列加工开始,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这些实验的基本逻辑是,如果非追随耳中的信息能够加工到较高的语义水平,那么,说明注意选择发生在相对靠后的阶段。呈现给被试非注意耳中的词,与追随信息或者语义相关,或者有联想关系,或者完全无关。结果发现,尽管被试不能记住呈现在非注意耳中的任何词,但是,当注意耳与非注意耳中所呈现的词有语义关系时,被试说出追随词所花的时间更长。这说明,非追随耳中的词得到了无意识的语义加工。
 

第四章 注意(二)

一、※负启动现象

※Neill(1977)使用Stroop色词任务的变式,进行实验,因为首次关注选择注意过程一旦完成之后,无关信息的命运问题,该研究被看成是开拓性的。实验:Neill创设并比较了两种条件。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匹配。如被试先看到用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意义为“绿”),紧接着看到用绿色墨水印刷的“BLUE”(意义为“蓝”)。另一种条件下,当前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与先前刺激词的意义,并不匹配。Neill所感兴趣的是前一种条件。后一种条件实际上只是充当基线。Neill要求被试命名Stroop刺激词的印刷颜色。他发现,前一种条件下,被试的颜色命名显得特别困难。Neill认为,一定是起干扰作用的Stroop刺激词的意义,如红色墨水印刷的“GREEN”一词的意义“绿”,受到了抑制。其逻辑是,如果被抑制的意义(如“绿”)后来恰好变得与任务有关,如后来的刺激“BLUE”正是用绿色墨水印刷的,那么,被试对后来的刺激词的印刷颜色进行命名,要相对困难。Tipper将上面这种现象命名为负启动。

范式:一种试验的方法被稳定下来。

二、※负启动反转:(1)Neill(1977)在实验中发现,当使用宽松指导语,即指导语不强调准确时,负启动消失,而出现正启动,这种现象被称作负启动反转。(2)为什么当对速度的强调超过对准确的强调时,负启动么转为正启动呢?一种解释是,过分强调速度,将导致被试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抑制最初被激活的无关信息的表征。一旦这样的表征后来变得与任务有关,正启动效应就有可能出现,即观察到反转。

三、返回抑制(简称IOR):通常,有效提示会促进加工,然而,外周提示之后延迟300ms或更长时间,那一位置的目标觉察,不仅没有受到促进,反而变慢,这种效应称为返回抑制(IOR)。

四、脑损伤病人的注意缺陷

1、※视觉忽视:视觉忽视病人通常右半球顶叶受到损伤。这种损伤导致他们在简单的定向任务上存在困难,换句话说,他们不能注意到对侧空间。

Posner和Cohen(1984)提出,这些结果需要用视觉注意的三个成分来解释。这三个成分是:(1)把视觉注意施加到一个目标上;(2)把注意从一个目标上解除;(3)把注意转移到新的目标上。

2、视觉忽视究竟是基于空间的还是基于客体的?Driver和Halligan设计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在这项实验中,环境空间和以客体为中心的空间互相对立。其逻辑是,向视觉忽视病人呈现一幅图,图上画有两个无意义图形,要求病人判断两个无意义图形是否相同。当环境轴和客体轴相同时,病人将作出错误的判断,即认为两个图形相同。Driver和Halligan想知道,如果画有无意义图形的纸旋转,因此客体的关键部分跨环境轴,从被忽视的空间移到非忽视空间。结果显示,当画有无意义的纸旋转之后,病人仍然认为两个图形相同。这说明病人忽视的是客体的一侧。Driver和Halligan的实验非常清楚地证明,视觉忽视可以是客体主轴的一侧,而不简单是那个客体所占据的空间的一侧。

3、Hillis,Mordkoff和Caramazza对一名半侧空间忽视病人进行研究,该研究为回答注意窗口大小究竟是否可以调整,并进而揭示空间注意机制,提供了非常好的来自病灶性脑损伤病人的证据。病人NG,在临摹、划线、阅读、书写和其它视觉任务上,表现出严重的右半空间忽视。改变或调整NG期待空间的大小,是否会影响在特定位置上所呈现的刺激被忽视一侧(右侧)的目标觉察成绩。刺激为视觉呈现200毫秒的圆环这些圆环或者左边有缺口,或者右边有缺口。NG的任务是判断圆环上是否有缺口。如果认为有,就按一下空格键,如果认为没有,不按任何键。通过在在不同位置上呈现圆环,来改变注意窗口大小。结果发现,当圆环总是出现在屏幕中心,并且缺口在右边时,NG的漏报率为94%。然而,当圆环随机地出现在左、右或中心等不同位置时,对出现在屏幕中心且缺口在右边的圆环,NG的漏报率下降到46%,而出现在屏幕右侧且缺口在右边的圆环,漏报率为88%。显然,同样是出现在屏幕中心缺口在右边的圆环,在不同条件下,漏报率却发生了很大变化。左、右或中心等不同位置上随机地呈现圆环,使得右半空间忽视病人NG的漏报率大大下降。这说明NG能够在期望和任务要求的基础上,调整注意窗口的大小。通过变化刺激(圆环)大小改变注意窗口的大小。所有的圆环都呈现在屏幕中心。结果发现,当只出现小圆环且小圆环的缺口朝右时,NG的漏报率为92%。然而,当大、小圆环随机出现时,同样是缺口朝右的小圆环,NG的漏报率下降到60%。显然,出现的大圆环放大了NG的注意窗口,使得这种条件下,缺口朝右的小,圆环上的缺口,远离注意窗口的边缘,因此觉察成绩有所改善。

上述两项实验说明:⑴半空间忽视并不损伤病人调整注意窗口大小的能力,因此有必要对注意损伤的性质作一些限制;⑵非优势顶叶损伤,能导致半空间忽视这种注意缺陷的梯度变化。注意窗口的中心,忽视现象最轻,脑损伤对侧注意窗口的边缘,忽视现象最严重。Hillis等人的结果,对总是用距观察者中心和/或环境中心的绝对距离,来定义半空间忽视的观点,提出了挑战。此外,Hillis等人的结果也支持视觉空间注意的“变焦透镜”隐喻。
 

第五章 记忆

一、记忆模型(四个记忆模型)

※1、多重存储模型的特点、内容

多重存储模型:该模型假设,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由于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所以,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按照Atkinson和Shiffrin的假设,短时记忆中的材料按听觉或声音特性编码,而长时记忆中的材料按语义和意义特性编码。

工作记忆:是我们完成认知任务时,对信息进行暂存储和操作的一个记忆系统。工作记忆不单单是一个被动的存储器。相反,对信息操作的强调意味着,工作记忆更象是一个工作台。在这个工作台上,材料持续地得到处理、结合和转化。

2、加工水平途径:也称加工深度途径,人们加工材料的方式,影响后来的回忆效果。同浅的感觉加工相比,深的意义加工,产生更永久的记忆保持。

产生效应是指被试在产生条件下的回忆成绩更好。许多实验都观察到这种效应。实验以英文单词为材料,并且使用了两组被试。一组被试完成产生任务,另一组被试完成大声朗读任务。结果发现,产生任务条件下,被试后来的回忆成绩更好,即出现了产生效应。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当人们尽力将信息和自己相联系时,回忆出的信息更多。实验要求被试从词的物理特性、听觉特性、语义特性或自我参照等四个角度,对词表进行加工。前三种加工角度经常用于加工水平研究领域,第四种角度要求被试判断一个特定的词能否用到自己身上。当人们联系自身加工或考虑一个词时,该词的记忆效果最好。

3、Tulving的记忆模型则把注意力集中在记忆中所存储的材料的性质上。Tulving 发表过一篇题为“情节和语义记忆”的论文。Tulving 最初的模型,只是区分了两种记忆,即情节和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Tulving(1972)认为,情节记忆中存储着关于事件发生时间以及事件之间关系的信息。这种信息与个人经历密切相关。情节记忆不仅储存着过去发生的事件,还储存着将来发生的事件以及记忆测验上的项目表。

语义记忆是指被组织起来的一般知识,它包括相当稳定的知识结构,包括关于词的知识,也包括许多不容易用词来表达的我们所知道的东西。

程序性记忆是关于如何做某事或关于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知识。程序性知识经常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从发展的角度看,程序性知识在婴儿期最先发展,接着是语义知识,最后才是情节记忆。

老年痴呆受损顺序:情节记忆-语义记忆-程序性记忆。

4、平行分布加工途径

二、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之间一个最主要的区别是:外显记忆任务要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象自由回忆、线索回忆和再认这样的传统记忆测验,都属于外显记忆任务,它们有一个共同特征,即它们都需要外显地参照特定的学习情节,都需要对特定的学习情节进行有意识回忆。

2、内隐记忆任务:内隐记忆作务是无意识回忆。不要求人们对先前经历进行有意识回忆,而只是要求人们完成一种知觉任务或一种认知任务。典型地,这些任务看起来与先前学习过的任何材料都无关。任务的指导语中也丝毫不提“记得”或“回忆”这样的字样。常用的内隐记忆任务包括词干补全、残词补全、指明几个刺激中自己所偏爱的那一个、词汇判断和知觉辩认。内隐记忆任务的共同特征是在这些任务中,特定学习情节中所编码的信息,无需后来有意识的或深思熟虑的回忆,而是通过先前学习情节中所获得的信息对后来作业的促进作用,表达出来。

3、※纯粹暴光效应是指被试对原来不熟悉,但现在通过暴露而熟悉了的刺激的偏爱,因此也称偏爱效应。因为在实际的测验期间并没有提及先前的学习情节,所以,纯粹暴露效应,在性质上,属于内隐记忆任务。

日常记忆研究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人们的记忆有多精确。

※4、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的影响因素——心理学家从以下方面提出目击者证词的可信度(1)当人们识别面孔时(2)当人们在所目击的事件发生之后接受了误导性的信息时(3)当人们对从未发生的事件产生虚假记忆时,记忆的不精确性都会出现。面孔识别的准确性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人们通常对属于自己种族的面孔记忆得更好,如果事发时目击者对嫌疑犯面孔的注意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记忆的准确性也会下降倒摄抑制是记忆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因为最近学过的新材料的干扰,人们回忆旧材料有困难。倒摄抑制也会导致目击者不精确的记忆。

※5、Loftus等人的幻灯片实验是如何做的?能说明什么问题?

研究者向被试呈现一系列幻灯片。一辆跑车在一个交叉路口停下来,然后转弯,撞上一个行人。一半被试所看的幻灯片上交叉路口处有允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半被试则在交叉路口处看到停车标志。呈现时间20分钟~一周,被试回答一些关于交通事故的细节问题。一个关键问题,或者包含于幻灯片中细节一致的信息,或者包含不一致的信息,或者不提及这种细节。回答完问题后,被试看到两张幻灯片,一张上面有允许其他车辆先行的标志,另一张上面有停车标志。被试的任务是选出他们先前看过的幻灯片。结果发现,同接受一致和中性两种信息的被试相比,接受了不一致信息的被试,再认的准确率要低。这说明,事后的误导性信息,会导致不精确的记忆。



第六章 一般知识组织

一、语义记忆组织的模型

1、特征比较模型:特征比较模型认为,概念按照一些特征或属性存储在记忆中。例如,与“猫”这一概念有关的一些特征包括有毛、不喜欢水、有四条腿、喵喵叫、有尾巴、能捉老鼠等。

定义特征是指那些必要的特征;特点特征是指那些仅仅是描述性的、并不必要的特征。

特征比较模型的证据,主要来自采用句子核证技术所完成的一些实验。在这类实验中,被试看一些简单句,然后根据头脑中所存储的语义知识,判断句子是真是假。被试的反应潜伏期被记录下来。使用这种技术,一个普遍的发现是典型性效应,即当一个项目是某个范畴的典型成员时,被试的判断更快。然而,特征比较模型难于解释同样是使用句子核证技术,所获得的另一个普遍的发现,即范畴大小效应。该效应是指,当一个项目所属范畴的成员数目少时,被试判断更快。按照特征比较模型,小范畴定义特征的数目更多,因此,特征比较需要花的时间应该更长(不是更短),这显然同范畴大小效应的实验发现相矛盾。

2、原型途径观点、特点:①按照Rosch(1973)的理论,人们根据原型来对范畴进行组织。所谓原型,是指一个范畴的最典型的项目。按照原型途径,人们通过把一个特定的项目同原型进行比较,来判断一个项目是否属于某一个范畴。值得注意的是,范畴的原型,不必真的在现实世界中存在。还指出范畴的各个成员之间,可以在与原型接近的程度上有区别。原型途径认为,不是范畴的所有成员都平等。相反,一个范畴倾向于具有等级组织的结构。其中,一段是最有代表性的或与原型最接近的成员,另一端是离原型最远的成员。

②简述原型特点。⑴原型经常被当作范畴的样例;⑵原型能担任参照点的角色;⑶启动之后人们对原型的判断更快;⑷在句子中,原型可以替换范畴名称;⑸原型具有相似家族范畴的普遍属性。

启动效应:如果目标项目出现之前,先出现一个有某种关系的启动项目,那么,被试对目标项目的反应快。

3、语义记忆从几个不同的水平来组织。如“家具”、“椅子”和“扶手椅”。同样一个物体,可以属于几个不同的相关的范畴。一种范畴水平叫做上位范畴,如“家具”;第二种范畴水平叫做基本范畴,如“椅子”;第三种范畴水平叫做下位范畴,如“扶手椅”。

4、基本范畴具有特殊的地位:⑴人们用基本范畴名称来标明物体的身份。当人们想表达一个概念时,基本范畴已经足够了;⑵基本范畴成员具有普遍属性;⑶基本范畴名称产生启动效应。⑷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基本范畴对于普通人具有特别的价值,但是,对于专家来说,下为范畴可能也有特殊意义。

 

二、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经典实验)研究了四名曾经患单纯疱疹性脑炎的病人。结果发现,同无生命物体相比,这些病人在产生和理解有生命物体的名称时,表现出更大的困难。例如,病人JBR,只能识别或命名48个有生命物体中的2个,但正确地描述和命名了48个无生命物体中的45个。总的来看,相对于无生命物体来说,这些病人的有生命物体方面的知识损伤更为严重。将这种现象称范畴特异性损伤。

范畴特异性损伤现象的理论意义:第一种观点认为,语义知识按分类学意义上的范畴来组织。第二种观点不是用有无生命这样的二分法来解释范畴特异性损伤,而是强调视觉信息与有生命物体的识别之间的关系。第三种观点可以称之为特征途径。最简单的特征途径认为,语义知识按照不同的感觉运动通道来组织。按照这种途径,特定语义特征对知识获得和描述来说,具有不同的权重。对有生命物体知识获得或有生命物体识别来说,同功能特征相比,知觉特征有更大的权重。因此,在有生命物体范畴内,概念的区分和加工更多地依赖于它们的知觉特征。然而,对人造物体来说,情况刚好相反。换句话说,同知觉特征相比,功能特征有更大的权重。因此,在人造物体范畴内,概念的区分和加工更多地依赖于它们的功能特征。

 

三、评估语义记忆的方法:范畴流畅性;语义范畴判断;图片分类;对症命名;口头阅读;词图匹配;口语词书写词匹配;同义判断;词语义联想;根据描述命名;特征核证;语义相似判断。

 

四、痴呆与语义记忆损伤:病人对260幅普通物体的图片进行对证命名,四次测验。发现既可用相当刻板的知识的层次结构来解释,也可用分布特征网络来解释。一些基于分布式神经网络原则的解释,也强调了两种范畴之间,在知识的不同成分间相互关联的程序和模式上的区别。在这种网络中,语义特征是表征的基本单元,而特征退化是SD病人精细信息丧失的原因。



第七章 表象

在许多方面,心理表象和真实物体的知觉非常相似。例如,我们对大象的心理表象比我们对兔子的心理表象要大。在心理表象领域,研究者争论的一个焦点问题是什么——心理表象在人的记忆中究竟如何存储。也就是说,心理表象到底是以图像的形式存储,还是以更抽象的语言的形式存储。按照模拟码存储的观点,表象是知觉的“近亲”。

 

一、心理旋转:Shepard的经典实验

Shepard和他的同事们在内的一些研究者,将旋转角度与反应时之间的关系,扩展到了其它刺激材料上。如Cooper和Shepard曾经向被试呈现上些非对称性的字母如“R”。他们系统变化这些字母的倾斜角度,变化范围为0-360o,变化间距为60o.这意味着有6种不同的倾斜角度,即顺时针方向分别倾斜0o(360o)、60o、120o、180o、240o和300o.此外,旋转为正常角度的刺激,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反的。被试的任务是做“正”或“反”的判断。Cooper和Shepard发现,当倾斜角度从0o向180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也相应地增长。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o向360o变化时,被试判断的潜伏期并不相应地增长,而是相应地缩短。这说明,当倾斜角度从180o向360o变化时,被试的心理旋转不是逆时针方向进行,而是顺时针方向进行。因此,倾斜角度为300o的刺激,同倾斜240o的刺激相比,作出正确判断的潜伏期要短,而不是长。这样,Cooper和Shepard的实验再次有力地证明,心理上的旋转,在性质上类似于实际物体的物理旋转,因而为表象以模拟码形式存储,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

Georgopoulos和他的同事们使用猴子运动皮层的单细胞记录技术,发现了猴子心理旋转的一些生理学方面的证据。他们训练每个猴子按垂直的、逆时针的方向将一个把柄移动到作为参照点的目标灯光处。这意味着,无论目标灯光出现在什么地方,猴子都应该以目标灯光为参照点,垂直地、逆时针地旋转把柄。研究者记录了猴子旋转把柄期间的皮层活动。后来,把柄并不出现,但目标灯光同样出现在各个位置,猴子皮层的活动仍然被研究者记录下来。实验结果显示,同移动把柄相比,当把柄并不出现时,反应的皮层细胞相同。这一方面证实了猴子的心理旋转,另一方面则说明,心理上的旋转与实际的旋转把柄,有着相同的神经生理机制。

心理表象与知觉之间的相似性,也得到了神经主理学方面的证据的支持。曾经收集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表明,视觉表象牵连大脑皮层中负责视觉加工的区域。所综述的研究,使用了多种神经科学的研究技术。例如,一些研究者研究了视觉皮层损伤的个体。在这些病人中,许多病人不能产生表象。

 

二、认知地图

1、认知地图是人们编码和简化空间环境安排方式的一种心理装置,是人对空间环境的一种内部表征。认知地图能够表征空间环境中的距离、形状和方向。

2、空间框架理论观点、证据

Franklin和Tversky提出了空间框架模型。该模型强调,在我们的思维过程中,某些空间方向(如上下)特别突出。上下维度特别突出有两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上下维度与地心引力相关,而地心引力对我们所知觉的世界,有着不对称的影响。而前后、左右两个维度都不具备这种性质。另一个原因是,上和下非常容易区分开。这两个原因加在一起,使得我们能够对上下维度作出快速判断。

实验:Franklin和Tversky曾经向被试视觉呈现一些故事。这些故事描写了10个不同的情景,分别描述旅馆大厅、歌剧院、仓库等。每个描写都提到了5个位于合理位置的物体。这些物体位于观察者的上、下、前、后、左或右。Franklin和Tversky要求被试在阅读完每个描述之后,想象自己正面对着不同的物体。然后,他们要求被试确定,每个不同方位上,都分别有什么物体。例如,什么物体在被试的头上边。他们测量了被试回答问题的反应潜伏期。Franklin和Tversky特别感兴趣的问题是,反应潜伏期是否依赖于测验的物体所处的空间位置。换句话说,是否所有方位的决策都一样愉?结果发现,人们对哪个物体在上边和下边,回答得很快。而对哪个物体在前边和后边,判断得要慢一些。至于对哪个物体在左边和右边,则判断得最慢。Franklin和Tversky还要求被试描述他们是如何完成实验任务的。所有的被试都报告说,当阅读那些描述材料时,他们构建了空间环境的表象。

在突出性方面次之的维度是前后维度:该维度尽管与地心引力无关,但是,相对于我们身后的物体而言,我们看前面的物体或与前面的物体发生作用,更容易一些。此外,前部和后部是不对称的,这使得我们容易区分前和后。最不突出的维度是左右维度:首先,左右维度与地心引力无关。其次,我们对位于我们左边和右边的物体,觉察得几乎一样好。此外,人的右边一半和左边一半基本上是对称的。左和右通常难以区分。我们偶乐地会混淆左边和右边。例如,有时,当你嘴里告诉别人向左转弯时,其实,你想说的是右边。显然,我们需要更多的加工时间来保证自己不犯错误。因此,左右判断要花更长的时间。
 

第八章 语言

 

一、概念

1、心理词典:可以看成是一种知识库,这种知识库被用来储存词汇的正字法、语音、语义和句法等信息。所谓的正字法是使拼写合乎标准的方法。

2、许多语言功能主要定位在Broca和Wernicke所确定的大脑区域。这两个区域分别称作Broca区和Wernicke区,前者靠近大脑额叶,后者位于皮层后部。Broca区损伤会导致病人言语变慢、吃力,Broca失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表达受到损伤。Wernicke失语病人语量较多,说话滔滔不绝,一般需要制止才能使其谈话停止,但却不能表达意义。Wernicke失语病人,理解言语也有严重困难。总的来看,Wernicke失语的主要特点是理解言语受到损伤。

3、Petersen的实验:Petersen和他的同事们使用PET扫描技术,对人完成语言任务时大脑的活动,作了分析。其逻辑是,向被试呈现一系列越来越复杂的语言任务,然后,从复杂任务所产生的血流模式中,减去相邻的简单任务所产生的血流模式。因此,这种技术能够识别与每个语言成分相联系的大脑活动。

通过血流模式的相减的方法发现:⑴当人们被动地看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枕皮层;⑵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最活跃的区域是颞皮层;⑶说出词这种任务激活了顶皮层的运动区;⑷意义产生(想出一个有关的动词)任务激活了额皮层和颞皮层的后部。

 

二、简述视觉词汇的三个假设

一个是直接通达假设,认为读者能够直接从视觉词获得词的意义。另一种假设称作语音中介假设或间接通达假设,认为必须把词的视觉形式转化为语音形式,然后才能找到关于词的意义的信息。第三个假设叫做双通路假设,认为有关词意义的语义记忆,既可以通过视觉通路直接达到,也可以通过语音通路,间接达到。

直接通达假设最强的证据可能来自临床上对深层诵读困难的观察。所谓深层诵读困难,不能把印刷启转化为声音。这些病人不能读出简单的无意义的词,也不能判断哪些视觉呈现的词之间互相押韵。这些病人不能使用把视觉词转化为声音这样的中介环节。能够看印刷词,然后识它的意义。即使是没有转化为声音或言语码。

词汇歧义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同音同形异义词;另一类是异音同形异义词;还有一类是同音异形异义词。

 

三、简述词汇歧义消解的主要理论

四种典型的模型:多重通达模型、选择通达模型、重排序通达模型和整合模型。⑴多重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的所有意义都自动通达。语境不能直接影响词汇加工,但可对词汇加工器的输出起作用,进而选择合适的意义。它预期,在一致和不一致的语境中都应该观察到启动效应。

⑵选择通达模型认为,语境能够引导读者通达歧义词的合适意义。尽管歧义词两个意义都有一些最初的激活,但只通达与语境相一致的意义。选择通达模型预期读者将利用语境来选择歧义词合适的意义,依靠语境的模型和歧义词加工的花园路径都属于这类模型。⑶重排序通达模型认为,歧义词可供选择的意义按相对频率高低顺次激活,语境信息通过提高合适意义的激活程度来影响通达。因此,不同类型的歧义词上应该观察到不同的结果模式。⑷ 整合模型认为,最初的激活也是有顺序的,但语境仅仅是在后词汇的整合阶段影响词汇加工器的输出,一个意义的成功整合会自动中止任何未完成的通达过程。

 

四、花园中径理论框架(句法歧义消解的理论)

在花园中径理论框架中,研究者曾经提出了两个主要的句法分析原则,一个是最小附加原则,其含义是,句子加工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并不假定任何潜在的不必要的节点,按照这一原则,当遇到歧义结构时,第一遍的句法分析过程中,句法分析器将建构最简单的可能的结构。另一个是迟关闭原则,其含义是,只要语法上允许,读者总是倾向于把每个新的语言材料附加到当前刚刚假定的从句或短语上,该原则能够保证新的成分即时地附加到先前的材料上,因而使得超出读者工作记忆限度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花园路径模型,它假定句法分析包含两个阶段,最初,只是纯粹的句法分析原则起作用,然后,语义的和词汇的信息才起作用,它们被用来证实或拒绝最初阶段的输出。
 

第九章 问题解决

一、问题及含义

1、当人们想要达到一个特定的目标,但又不能立即找到达到该目标的合适的路径时,人们所从事的活动,都可以称作问题解决。

2、问题的特征

每个问题都包含着三个特征:即⑴初始状态,它描述了问题开始时的情境;⑵目标状态,当问题得到解决时,人们达到目标状态;⑶障碍,它描述了一些限制,这些限制使得从初始状态向目标状态迈进有困难。

3、问题解决的步骤:①问题的确定②问题的定义和表征③策略形成④信息组织⑤资源分配⑥监控⑦评估。

4、简述理解问题的二个步骤:理解问题所需的第一个步骤是注意重要的或相关的信息,而忽视无关的材料;理解问题的第二个重要的步骤是确定如何表征问题。

 

二、问题解决的途径

1、一种是算法,所谓算法是指迟早总会产生解决办法的方法。一种叫做穷尽搜索的方法,就是一种算法。使用这种方法时,人们会尝试一个问题的所有可能的答案。

2、一般来说,人们花在搜索答案上的时间,粗略地同问题空间的大小成比例。※问题空间是指,对于一个问题解决者来说,所出现的所有可能的解决办法。通常一个问题还可能有其它的解决办法。然而,如果问题解决者没有意识到这些解决办法,那么,这些解决办法将不被包括在问题空间里。问题空间的大小是可以变化的。

在问题解决活动中,人们使用最为广泛的策略是手段-目的分析和类推。

3、在小人和魔鬼过河测试中,如果将小人和魔鬼改成不同国家的居民,问题的性质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这些有着同样的根本结构和解决办法,但细节不同的问题称作问题同构。

问题解决的类推途径还有其它一些标准的术语。我们当前努力解决的问题通常称作目标问题。为了解决目标问题,我们应该参考过去我们解决过的类似的问题,即所谓的源问题。

 

三、论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理论联系实际)

⑴专业知识。专家在特定领域的代表性任务上,总是有不俗的表现。大多数认知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10年的努力和实践。Ericsson和他的同事们(1993)发现,一组20岁的老练的小提琴演奏者,每个人都花过10000多个小时的时间认真地练习。专家并不只是比其他人更“聪明”。Ceci和Liker发现,赌赛马方面的专家,其智商并不比非专家高,主要是在他们自己的专业领域里胜过他人。①知识基础,新手和专家在他们的知识基础方面有巨大的区别。②记忆:专家和新手记忆与专业领域有关的信息的能力不同。专家的记忆技能是非常特异的。③表征:新手和专家表征的能力也不同。新手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表面特征,而专家在对问题进行表征时,强调问题的结构。④问题解决途径:同新手相比,当专家遇到一个其专业领域范围内的新问题时,他们更可能使用手段-目的策略。也就是说,他们把问题分成几个子问题,按照特定的顺序解决问题,专家开始工作之前,规划问题解决步骤的能力更强,专家适用类推途径的方式不同。解决问题时,专家更可能对不同问题之间结构上的相似性作出评价,新手更容易受到表面相似性的干扰,因此经常选择不合适的源问题。

⑤对初始状态进行精细加工:同新手相比,专家对问题的初始状态考虑得更彻底。⑥速度和准确性:同新手相比,专家对问题的解决更快,准确性更高,因为它们的操作更加自动化,专家能够同时考虑几种不同的可供选择的解决办法。⑦元认知技能:自我监控是元认知的一个重要成分。专家对自己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能力更强。专家似乎能够更好地判断问题的难度。他们也能更好地意识到什么时候他们正在犯错误,他们也能更恰当地分配时间。

⑵心理定势。是指一种心理上的惯例或不动脑筋的僵化,这种惯例或僵化往往阻碍有效的问题解决。Luchins(1942)的水罐问题是有关心理定势的经典实验。有三个水罐,A、B和C.列出三个水罐的容积。为了得到一定量的液体,可以使用这些水罐。Luchins发现,几乎所有被试,在解决了问题1-5之后,坚持用同样的方法,解决问题6和7.心理定势不仅干扰问题解决的质量,也干扰问题解决的速度。

⑶功能固着:是指我们给物体所指定的功能,倾向于是固定的或稳定的。

⑷问题的性质:顿悟和非顿悟问题。当我们解决类似顿悟问题时,问题的解决办法,通常会突然闯入我们的头脑。而且,我们会立即认识到这个解决办法是正确的。相比之下,当我们遇到非顿悟问题时,我们通常使用推理技巧和一套常规的解决程序,逐渐地解决问题。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当人们开始解决顿悟问题时,通常他们会相信一些没有根据的假设。这意味着,人们可能搜索错误的问题空间。因此,自上而下加工不恰当地支配了人们的思维。越是坚持自上而下思维,越是难以从这种境地中走出来。为了正确地解决问题,人们可能需要休息片刻,以便于误导性的信息不再主宰人们的思维。与顿悟问题不同,非顿悟问题典型地受益于自上而下加工。

当解决顿悟问题时,一旦我们接近正确的解决办法,我们会体验到信心的突然跳跃。事实上,信心的突然增高,可以用来区别顿悟和非顿悟问题。
 

第十章 推理

1、条件推理是一种最普遍的演绎推理任务,它描述了“如果……那么……”关系。因此,这种推理能够告诉我们条件之间的关系。

2、简述四种条件推理情境

⑴肯定前件。它是指我们假定“如果……”分句真。这种推理导致正确的结论;⑵肯定后件。它是指我们假定“那么……”分句真。这种推理导致错误的结论;⑶否定前件。它是指我们假定“如果……”分句假。否定前件也会导致错误的结论;⑷否定后件。它是指我们假定“那么……”分句假。这种推理导致正确的结论。

当解决实验室中的推理问题时,我们的背景知识经常会影响我们的判断。

平均89%以上的被试使用证实的策略。只有25%的被试选择否定后件这种合适的策略。研究证明,关于合理性的信仰,影响人们是否采用否定后件的方法。

3、证实而不是证伪。

⑴Wason(1968)有关证实偏向的经典实验。Wason所用的材料为四张正方形卡片,每张卡片一面上有一个英文字母,另一面上有一个数字。这四张卡片上的字母和数字要遵循这样一个规则,即如果卡片的一面是元音字母的话,那么,它的另一面是偶数数字。Wason要求被试回答,为了查明这个规则是真还是假,需要翻看哪一张或哪几张卡。Wason的选择任务说明了人们在解决推理问题时的证实偏向。人们宁愿尽力志证实一个假设,而不是尽力去证伪。

⑵信封邮票任务,说明了具体的推理问题与抽象的推理问题之间的区别。

他们向被试呈现四种材料,一种是未封口的信封的背面,一种是封了的信封的背面,另外两种是分别贴有50里拉和40里拉邮票的信封的正面。被试的任务是检查寄信人是否违反了邮政局关于“封了的信封必须加贴50里拉邮票”的规定。要求被试应该翻看哪一个或哪几个信封;实验结果发现,绝大多数被试翻看了那个封了的信封和那个贴有40里拉邮票的信封。翻看封了的信封,本质上属于肯定前件,而翻看贴有40里拉邮票的信封,本质上属于否定后件。这项实验说明,在“抓住不守法者”这种具体的实际的推理任务中,人们能够自发地应用否定后件这种证伪的推理方法。



本文标签:河南自考 河南自考医学类 2019年自考认知心理学串讲笔记汇总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azikao.net

本文地址:http://www.hazikao.net/lkl267/21452.html



《河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