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概论笔记——论述题归纳汇总第一章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1.1、为什么说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列宁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离开自己国家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答:早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生产力标准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了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是邓小平反复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得出的重要结论。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那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回答的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并非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问姓“资”姓“社”,而是反对离开这三条标准去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从而在改革开放中迈不开步子。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决不可以把那些既可为“资”服务又可为“社”服务的东西, 或者根本就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说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决不是社会主义目前所需要和允许的。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立场,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3、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定及其意义。
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重新确立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开始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所谓“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按“两个凡是”办,就无法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完全违背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坚定地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真理标准讨论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因为全面改革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使我们的思想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过程中,先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可以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定,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及一系列成果,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4、邓小平是怎样分析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这个方针,创造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概念。邓小平在分析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时强调,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
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髓,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这样的事,马克思列宁的本本上找不出来;每个国家的基础不同、历史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左邻右舍不同,还有其他许多不同。别人的可以参考,但是不能照搬;离开自己国家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答:早在改革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了生产力标准。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生产力标准也得到了不断的深化和发展。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不仅包括了生产力标准,而且把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是对生产力标准的深化和发展,是邓小平反复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得出的重要结论。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如果说,社会主义本质论断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那么,“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回答的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并非要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问姓“资”姓“社”,而是反对离开这三条标准去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从而在改革开放中迈不开步子。按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就决不可以把那些既可为“资”服务又可为“社”服务的东西, 或者根本就姓“社”的东西,错误地当作资本主义的东西加以排斥。一切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说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决不是社会主义目前所需要和允许的。
“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总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立场,对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3、试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定及其意义。
答:“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在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号召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拨乱反正的过程中重新确立的。“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刚刚开始拨乱反正,遇到了“两个凡是”的严重障碍。所谓“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按“两个凡是”办,就无法正确区分毛泽东思想和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完全违背了毛泽东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邓小平支持和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坚定地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真理标准讨论重新恢复和发展了我们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因为全面改革要求我们重新审视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使我们的思想从那些被实践证明为不合乎中国实际,不合乎时代进步、不合乎经济发展规律的条条框框中解放出来。改革开放过程中,先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引进外资,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等,都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可以说,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定,就没有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及一系列成果,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4、邓小平是怎样分析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
答: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是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这个方针,创造出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979年3月,邓小平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概念。邓小平在分析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时强调,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是必须
[1]
本文标签:河南自考 串讲笔记 邓小平理论概论笔记——论述题归纳汇总第一章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azikao.net)
《河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相关《邓小平理论概论笔记——论述题归纳汇总第一章》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