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河南自考网 > 串讲笔记> 毛泽东思想概论资料1> 浏览文章

毛泽东思想概论资料1

发布日期:2018-05-23 12:27:38 编辑整理:河南自考网 【字体: 】   【自考招生老师微信】
立即购买

《自考视频课程》名师讲解,轻松易懂,助您轻松上岸!低至199元/科!

第一章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2、1943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的是王稼祥。

  3、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七大”

  4、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到200万5、下列著作中,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反对本本主义》

  6、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7、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农民8、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思想政治工作9、毛泽东在他的建党学说中,着重强调党的思想建设10、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1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呤侨褐诼废?2、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到群众中去13、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独立自主14、1941年3月,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的党的理论工作者是张如心15、在党的“七大”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全面的概述的是刘少奇。

  16、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的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17、中国工人阶级独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标志是五四运动。

  18、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

  19、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20、毛泽东在1941年对实事求是作了具体的解释的文章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第二章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五四运动。

  3、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的是《南京条约》的签订。

  4、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的入侵。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6、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7、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势力。

  8、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9、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10、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11、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

  12、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

  13、毛泽东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是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4、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领导。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16、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是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

  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18、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体”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0、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三章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其主要精力是放在:发动工人运动。

  2、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是:南昌起义。

  3、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它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4、“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土地革命。

  5、毛泽东批评“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文章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毛泽东在下述哪篇文章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观点:《反对本本主义》。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

[1]         

本文标签:河南自考 串讲笔记 毛泽东思想概论资料1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azikao.net

本文地址:http://www.hazikao.net/cj/6836.html




《河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

相关《毛泽东思想概论资料1》的文章

河南自考便捷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串讲笔记

毛泽东思想概论资料1

日期:2018-05-23 12:27:38  整理:河南自考网  浏览(

第一章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

  2、1943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民族解放道路》一文中,第一次提出毛泽东思想这个概念的是王稼祥。

  3、把毛泽东思想正式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中共“七大”

  4、到1919年五四运动之前,中国的产业工人已达到200万5、下列著作中,被认为是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反对本本主义》

  6、毛泽东思想基本形成于土地革命时期7、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是农民8、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思想政治工作9、毛泽东在他的建党学说中,着重强调党的思想建设10、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实事求是11、中国共产党的根本路呤侨褐诼废?2、群众路线的核心内容是到群众中去13、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独立自主14、1941年3月,在《论布尔什维克的教育家》一文中首次使用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一概念的党的理论工作者是张如心15、在党的“七大”上,对毛泽东思想作了科学的概括和全面的概述的是刘少奇。

  16、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的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17、中国工人阶级独立登上中国政治舞台的标志是五四运动。

  18、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于20世纪前中期,当时时代的主要特点是战争与革命。

  19、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后期和抗日战争时期。

  20、毛泽东在1941年对实事求是作了具体的解释的文章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第二章单项选择题

  1、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五四运动。

  3、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起点的是《南京条约》的签订。

  4、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帝国主义的入侵。

  5、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标志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6、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目标是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7、帝国主义奴役近代中国的社会基础是封建势力。

  8、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9、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10、近代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是中国同盟会。

  11、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在中共二大。

  12、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农民阶级。

  13、毛泽东明确地把官僚资本主义列为革命的对象之一是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14、新民主主义的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领导。

  1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16、实现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根本保证是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的建设。

  1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18、毛泽东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是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

  19、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国体”是几个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

  20、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第三章单项选择题

  1、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其主要精力是放在:发动工人运动。

  2、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是:南昌起义。

  3、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它是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4、“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是:土地革命。

  5、毛泽东批评“城市中心论”、提出“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的文章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6、毛泽东在下述哪篇文章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观点:《反对本本主义》。

  7、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

[1]         


本文标签:河南自考 河南自考串讲笔记 毛泽东思想概论资料1

转载请注明:文章转载自(http://www.hazikao.net

本文地址:http://www.hazikao.net/cj/6836.html



《河南自考网》免责声明

1、由于各方面情况的调整与变化,本网提供的考试信息仅供参考,考试信息以省考试院及院校官方发布的信息为准。

2、本网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联系邮箱:812379481@qq.com